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名门却淡泊名利,这位院士当年突破重重阻隔回国,为两弹一星事业研发出重要材料,他的家国情怀让人感慨万千!

2017年8月1日,

又一位科研巨星陨落,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91岁的蒋锡夔院士

在上海与世长辞。

这又是一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非常陌生的名字。

但是蒋先生对于祖国

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永载史册。

氟橡胶是国防尖端工业中

无法替代的关键材料

也是“两弹一星”项目中

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

当年蒋锡夔临危受命,

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氟橡胶,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2002年,他老当益壮,

领衔团队获得了当时空缺4年的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备受瞩目!

他还荣获过全国先进工作者

和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

1926年9月5日,

蒋锡夔出生在上海。

他是金陵蒋家的后代,

家境非常殷实。

后来蒋家迁往上海。

在上海主要从事房地产业。

他5岁的时候家里买了一辆美国产的

12座加长豪华型别克轿车,

这是当时全上海第二辆

由家庭拥有的豪华型轿车。

杭州西湖旁的蒋庄,

也是他家的资产,

1980年蒋锡夔的母亲

根据蒋父的遗愿捐给了国家。

金陵蒋家祖上从事漕运工作。

虽然家境十分富裕,

但是其曾祖父,当年的清末

南京首富兼慈善家蒋春华为

蒋氏后代定下了四大家训。

“公益为人生分内事”

“遗子以经不以金”

“安本分学吃亏”

“君子当自强不息”,

所以蒋家后人深受家风浸染,

向善向美,人才辈出。

  

蒋氏一门里还有一位院士,

那就是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

北京大学教授蒋有绪。

蒋锡夔的父亲蒋国榜

是一位国学家、诗人,

师从众多国学大师,

晚年又集哲学、儒、佛、

道、理、诗歌、书法于一身,

编纂出版《金陵丛书》、

《清道人遗集》等书籍。

他为奉养其母,

在今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景点

附近购别墅一幢,

俗称“蒋庄”。

他一直以孔子思想和传统

教育年幼时的蒋锡夔。

他的母亲冯乌孝女士

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她为儿子精心挑选了上海当时

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特色学校

——上海工部局新闸路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西方科学知识的熏陶

为蒋锡夔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蒋锡夔很早就就表现出

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在华童公学读初中时,

他就经常与表哥一起在家中的

小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

有一次,他们将氢和氧混合

,差点炸了手指头。

高中时代,他在圣约翰大学附中时,

又对生物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

就是一个小小科学迷!

17岁时,蒋锡夔阅读了

鲁滨逊的《如何独立思考》一书,

科学的种子就此萌芽。

他认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包括

“不轻易下结论”这个原则。

例如,不能说“这条定律是正确的,

因为它是爱因斯坦说的”,

只能说“爱因斯坦所说的这条定律是正确的,

因为它已被某某科学家的实践所证明。”

1947年,蒋锡夔以第一名的成绩从

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

他留校任助教。

后来又奔赴美国华盛顿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在出国前的三个月,

他在自己的日记里

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懂得将来的中国

是怎样的需要工业人才,

然而也懂得自身气质是

适合于怎样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如何,他日为祖国人民服务,

是已下了信心了。”

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

蒋锡夔师从物理有机化学家道本。

他优异的表现获得老师的高度认可。

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

禁止在美国学习理、工、农、医专业

的中国留学生回国。

蒋锡夔无奈进入了一家大型

跨国化工公司——凯劳格公司。

在那里,蒋锡夔和同事们发明了

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添加剂

用来代替甲醇作为溶剂的方法。

工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凯劳格公司立即申请了美国专利。

1953年,蒋锡夔又挑战了

著名有机氟化学家米勒的观点,

用实验证明了一种新的反应,

得到稳定的新型化合物β-磺内酯。

他成为凯劳格公司的“功臣”,

这一反应至今仍被广泛

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这个反应也被收录在

著名权威性有机化学丛书

《有机化学方法》中。

1955年,蒋锡夔和很多留学生一起

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

终于回到了祖国。

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有机化学研究室,

蒋锡夔负责开展有机氟的研究工作。

他在1958年的自传中写道:

