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众筹项目创始人的真实故事,谁才是受害者?

  众筹的问题,从来不是怎么切蛋糕,而是怎么把蛋糕做好做大,毕竟赚钱才是硬道理。

文丨高老湿

来源丨众筹之家(ID:zczhijia)

  一、我的众筹故事

  2013年和家人一起创办“鲜汁多”果汁吧,在2015年完成连锁品牌基本的标准化管理,而此时我们最缺的资源,就是资金、铺位和人才。后两项需要自身努力,但资金问题仅依靠当时已开业的四家门店盈利,完全不足以支撑我们连锁发展的需要。恰在此时,众筹行业在国内发展如火如荼,我也有幸成为参与者。

  众筹是一种合伙投资和委托管理的创投模式,专业的众筹平台负责寻找需要资金的企业,将这些投资需求切分成十几份甚至一百多份,由投资人选投。这一模式介于民间合伙经营和股票资本市场之间,有别于风投,看重的是经营利润和短期回报。

  众筹在中国兴起于2014年,201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并迅速进入调整期。早期无论是发起融资需求的企业,还是负责融资的众筹平台,总有一些害群之马,将投资当成利润,把众筹当作圈钱的工具,甚至相互勾结虚构投资回报预期,欺诈投资人。

  伴随大量投资人的血本无归,一些众筹平台因声誉太差而被扫地出门,众筹行业也从求快转变成求精。然而即便如此,众筹投资人仍不断充当炮灰,这是最表面也是社会影响最大的受害者群体。但许多依靠众筹获取发展资金的企业,也因为各种原因被众筹拖入泥潭,不但公司破产,甚至创始人也被逼到万劫不复之地。

  然而这部分企业虽然也是受害者,却未得到关注和同情,因为他们是资金使用者和管理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经营失败的下场,至少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是这样。

  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只看你立场如何,今天写下这篇文章,抒发感想之余,也希望结合我的经历,还原众筹合作最真实的一面,唤醒众筹行业的参与者。既然有钱投入,就一定有人获利,既然投资人、项目方、平台方都在亏,那钱去哪里了?到底谁受益了?无论你正在获利还是受害,我们都可能继续接触众筹,想清楚谁是受害者,才能避免以后成为受害者。

  鲜汁多在创办初期,由于创始团队的理想主义,我们把产品质量和服务看的很重,一直没有开放加盟代理。果汁吧是没有供应链可掌控的,大部分水果都要当地采购,一旦将品牌交给加盟商使用,意味着你的品牌声誉和产品质量就全看加盟商良心了。

  创业第二年,我们门店发展到4家时,开始遇到瓶颈,不放加盟,也没有足够的创业资本,第二个家门店的严重亏损更拖累我们资本积累速度,一度准备停下来慢慢经营。正在此时,此时众筹的出现给了我很大启发——既能解决资金问题,也能保持直营管理。

  最早接触众筹,是通过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众筹平台——人人投,与上海站总经理袁红亚先生初步接触,让我明白了众筹的具体操作模式。说实话,远比我预想的要简单,可能是这块蛋糕够小,也可能是行业还在萌芽阶段,尚未形成足够复杂和高阶的外在包装,所以你即便亏了钱,也知道钱亏到哪里去了,知道谁该负责,这比股票、基金等其他成熟资本市场要透明的多。

  而在此时我的朋友——苏格一家泡芙连锁创始人李飞,已经借助众筹资金为企业插上飞翔的翅膀,短短几个月从一个仅有几家门店的张家港本地品牌,迅速发展成覆盖上海、苏南各城市,接近20家门店的连锁品牌。这让当时迫切希望成就一翻事业的我更坚定了拥抱众筹的决心。

  在当时如日中天的人人投和刚刚起步不久的众筹客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人人投平台由于出现诈骗式众筹项目,一些项目方缺乏诚信,或是拿到融资后破产,或是严重拉高估值,甚至有估值200万的“鲜芋仙”门店,因此人人投要求签第二年强制回购条款,希望降低风险。但这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回报要分享,风险却不共担。

