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中央厨房”与纸媒有何不同?看看央视的实践

  文丨杜毓斌(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

  来源丨媒意见(ID:nfdsxk)

  摘要:和纸媒在子报间横向重点整合不同,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电视台所要进行的“中央厨房”建设重点部分在于,纵向地将电视和网络端口的资源打通,将原来在电视端的采集任务延伸为多平台的采集和制作。

  国内纸媒与电视媒体“中央厨房”建设对比

  国内学者研究“中央厨房”已经有几年时间,从目前的学术文章来看,建设中央厨房基本要实现的是“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而研究对象多以纸媒为主。

  具体来看,“中央厨房”主要表现在共享线索和选题、素材加工、报道内容多媒体化、发稿方式等方面的融合。就传统的新闻工作流程来看,报业集团内部的各家子报都有自己的记者和编辑,各家子报自行采访,互不交叉。

  在许多新闻的采制中,各家报纸都会派出自己的记者,但采集回的信息往往同质化程度较高,造成了采访成本的浪费,而通过信息共享、一次采集,就可以减少此类问题。

  素材加工方面的融合是指,将记者采集到的素材进行基本编辑,进入基本稿库,而发布终端的各成员媒体编辑再根据各自平台特点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不同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多元发布是指新媒体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视频、互动内容等各类信息放在一个传播单元中,实现了多种手段的融合。

  大部分媒体的“中央厨房”都能集合新媒体的“快”和传统媒体的“全”“深”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纸媒优先发稿、再上传到网站发表的发稿原则。

  人民日报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安排了三个批次的产品生产和推送,第一批求快、第二批求全、第三批求深度。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破了过去媒体板块分割的运作模式,专门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采编联动平台,统筹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工作格局。

  而纵观电视媒体,其“中央厨房”的运作是随着纸媒的使用而进入融媒体构架视野的。尤其是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资源较多的大电视台,因其历史原因,在“中央厨房”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已实现这些基本新闻要素的融合。

  如中央电视台从2003年新闻频道设立以后,就进行了数次资源整合,把原来分散在央视各个部门、各个频道的新闻采编力量整合为一个大的新闻中心。新闻中心成立后,建立了新闻指挥系统和新闻共享系统,同时对频道进行了改版。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实行新闻中心总值班室,每天从早到晚开几次协调会,协调前后期、各频道、各栏目组的新闻选题、线索以及排版。现在包括新媒体部门(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各部门值班人员都要参会,以协调做好各编辑部的版面设计和相关调整,并对全台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和纸媒在子报间横向重点整合不同,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电视台所要进行的“中央厨房”建设重点部分在于,纵向地将电视和网络端口的资源打通,将原来在电视端的采集任务延伸为多平台的采集和制作。

  中央电视台正在建设融合媒体素材库,实现电视和新媒体新闻编辑制作内容共享、共同使用;搭建电视和新媒体协同生产系统,增加诸如微信文章编辑、图片剪辑、H5模板库、数据类制作工具等;搭建新闻云生产体系,形成三级多数据中心、差异化素材提供的多级生产架构;采用私有云方式建设新闻共享云平台,并构建用户新闻上传平台(UGC系统)和面向生产的即时通讯系统。

  理念先于硬件:“中央厨房”运作反思

  如前文所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用“中央厨房”这样的名词来概括自己的融媒体编辑部构架。“中央厨房”不仅仅意味着一套硬件支撑技术的引入,更体现在将媒体融合、资源共享的理念落实在生产机制的变革中。

  笔者所在的央视北美分台新媒体组在2016年时是一个并不大的组,当时也没有建设完成“中央厨房”,但在新闻实践中,却应用了“中央厨房”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的特点,最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传播效果。

  2016年6月,央视北美分台记者王冠一直在跟踪报道关于南海的仲裁电视新闻,也积累了一些相关领域的素材和知识。经过策划和制作,2016年7月20日,北美分台新媒体推出了和电视报道风格不同、具有新媒体传播特点的三集系列作品《王冠详解南海仲裁》。

  针对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而特别制作,三集视角不同,分别从国际法、历史依据、国际政治角度分别阐述,以事实为依据,以国际法为基础,逻辑严密,论证清晰,并结合王冠前后两次参加“美国频道辩论节目今日俄罗斯”(RT)的内容,以具有新媒体语言风格的方式进行第二次电视内容的新媒体制作和分发。

  针对美国专家向王冠抛出了“南沙黄岩岛分明离菲律宾更近”“全世界谁还相信中国的宣传?”等问题,王冠列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文,用非常流利的英文和严密逻辑从容应对,指出了对方的知识缺陷和错误逻辑,并在辩论中揭露了宣称“自由公正”的西方媒体如何转换概念,向西方观众发布不平衡、不客观的报道。

  北美分台的新媒体特别制作系列在中英文多平台同步投放,西方视角,有理有力,深入浅出,制作精良,并与王冠在RT的两次辩论一道,呈阶梯式传播,效果显著。

  节目播出后,国内也反响强烈,多家主流媒体和多个微博及微信公众号都转载报道,网友评论“中国有理有据”“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被王冠舌战得无招架之力”“辩论得有风度、有力度、有气度”……在发布不到六个小时的时间内,观看量就突破千万,有效地在海内外传递了中国声音和立场。

