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两次上海之行,遇到的小小烦恼都与打车有关。6月去上海出差时,一日晚夜游南京东路后在外滩打车,拦了两辆出租车均遭遇司机议价,正常打表60元的路程,一司机一开口就是150,另一司机则更是一口价200。本着不能便宜奸商的原则,愣是步行了两三公里离开那片区域,才顺利打到愿意打表的出租车。
另一次是在ChinaJoy期间,从浦东嘉里中心大酒店走出来一路打车竟无人愿停,网约车则是车少无人接单。提着东西在烈日下一路走走停停,又是共享单车又是步行的,竟然走出5公里开外才顺利打上车。有了这两次打车遭遇之后,我想若网约车还是往日般繁荣景象,那些出租车的拒载和加价行为,断不至于猖狂至此。
网约车从兴起到被规范,总计也就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网约车经历了野蛮生长,制造了很多麻烦,当然也提供了很多便利。监管部门从看不懂到深入研究,再到制定管理规范乃至于坚决落地执行,这一过程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但如今的状况到底是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非常值得深思。
记得2014年网约车遍地开花之时,曾致电北京市交通委询问关于交通公平的问题,对网约车的接单模式提出质疑,认为这等同于传统出租的选客,而在传统出租的管理规范中这是不被允许的。我的质疑得到了语焉不详的回应,对方认可我的观点,但认为创新事物需要保护,也需要研究,再逐步加以规范。现在看来,这些最初的质疑如果能够早一点解决,而网约车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多考虑一些公平竞争的问题,未必能陷入如今的尴尬境地中去。
交通管理部门在明知该市场有违公平的情况下,以保护创新的名义放任其发展而不果断出手加以规范,其实最终是害了网约车这一新生事物。直到最终调查研究结果出台,网约车的发展导致城市变得更加拥堵,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出现套利空间,乃至于人口非正常流入,交通部门这才仿佛有了尚方宝剑一般祭出杀手,几乎将网约车这一刚刚形成的行业掐死在摇篮里,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一个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双刃剑,堵住一个负面因素,又会制造出另一个负面因素,监管者要做的是尽可能取得一个平衡状态,不可东风压倒西风。C2C模式的网约车在实现方式上有欠公平,用私家车去做营运与那些有着正规营运手续的出租车竞争,这本身就是个难以持续的事情。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又导致大城市周边的劳动力大量流入进行套利导致车辆暴增城市交通状况恶化,而网约车的补贴也滋生了刷单等黑色产业,这些都是网约车的不是。
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国内出租车服务水平的不断下滑,缺乏监管,也在网约车被强力手段规范之后出现了进一步恶化。20年前的上海出租什么形象?白衬衫,打领带,礼貌用语,车费抹零,拒载被抓到更是有可能会影响饭碗的事情。如今的上海出租什么水平?这是有目共睹的。司机拒载甚至不需要再编造什么下班交车的理由了,只是一句生硬的不去就能油门一踩扬长而去,作为乘客的我等唯有望车兴叹,对此毫无办法。
拒载和挑客在全球范围内的出租行业,都是一个迈不过去的规则藩篱,在中国却则已不知不觉中被解构而无形。拒载、挑客和加价行为的增多,不能证明出租行业正在追求高利润,而恰恰证明了生意不好做,敢于突破规则提高收入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正常按规则去做已无利可图。20年前上海一人开出租能养一家人,如今能不能养一家人,委实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了。一方面是乘客打不到车,另一方面是司机抱怨收入下降,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政策既让网约车遭到痛击,又没让出租车赚到便宜,那这个政策就是有问题的。
在网约车新政出来之前,上海市据说30万网约车司机中仅有1万是本地人,这似乎是个较为夸张的数字。但在网约车新政出来之后,如严格按照规定来之行的话,那么网约车司机也将从原来的30万人变为如今的1万人,这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30万和1万,在供需上是个巨大的落差,落实到乘客的头上,那就只能是能打到车和打不到车的区别了。政策能不能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一些,不要总是陷入到非此即彼,走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况,让应该有的创新不要受到压制,让不该有的弊端少一些出现。
上海和北京两地很显然处于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也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劳动价值高而导致很多工作无人愿做。出租车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两千多万人口中有多少持有上海和北京户口本的市民愿意去开网约车呢?在上海开出租一月下来1万收入,除去三分之一的各种费用,司机到手也就在6000至7000元左右,这个收入对北京和上海人来说形同鸡肋,但对于外省市人来说却是个很丰厚的收入,而意识上的收入高低能直接体现在服务上,看重这一收入的人会很珍惜,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对这一收入看不上眼的人则拥有更多选择了,包括拒载、加价和选客,最终一切成本都得由付钱的乘客来承担。
在网约车市场设置严格的政策准入障碍之后,等同于在劳动力自由流动方面设置了一堵高墙,与特朗普的将工作留给美国人那种单边的保护主义是一个性质。可以把工作留给美国人,问题在于,美国人年入5万美元还不愿意好好干,中国人年入2万美元干得很起劲,这里面的落差问题谁来解决?具体到网约车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网约车原本是可以对积重难返的出租车行业起到正面的推进作用的,促使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但如今对网约车异常严格的限制,使得其失去了这一正面作用而流于平庸,随之而来的是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更大面积的滑坡,以及出行乘客在体验上的滑坡。
其实网约车适合成立全新的独立监管部门,使其有别于传统出租行业的监管,使两者处于相互竞争的平衡局面,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用规范的方式使两者强行趋同,那就失去了网约车的意义了。在看到网约车的不是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约车的好处,给这个行业带来的正面效应。网约车确实能解决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如何想出办法把这些可贵的特质留住,把那些不好的方面限制住,让打车难和打车贵问题在城市中消失,就是政策制定者最大的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