  后来机缘巧合结识众筹客杭州区销售张义强先生,并在第一次会面时就见到众筹客副总裁张斌斌先生,由此也开启了我们多年的合作和友谊。此后在风控阶段结识的众筹客每一名员工,都让我深深感到两家企业的价值观非常趋同,我们不看重眼前利益,而希望建立长久事业,愿意多赢和分享,而不是损害合作伙伴或者投资人去获利。这条路更辛苦,也更艰险,因为在长期经营中创造利润,远比一锤子买卖快速获利要难的多。

  幸运的是,我们第一次合作非常顺利,作为融资标的的鲜汁多昆山九方城店业绩一路攀升,回报率稳居众筹客平台的项目前列,也成为众筹客平台第一个回本项目,甚至在全国众筹项目中都排名靠前。由此我们受到众筹圈热捧,不断有众筹平台联系希望合作。

  紧接着,李飞的苏格一家泡芙出现问题,前期开店速度过快,而且店铺选址有一定盲目性,导致门店大面积亏损。前期与人人投签订的强制回购条款,使得投资人可以继续分享盈利门店收益,却将亏损门店的责任和损失都压倒了李飞的肩上。最终如何处理我不是太清楚,但李飞卖房子还钱并从此进入涅槃期是不争的事实。

  这给我敲响了警钟,因此放缓了发展速度,虽然投资人一直催问下一个项目何时启动,但我们和众筹客都希望稳扎稳打,求成功率而非规模。

  令我们意外的是,这种保守观念错过了快速铺店的窗口期,果汁吧这一低门槛的细分市场,引来大量个体业主创业和加盟店发展,虽然大量门店投资人都亏的血本无归,但作为加盟品牌方却赚的盆满钵满。他们希望加盟商尽快开店,而放松了对门店选址的要求,因为无论加盟商是亏是赚,加盟费都是固定收入。而我们在严格的选址条件下,又缺乏品牌知名度和人脉关系支持,铺位开发举步维艰,很多我们不看好的铺位都有人做,我们愿意出一万租金,就有人愿意出两万,现在他们都死的透透的了。

  2015-2016年间,我本人考察过的购物中心不下100座,街铺、步行街、交通枢纽等其他选择也深度考察过,直到2016年光棍节才在南京江宁万达开出第二家众筹门店。

  此时的鲜汁多,成了众筹圈的香饽饽,虽然我们没有做任何过度宣传,也一再强调存在风险,最终预约投资额依然几倍于投资需求,众筹开放后短短几分钟内筹满,如果不是需要人工审核,整个众筹过程只需要10秒钟。

  但众筹市场的繁荣并不意味着门店的成功,我们的江宁万达店在半年时间内大起大落,问题并不是我们自身经营,而是万达广场在招商管理上出现问题。在我们附近又开设了两家果汁吧和一家桂源铺奶茶店,其中两家店在动线上是严重截流我们的客源。由此,江宁万达出现三楼四楼两个楼层存在5家果汁吧的壮观场面。如果说春节期间单月12万的业绩匹配了当时我们的预估,那现在打折再打折的业绩就成了天灾人祸,成了不可抗力的苦果。虽然我们与万达方面几度交涉,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自此,鲜汁多也成了众筹炮灰阵地。虽然项目仍在持续经营,实际上我们已经单方面为这家门店垫资输血数万,除了改变产品推出新品牌之外,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谁是受害者?

  先总结一下,鲜汁多的众筹收获如何?

  1.通过昆山九方城店的高回报率,建立了鲜汁多在众筹圈的知名度和口碑;

  2.与昆山九方城店同期开业的马鞍山金鹰店开业半年后就撤店,亏损高达45万。实际上我们当时计划第一家众筹门店是马鞍山金鹰店,只是因为准备材料延误错过开业期才改换成昆山九方城店。当时我们对马鞍山金鹰店的预期很高,然而伴随马鞍山重要支柱企业马钢的大面积裁员和降薪,以及当时街区物业结构防雨和空调问题,导致项目开业过后没多久就进入冷淡期,甚至整条街区都看不到客人。正当我们和金鹰协商营销策略时,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寒冬彻底彻底摧毁了我们的信心,最终决定撤店,独自扛下这几十万的损失。但我们却感到庆幸,如果这些损失放到众筹市场,那我们早就成为众筹圈口诛笔伐的骗子了,不管我们是不是骗到了什么。