  《王冠详解南海仲裁》和两次电视激辩的新媒体传播正是北美分台新媒体以项目制的方式,使用“中央厨房”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融合电视和新媒体策划、制作、分发的整个流程,大小屏幕相互促进,取得了优异传播效果。

  所谓“中央厨房”,是一个代表了融媒体制作生产的机构名称。在西方主流新闻机构,并未有此专门名称,但是根据其功能定位、采编发的基本构架,与我国融媒体建设提倡的机构异曲同工,在软硬件建设、人员配置、机构运行等方面都有相同要求和设置。

  但也该认识到的是,国内的报业、广播和电视在进行“中央厨房”建设时,由于基础和机构特点不同,所要进行的重点改革和突破口也并不相同,不能盲目进行大规模硬件建设,或拿来别人经验就套用,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有步骤地进行改革。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首推“数据服务”,成效如何?

  来源丨人民日报媒体技术(ID:wxpdmi)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自运行以来,就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备受关注。而今年两会,“厨房”首次推出了数据服务,代表着“菜单”中第一次出现了“数据大餐”。提供这道菜的,正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旗下的“数据社”。“数据社”牛刀小试,众食客以为如何?

  先来看看“数据大餐”的原料,独一无二的数据源

  两会期间为“数据社”提供“原料”的数据公司从数量和地位上讲,可谓“傲视群雄”。有以整合政府数据见长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以舆情分析闻名的清博大数据、在数据解读颇有建树的拓尔思、深耕传统媒体分析的凡闻科技、基于5亿网民的搜狗大数据中心和“手握”微信、微博的新浪和腾讯。

  而数据应用的两个“首次”,保证了这道大餐不一般。

  首次实现“超链接”分层分析。传统媒体热点、社交媒体热点和网络输入热点进行对比,分析出网民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呈现。把去年全年部委发布会与网络热点进行对比,发现网民热点与发布会热点重合度较之前有较大提高,食品安全、环保、一带一路、教育改革、旅游市场改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既进入部委发布会,也成为网络热点,说明部委的应对舆情能力有较大提升。

  首次实现数据源全打通。网民在微博及输入法中呈现的两会热度、以自媒体为主的微信呈现的态度、基于传统媒体全媒体的凡闻大数据,都在这次两会中实现全打通,基于新闻热点进行聚合分析。

  例如在两会开幕之初,通过舆情数据分析显示,两会七类议题中,社会议题、境外国际议题、互联网治理议题的热度相对较高,最受舆论关注,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议题热度最高。

  子议题中,最受网民关注的议题依次为:司法、涉藏、食品安全、环保、一带一路、教育改革、旅游市场改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共享单车和网络平台治理问题,其中,司法、共享单车等是新出现的热门议题,而教育、食品安全、环保等问题是历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

  独一无二的数据源,使数据新闻能第一时间在《人民日报》落地。

  在3月3日和3月6日的人民日报两会特刊12版刊分别刊登了由“数据社”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清博大数据公司联合发布的《数读:绿色发展》及《两会舆情排行榜》。充分展现了两家大数据公司在舆情和数据整合的优势,给后续媒体对两会报道的“发力点”及数据呈现形式指明方向。

  食材顶级,实现“数据社”内容“全渠道覆盖”

  食材顶级,食客自然慕名而来,两会期间,“数据社”第一次实现了媒体领域数据产品的“全渠道覆盖”。“数据社”生产的内容通过多家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客户端等多媒体渠道,将融媒体产品送到读者手中。

  “全渠道覆盖”的成功,离不开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媒体合作新模式。与以往媒体“抢独家”,“抢头条”不同,中央厨房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和一次投入多渠道产出。人民日报凭借着这种模式,吸引了近二十家媒体,在两会期间入驻中央厨房。

  大数据新闻如此火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入驻媒体当然第一时间也向“数据社”点餐。为响应数据需求,“数据社”每天推出6份不同的舆情数据,其中包括关键词、热搜词、热门话题、热门文章等,并相应附上一份由数据社和拓尔思联合发布的数据解读报告,收到广泛关注。

  如数据解读报告《两会开幕日: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在讨论啥?》就通过舆情排行榜分析两会开幕日前后的“硬”领域、“软”故事、自媒体和官方声音,落地23家媒体,阅读量近5万。“数据社”也将这些一手消息及时提供给20多位“食客”,供他们自由选择。

  同时,“国策说”工作室的两会特别节目“国策大咖谈”邀请了多位副部级以上的“大咖”就金融、城市建设、环保等领域发表独到见解,并以“数据社”的大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将问题全面剖析。采访中的珍贵视频和数据内容,“国策说”工作室也第一时间分享给合作媒体,并受到广泛采用。以北京卫视为例,从3月6日起,每天早上的《北京您早》和午间的《两会大家谈》中都采用了“国策大咖谈”的专访内容。

  两会的“数据大餐”广受好评,未来“数据社”如何更好地整合数据资源,生产新闻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完-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有关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每天受到20万品质人士关注,年阅读量超过五千万人次。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将有机会参与线下沟通等活动。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圈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