产品经理成长访谈录·刘炯

  前几天采访了我的老同事耿达维(产品经理成长访谈录·锤子科技耿达维),今天采访的刘炯则是我们共同的同事。刘炯当初工位就在我左侧,会在我做设计的时候指点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所以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

  

  (图里是刘炯,和四年前丑版的我

  刘炯曾经是阿里的产品专家、锤子科技的产品副总监,目前在链家做资深产品经理。以下是具体采访的实录,F 代表刘飞,J 代表刘炯:

  F:你当初是怎么想做产品的?

  J:上中学时,第一次安装使用 winamp,我的梦想就出现了:写一款能让十万人使用的程序。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MRSA)成立,受诸如张亚勤沈向洋经历的激励,一直把 MSRA 当成未来的事业目标。所以上大学一直是朝着“编码改变世界”的方向努力,整日埋头写代码。

  转变发生在读研一次开发实习时,我当时对产品设计有自己的想法,就主动跟老大提希望自己又出需求又开发,拿了个简陋的产品方案,老大居然同意了。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产品设计是个更有趣,更有成就感的事情。类比一下产品设计是建筑设计师,而开发更像包工头。后来又专门找纯产品的实习机会来确认自己是真的喜欢和擅长做产品设计。硕士毕业找工作时就只投了产品岗位,拿了几个offer,最后选了阿里,开始了产品经理的不归路。

  我中学时读过两本影响我产品观的书,一本是Linus的《乐者为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95123/) ,他对系统的深刻理解和上帝视角开阔了我的思路;一本是Alan Cooper的《软件创新之路》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37849/) ,算是我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启蒙书籍了,当时受他和 VB6 的影响,同时读了很多 Windows 设计规范的书,对我影响很大。

  F:那么你觉得产品经理需要怎样的素质?

  J:我之前总结过一套初中级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包括行业视野、需求分析、用户体验、执行力、沟通、跨职业技能这 6 个能力(素质)。每项能力展开都能讲好几个小时,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6 项都做的非常优秀还是很难的。每个人擅长的不同,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出来很重要,建议大家用有限的技能点,点出最适合你的技能树。

  这 6 项能力(或素质)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需求分析的能力。简单说是“想清楚关键问题是什么,然后用最合理的方式解决它”。找错了问题,或者解法不理想,都会对公司资源和时间造成巨大的浪费。用户体验,沟通,执行力等等只是对结果乘个大于 1 或小于 1 的系数。需求分析不对,就是 0 和 1 的区别。

  F:未来有机会,能否分享这个能力模型给大家?

  J:当然可以。这个能力模型分享的初衷是我在离开锤子科技前,想一股脑把自己做产品的很多心得体会分享出来,这些心得经验按照6个能力分类,分享的题目叫“临别赠礼”。这个内容后来在滴滴和链家也小规模分享过。我比较完美主义,所以会继续打磨,然后再更大范围的分享。敬请期待。

  F:初级产品经理和高级产品经理的区别在哪里?

  J:初级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执行力”,身处一线负责具体产品方案的落地,对执行力的要求是最高的,交代的工作能按时完成。而每次的执行,都是很好的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切忌好高骛远,上来就谈战略扯规划。初级产品经理像球员,球赛中要尽全力踢好自己的位置。

  中级产品经理注重的是“产品设计能力”,因为要求能够独当一面,从需求的分析、取舍到设计方案的完善,上线后的验证和调整,这个阶段开始要对结果负责。中级产品经理是球队队长,不光自己踢球能力强,还要关注整个球队的情况,及时补位,控制节奏,带着球员踢赢比赛。

  高级产品经理能够完成一条大产品线的规划设计工作。核心的价值是能站在行业的高度,把握行业趋势,规划公司的产品线,满足公司的商业价值,甚至改变行业。高级产品经理是球队教练,要关注球队队员梯队建设,资源分配。但要注意,就算球场球员踢得再烂,教练也不能自己换球衣上去踢,牙咬碎了也要咽到肚子里。教练的核心工作是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球队,不能越俎代庖。

  F:你负责的产品,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

  J:有一年政策管控互联网彩票,我们彻底停售,销量从日均千万直降到0。然后我从零开始张罗做移动端(偷偷卖),一年时间移动端销量就追上停售前的整站销量。后来网站恢复销售,移动端仍占了近半数销量。相比当时淘宝其他类目移动端销量占比是6%左右。这种直观的数据结果,尤其是真的赚到了钱,是能带来巨大成就感的。

  F:你在产品经理的生涯中,最糟糕的一次体验是什么?

  J:我做的每个产品,都把它当自己的孩子。但每一次产品(被)下线,我感觉都很糟糕。即便经历了多次下线,每次仍会觉得非常糟糕。还有就是带人之后,遇到过几个好的产品苗子(比如刘飞),没有机会把自己所有心得经验方法论都教给他,会觉得自己不够称职,这种感觉也很糟糕。

  F:我觉得已经收获很多啦。那你觉得对产品经理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J:对于产品经理成长来说,良好的成长环境最重要。有一定自主空间,承担一些责任,背负一些压力,整个业务是正向增长的,团队是优秀靠谱的,老板是好的“教练型”。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养分,能够促进一个产品经理的快速成长。

  好的环境和机会,甚至能让某些产品从业者获得他能力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也正是产品经理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的现状。但还是希望大家能珍惜自己的名声,努力做好每份工作,产品圈子不大(我们经常在某个产品群里做背调),不靠谱的人很容易会被发现裸奔 :)。

  另外说个沮丧的结论。根据我的小样本观察,产品经理能力的上限(成长的天花板)在学校毕业的时候就差不多确定了。工作后,环境和领导的好坏只影响上升速度,但很难提升天花板本身的高度。

  F:那么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天花板呢?

  J:有个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大意是说人总会通过不断晋升,最终上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导致无所作为。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吃力,不擅长,并且各种努力都无法改善。或者发现自己成为项目瓶颈,或者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低于自我评价,老板(非政治斗争)开始缩小你的管理半径和负责的事情,你就要考虑是不是碰到了天花板。

  F:你最想跟新人产品经理讲的一件事是什么?

  J:不要不吃饭,只输营养液。吃饭是指系统的学习产品相关的知识,营养液就是那些散落在知乎、微信公众号(比如这篇)、微博、朋友圈、还有那些自称是“知识分享平台”的片段知识点。只有长期坚持吃饭才能长个子!不吃饭长不高,甚至会饿死的!营养液也没用!

  这个简单浅显的道理坚持下来的人也不多。那我还能说啥呢?

  F:吃饭是不是就意味着,真正做靠谱的项目,在实践中进步?还是看书看报去培训班?

  J:有句老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整的经历项目是要的,同时系统的去看书也是要的。关键是要把知识连成体系,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零散的看别人的文章,就像吃别人嚼过的二手残渣,没有营养,浪费时间还不成体系。不是说不该看文章,而是要主动的获取信息。我认为被动的刷知乎,跟看脑残电视剧并没有区别,感觉学到知识,实际都是自己骗自己。

  F:最后,还有什么想跟大家说的?

  J: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liujiong-blog,虽然现在不更新了,但也请先保留着。今年内一定会重启。关于产品经理能力模型的培训也会在我的公众号里同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