  3.南京江宁万达店,也就是众筹客的鲜汁多二期,目前举步维艰,众筹资金早已全部投入,我们仍在垫资输血。

  所以从财务角度讲,鲜汁多也是众筹的受害者,我们没有因此而获得财务回报,甚至没有助推品牌快速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认识众筹客平台上许多善良的朋友,和这么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的投资人,即便二期项目面临困难和风险,却从没有投资人对我讲过一句难听的话。

  那么复盘一下,谁是受害者,谁是获利方:

  1.众筹客平台是受害者。鲜汁多这两期项目,至少在第一期时众筹客是亏损的,前期项目开发和风控审核成本都很高,二期的收入也很微薄,却需要付出这么多工作;

  2.投资人,一半一半,一期投资人获利颇丰,二期投资人面临风险;

  3.鲜汁多?受害者!

  那么获利方呢?

  1.供应商,门店装修、设备供应,供应商都因此而获利,但这没什么不应该的,正常的付出和回报而已;

  2.购物中心(我们习惯称甲方),无论门店是亏是赚,购物中心的租金是不会少的,即便我们撤店,被他们扣掉的合同押金也足够弥补铺位空置期的损失了。除非这购物中心一直萎靡不振,三个月都招不到下一家商户。

  是的,你看懂了,在这个简单的食物链中,购物中心是顶级消费者。无论是投资人还是项目方,只要门店出现问题,就会受损。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购物中心造成的,或是规划设计有问题,或是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整个商场人气低落,或者像江宁万达这样在业态保护上没有坚守原则,致使没有问题的店铺出现问题。

  但购物中心真的就是众筹杀手吗?

  经历多年的合作,我也渐渐明白开发商和购物中心运营商的不易,所有问题到最后,都可以归责于政府。

  中国自2010年后,开始步入商业地产快速发展期,并迅速制造出巨大的泡沫经济。最初规划建设购物中心,是为了满足城市扩大规模,建立卫星城的需要。购物中心能够带动周边的商业繁荣和住宅销售,人们不再扎堆市中心,而是选择偏远一点却有着更高生活品质的新社区。

  万达也借此东风迅速发展,他们选择郊区廉价的地块,围绕一座万达广场建大量住宅和街铺。万达广场负责引爆周边商业繁荣,并提升房价和购房者热情。而万达金街和住宅才是万达快速回笼资金,并创造巨大营业规模的主力军。

  所以说,万达广场是可以不赚钱的,中国营业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一年也不会超过100亿,绝大多数购物中心都在2-5亿之间,这样的营业规模和租金收益远不能和地产销售相提并论,万达广场只需要制造当地商业繁荣。

  万达模式被多家开发商借鉴,包括中航旗下的九方城、南京老牌商业地产公司金鹰、发家于常州的行业新贵——新城吾悦系等等,都获得巨大成功,至少是财务上的成功。

  他们都明白,购物中心是可以亏损的,重要的是卖房子。但是跟随购物中心四处开店的商家需要赚钱。商业地产规模每年几何倍增的扩大,消费人口并没有对等增速。商场越来越多,街铺越来越多,门店也就越来越多,但客人还是那么多,几乎所有行业的店均营业额都在下降。这才是现在众筹大量亏损的问题根源。

  是的,众筹的最大挑战,已经从项目方诚信和资金监管转变成门店开业成功率,因为缺乏诚信的项目方越来越少,但开店却越来越困难了。

  问题很清楚,一切的不合理,皆来自于政府的政策型经济。对于城市商业规划的布局,许多地方官员并不专业。我曾在杭州一个商业地产论坛上,听到中国商业地产协会秘书长的吐槽,说到地方去考察,市长大笔一挥,“在这里建一个20万方的购物中心”,秘书长问为什么要20万方?这位市长说道:”20万方不是你们的标配吗?“,丝毫不考虑当地消费人口规模、人口属性等市场化因素。

  

  三、怎样避免成为受害者?

  所以,我们就无奈吧,无论是投资人、项目方,还是提供铺位的房东和购物中心,你只能接受这个现实环境。想避免成为受害者,想在这个市场获利,你必须眼睛雪亮,必须专业,必须具备竞争力,并且控制住贪欲,不要盲目相信虚构的数字。

  快速发展中仍保持高回报的企业比比皆是,凯德商用在中国打造的购物中心开一个火一个,印象城、永旺、宜家荟聚,也都保持着超高的成功率。而品牌方里,星巴克、肯德基更是有着骄人的战绩,星巴克在中国开设几百家门店,仅有一家亏损,只是这些企业不接受众筹而已。

  那么,我们怎么办?众筹路在何方?

