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新材· 大事件】17家德企合建超级电池工厂 金沙江再斥巨资收购电极公司

  

自从30台特斯拉Model 3下线以来,特斯拉就牢牢霸占了各大搜索引擎的页面,从特斯拉的配套供应商到颠覆传统认知到黑科技,以及特斯拉的其他产品甚至是竞争对手,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见由电动汽车带起的新能源热度之深。

而从各大主流车企的布局,以及排名靠前的诸如博世、大陆、法雷奥等汽车供应商的动作来看,电动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成为未来主流车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就电动汽车本身属性而言,即便是特斯拉特斯拉Model 3也与传统车有着不小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成本、续航与配套设施上。行业内所谓电动汽车爆发,目前更多的还是制造端的爆发,而实际销量占比依旧不乐观。

电动汽车的进一步爆发还是要回归到动力电池本身上,而其中固态电池技术是最被看好的革命性进展,但是即便是号称最早量产固态电池汽车的丰田也要等到2022年,而新技术的出现到稳定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见电动汽车颠覆传统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面就来看看本周锂电行业都有哪些新技术和大事件

1、AESC后 金沙江再斥巨资收购电极公司

继日产以10亿美元向金沙江资本出售旗下拥有的AESC51%股权之后,其合作伙伴日本NEC公司也加入了这场“卖身”队伍中。

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3日报道,日本NEC公司正在剥离锂离子电池业务,计划将旗下生产电池用电极的子公司出售给金沙江资本一事,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最终磋商阶段。

报道称,此次NEC将出售旗下电极制造子公司NECEnergyDevice。该公司主要生产日产电动车(EV)“Leaf”所需的电池电极(极片)。据推算该公司年销售额约150亿日元,因此NEC要求收购价格为150亿日元左右。

据了解,关于此前日产计划向金沙江资本出售AESC51%股权一事,NEC基本同意了该项谈判,其中NEC与NECEnergyDevice持有AESC49%的股权。而此次NEC出售的是专门为AESC生产电池用极片的NECEnergyDevice,并非公司拥有的AESC剩余股权。

点评:有时候笔者不得不感叹中国企业真是有钱。不过实事求是的说,买的了AESC的股份,却买不来AESC曾经的电池巨头地位;买的了Leaf的电池极片供应商,也造不出媲美Leaf的电动车。仅靠收购终究还是小道,收购之后如何发展自己的技术才是重中之重。

2、斯坦福大学制备大尺寸可伸缩柔性电池

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得柔性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大增。虽然目前可弯曲柔性LIBs取得一些进展,但弯曲功能还没有达到可伸缩电子设备电池的要求,且研究者只关注可伸缩电极设计,因此可弯曲LIBs全电池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包括电极、隔膜、密封材料以及pack)。

近期,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基于波浪结构利用简单方法设计出可伸缩全电池(该波形结构是宏观层面而不是微观层面),所有的组件(包括正极、负极,隔膜,集流体、外壳等)都可以同时进行拉伸。该可伸缩全电池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成果发表在著名期刊Adv. Energy Mater.。

该可伸缩电池具有两个关键的创新点:大尺寸的波浪结构和可伸缩粘性隔膜。通过使用毫米尺寸的波形可解决微米尺寸波浪形状导致的较差防水性;伸缩过程中,波浪形状在宏观水平上通过形变而延伸,微观水平上没有部件被伸缩;填充在波谷区域的PDMS能够提供伸缩和压缩的可逆形变。

PU/PVdF隔膜具有可伸缩性、粘性和多孔,可以有效的把电极粘附在一起并确保良好的离子接触;PU/PVdF隔膜还具有高的热稳定性、伸展性和应变能力,这种良好的伸缩性可以避免波浪形电池反复伸缩循环而破裂和分离;在60℃的高温下压延后,正负极、隔膜和集流体还紧密地粘合在一起,确保各部分在动态下的良好接触。

点评:每次看前瞻性的电池技术,都觉得刷新了自己对电池的认知。不过这次笔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来讽刺技术,而是想捧一捧这个崔屹教授,真的好高产。时不时就冒泡宣称在电池新技术上有某项重大突破。有时候笔者也在想,要是这些技术哪怕有一项能够使用该多好。

3、17家德企耗资10亿欧元建电池厂

外媒报道,德国法兰克福公司Terra E联合16家德国公司组建联盟(Terra E并未透露参与联盟的企业名单),拟兴建一座造价超10亿欧元的锂离子电池工厂,在产能上挑战特斯拉的 Gigafactory。

新工厂计划于2019年第四季度破土动工,工厂选址将于在德国或邻近国家的五个候选城市中选出,确定结果将于下月宣布,预计2028年实现满负荷生产。

Terra E的首席执行官Holger Gritzka表示,联盟由前蒂森克虏伯公司经理协助组建,联盟拟建设的34千兆瓦电池工厂会依靠德国在机器人制造和自动化生产上的竞争优势谋利。该项目目前已赢得政府支持,获得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约620万美元补贴。

点评:此前有言论说欧盟将是电动汽车行业的第一个爆发点,从各大国际主流电池企业在欧洲的布局上可见一斑。不仅是电池企业,包括隔膜等电池供应链也欲在欧洲扎根。但终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更何况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命门。不过在中日韩三国垄断、欧美沦为锂电消费市场的背景下,欧洲自建电池厂能否搬回一局还很难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