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四大行”为何都低下高贵的头颅纷纷联手BATJ

  来源:数据猿 作者:张俊潇

  引言:互联网四巨头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和银行四巨头农、建、中、工,经历了漫长的猜忌、排斥、试图颠覆之后终于转到了全面合作的阶段。

  2017年6月24日,中国银行发布一条消息,“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二者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普惠金融、云上金融、智能金融和科技金融。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时间轴稍微拉长一些,在最近的三个月内,类似的合作不止一件,各大巨头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6月20日,百度牵手中国农业银行,双方将组建联合实验室、推出农行金融大脑,在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客服、区块链等方面探索。

  6月16日,京东与工商银行联手,双方表示将在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乃至电商物流,展开全面合作。

  3月28日,阿里巴巴牵手中国建设银行,双方将共同推进建行信用卡的线上开卡业务,以及线上线下渠道业务、电子支付业务合作。

  被深深误解的合作——大乱斗还是大妥协?

  在解读双方合作背后的来龙去脉之前,首先要澄清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很多好事者简单地祭出互联网大战的思维进行解读,不用问,一定是在电商业务层面阿里+建行PK京东+工行;在第三方支付方面阿里+建行PK腾讯+中行(阿里果然树大招风)。

  这是非常naïve的认知!

  事实上,互联网和银行双方从来没有签署过排他性协议,也就意味着,没有哪一方能绑定谁跟谁去斗个天昏地暗。而且,互联网公司联手银行合作的事宜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根据已经公开的消息可以得知,跟阿里有战略合作的银行达到了11家,跟腾讯合作的银行也达到了7家。

  说雨露均沾一点也不为过。

  还有第二个流行的看法是认为银行在第三方支付、行动支付方面被互联网压制,毫无还手之力,因此才采取委身求全的策略。

  对这种看法,我只能表示你们可能对力量一无所知。

  四大国有银行被国人誉为“宇宙四大行”,它们确实名副其实。根据2016年中国五百强和世界五百强的公开财报显示,银行业利润榜前四名被工、建、农、中四大银行垄断。利润分别为2771.31亿元、2281.45亿元、1805.82亿元和1708.45亿元。

  与此同时,垄断第三方支付半壁江山的蚂蚁金服的表现如何呢?还不错,截止到2016年已经连续三年盈利, 2016年整个财年净利润接近30亿元。

  很明显,尽管支付宝长期霸占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从盈利能力来看跟“宇宙四大行”完全不是一个次元的产物。如果仅仅是到这里,互联网巨头似乎在银行眼中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但这股风暴却给银行带来了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创业大势不减,银行却越来越被边缘化

  互联网巨头正在兵分两路对银行进行围追堵截,一路为存量,一路为增量。

  存量的概念是指,银行长期依赖和垄断的传统业务,比如放款、支付结算、担保、基金托管等。没有互联网参与竞争的日子里,银行过了很长一阵子躺着挣钱的日子。以至于马云放出狠话:“银行不改变,我就改变银行”。以蚂蚁金服、财付通(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崛起,并大举侵入银行的核心领域—支付和放款。

  银行的存量市场闯入了陌生人,利润被分走一块,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反应有多少市场是被互联网巨头夺走,但从去年的增长率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2016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4%、1.86%、-3.67%、1.45%和1.03%。

  存量市场增长乏力,再来看增量市场。

  我已经不记得银行在商业浪潮如此风起云涌的时刻,却如此没有存在感是什么时候了。这一波由互联网企业主导的创业大潮,银行有一种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今市面上存活下来的创业公司或者独角兽们,有哪一个的背后没有BAT的影子?

  相比于互联网巨头在风投上纵横捭阖,令银行更感到忧心的是,发祥于移动支付这样的金融产品上的创业活动越来越多,比如最近两年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一个新的市场从挖掘到出生,从成长到收成,银行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存量被蚕食,增量被忽视的背景下,如果不是国有银行不能倒闭的国策,很难说蚂蚁金服不会令银行全面陷入被动。曾经有两条路摆在银行的面前,第一就是彻底将企图染指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扼杀在摇篮里。这个想法不是没有实践,也经过了很多势力的明争暗斗。(如果用老办法管制,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微信了,李克强总理的话现在听来细思极恐。)

  第二,“打不死它就加入它”!经过了几年的你来我往,事实证明只有这条路最合适不过了,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了银行要大范围和互联网巨头合作。

  银行需要什么?

  合作的细节外人不得而知,但是从发布出来的消息,能看出一些端倪。银行需要互联网公司的两样东西—技术和大数据。

  从过去的经验观察,金融业一直是先进技术的应用者与推动者。每当社会出现重大技术突破时,金融业一定会首当其冲与其“发生关系”。银行业务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商业创新,而商业创新的源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目前科技创新最强劲的动力来自互联网巨头。

  而互联网巨头的技术恰恰有着“共享的需求”,不管是阿里云、百度人工智能还是京东开放生态,都强烈需要外部的链接和嵌入。

  所以能看到,双方的合作很多是以实验室的方式展开,这种合作是一种对金融科技的试验,金融科技化的进程不宜太快,小步慢跑,前期更多是在沙盘推演中进行,通过适应不同场景和环境,在摸索中慢慢成长。

  除了技术,银行最需要的就是大数据。尤其是高频次交易,场景化消费以及信用评估等大数据的积累,大数据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增量市场逻辑。

  大数据的重要性,在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越发重要。事实上,我国银行的大数据应用正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可视化是最普遍的应用。但是大数据的潜力足够让从业者兴奋,很多人都理想地认为大数据将重塑金融行为模式和存在形态。

  目前人们可以想象大数据将来会在精算用户需求,升级消费金融、账户管理、风控模型演化、智能投资顾问、建设互联网深层次大面积获客能力等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大数据在银行的应用非常广泛和深入,然而很大一部分数据的产生和处理大部分都集中在互联网巨头手中,银行没有渠道也没有技术获取运用这些数据,除了选择和巨头们合作,没有更好的选择。(张俊潇)

  后记:未来是过去的重复!为了更好地解决大数据在金融行业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业内人士深入交流,由数据猿主办的「数据猿•超声波」之金融科技­商业价值探索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6月29日在上海隆重举办,详情请点击:http://www.datayuan.cn/csbjinrongkeji.htm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