  作为众筹圈的低阶参与者,我没有深刻的行业理解,更不敢妄称发言权,我只是看到大量优质品牌对众筹资本毫无兴趣,而众筹可以吸引的品牌方,要么在发展初期缺乏融资渠道,要么是品牌自身就有问题或者缺乏诚信,只把融资当盈利了。

  所以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众筹吸引不了优质品牌?特别是成熟品牌?有朋友要说,不是有那么多高回报的项目么?优质品牌多的是。好吧,作为鲜汁多的创始人,我是不是有一点发言权?告诉你,这里面有太多偶然因素,即便是那些在平台上表现持续优秀的项目方,其竞争力也很难与成熟企业抗衡,也很难在行业过度竞争中不被淘汰。你见过平台上有行业第一或第二的品牌众筹么?你见过星巴克、肯德基、屈臣氏么?至少我没见到。

  众筹资本之所以缺乏吸引力,是因为其复杂的融资过程和决策的不确定性。比如我们要开设一家门店,需要一笔资金,但并不能确保众筹一定成功,仅仅几十万的融资,还需要大费周章去做各种路演,到最后还可能以失败告终。而漫长的风控和融资过程,根本赶不上开店筹备需要。因此老店众筹成了香饽饽。但剩余合同期和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又成了新的困扰。

  众筹另一个问题,是资本对回报率的不合理预期,所有投资人都希望零风险高回报,然而在一个好无门槛的投资环境下,可能吗?如果可能,那你的资本一定会被替代。比如COCO奶茶、一点点奶茶这类高回报品牌,他们即便不做直营也不会众筹,因为加盟商可以承担所有的风险,却把回报拱手让给品牌商。现在加盟一家一点点奶茶,坊间称加盟费高达60万,开店总成本80万以上,如果众筹呢?品牌方零投入,拿走75%的分红,众筹投资人,你愿意吗?

  所以我认为,当众筹进入成熟期,主力市场一定是稳定回报为主,就像基金,就像银行存款,回报率应该是个位数,有一定风险的应该是12%-20%之间,否则人家不如去借高利贷了,要你的钱干嘛?

  但回报率算法有个误区,就是合作年限问题。众筹遵从中国企业永续经营精神,回报率并不计入投入资本,比如你投入10万,每年分红1万,年华就是10%。实际上呢?经营期限受合同周期、折别和装修损耗折旧影响,以及业态老化带来的改变,应该设定预期经营年限,然后把前期投入计入折旧,这样才能对比银行利息,才有统一的可比性。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应该认清你所拥有资本的价值,可以匹配怎样的回报率。任何上当受骗都源自于贪婪。如果要高回报,就要具备抗风险能力,以及专业的项目审核能力和通畅的信息渠道。

  对于平台方,能建议的不多,只能说众筹应该成为一个资金池,而不是找到融资企业才开始众筹。平台必须掌握资本意志,可以代替资本所有者做决策,才可能让资本变得更聪明,更有吸引力。毕竟平台比绝大多数投资个体要专业的多,而且有权对融资方做深入调查,信息对称。

  统一的决策,才能组合成更大的资本规模,在与优质融资企业谈判中获得更多筹码。你不可能跟星巴克谈投资,然后告诉他要有一百多个人做决策,他们可能投,也可能不投,你能收到的投资可能是一千万,也可能是一百万。

  更大的规模,才能催生出更多先进的融资模式。我跟很多朋友说过,众筹的核心不是怎样伺候好投资人,而是怎样让资本恰到好处的服务于企业,在企业最需要钱的时候有钱,不贻误战机,不成为经营管理的累赘,不制造无畏的困难和成本。众筹的问题,从来不是怎么切蛋糕,而是怎么把蛋糕做好做大,毕竟赚钱才是硬道理。

  对于我们项目方,那就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和顾客体验,让门店有更强的经营能力和回报率,并且在铺位选址上更加聪明和谨慎,事实上,优质的品牌在铺位选址和租赁条件上可以获得更大优惠,这也是好品牌保持高成功率的原因。

  只是当下这个环境,说实话我们对众筹资本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了。

- END -

  大股东618活动狂欢——“爸”气十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