由于思国思亲,我也曾半夜枕湿……

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想着要回到祖国,

我觉得在公司上班

只要一有回国的机会,

我可以马上辞职,立刻回国。

回国后他的任务非常艰巨,

要突破发达国家封锁,

研发出中国自己的氟橡胶,

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保驾护航。

通过5个月的反复试验,

他们合成出了单体原料

——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

又经过6个月的艰苦努力,

蒋锡夔课题组研制出了

一块白色的氟橡胶样品。

1959年9月,

在蒋锡夔和胡亚东等人的带领下,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奋力拼搏,

军工产品氟橡胶1号最终研制成功了。

为国庆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在那段艰难不已的岁月中,

由于长时间被迫在脖子上

挂着重物“接受改造”

他的颈椎受到了永久性的损伤,

晚年在散步的时候也会摔倒,

只能坐着轮椅去办公室。

但是他坚持每天去上班。

父亲临终前问儿子,

有没有后悔当初回国,

蒋锡夔心平气和地回答父亲

“选择回到祖国,为祖国效力,

没什么可后悔的。”

1978年,重返科研岗位的蒋锡夔

迎来人生中的有一个春天。

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

中国科学院第一个

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

主要开展有机化学的

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1981年,蒋锡夔的研究生范伟强

在做长链酯水解反应的实验过程中,

观察到一个不符合有机化学

一般规律的实验现象。

蒋锡夔敏锐地意识到隐藏在

这一现象背后的是

一片未知的研究领域,

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

蒋锡夔带领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研究,

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通俗来说,

他们的研究直接关系到

生命的形成以及很多疾病的产生,

将来很有可能由此产生很多新的药物,

或者弄明白中药是如何起治疗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其罪魁祸首是胆固醇脂

和甘油三酯。

蒋锡夔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

组成物,各组成成分的共簇集

倾向形成了斑块。

如果能找到有效的无毒解簇剂,

能被不断引入血液中,

就有可能成为防止甚至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另一方面,他提出

通过研究古老中草药的成分

是否有结簇作用,

也许能找到一些没被发现的物质。

还可以用簇集的概念

研究癌细胞的表面结构,

从而设计抗癌新药。

2002年,蒋锡夔和同事们的研究成果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一奖项已经连续四年空缺。

值得一提的是,

在获奖名单中出现了

研究生范伟强的名字。

而且还是主要完成人。

这让离开研究所超过18年,

又在美国工作的范伟强感慨万分。

蒋锡夔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

他不主张基础研究

要和经济效益挂钩,

因为很多重大科技的产生

都是纯科学的发现,

只有破除功利性的束缚,

才能做出学术意义重大的工作!

他还强调,作为一名一流的科学家

既要有坚持真理的决心,

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作为中国最早研究有机氟化学的科学家,

蒋锡夔也坦陈氟利昂的危害,

他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到,

"如果数十年前,我们对有机氟化合物

(例如氟利昂)的物性和反应

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

也许我们早就预见了今日之'灾难',

并换上了无害之代用品……"

遗憾和痛切之情溢于言表。

他挑弟子一向视德为人之本。

批评学生也都是当面批评,

从不背后说人坏话。

光明磊落,爱憎分明。

蒋锡夔对年轻的一代

抱着很大的希望。

他曾经说过,

生命花开花落,

曾经的短跑健将,

必定要把领跑的位置让给年轻人。

他先后培养了50多位硕士、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晚年的蒋锡夔每天上班

都拎着一只公文包,

这是他70大寿时全组师生

给他准备的生日礼物。

在日常生活中,

蒋锡夔很喜欢德沃夏克的

《新大陆交响曲》,

经常会哼起熟悉的曲调

还曾经以此为旋律进行填词,

“在那遥远的天边有一颗明亮的星,

它是我的理想,

它永远照着我的命运。”

蒋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

但是他的科学精神如同一盏明灯,

将照耀着未来的学子们不断前行,

他的家国情怀,坚韧不拔的精神,

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用人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外科技的历史,展示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深度思考,以及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本微信号转载的文章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号观点。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标注来源作者,倡导公益,只为分享价值,与商业利益无关,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欢迎进入科坛春秋粉丝qq群(群号为431567020)与我们互动交流。科坛春秋精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