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一副眼镜,谦逊、温和,散发着干练的气质,这是我们对这位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做了上万台手术的罗清泉教授的第一印象。采访中,罗教授说话铿锵有力,谈起外科手术时神采奕奕,时不时地抛出连珠的妙语。他的从医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肿瘤外科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对这位“手术界的科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物
聚焦
罗清泉,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擅长肺、食管、纵隔、气管等胸外科疾病诊断和手术治疗,从事胸外科工作近30年,在肺癌、纵隔肿瘤、食管、气管等胸外科手术的临床和基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擅长胸部疾病的外科治疗,包括肺、食管、气管、纵隔等各类胸部疾病;共参加手术10000余例,主刀8000余例,包括许多重症和疑难杂症。于2009年完成中国大陆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辅助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对微创治疗肺癌有丰富的临床与科研经验,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外科医生的时间是生命、是速度、是力量
回想起2009年开展的国内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切除手术,罗清泉教授感慨万千:“当时承受各方的压力,经过多次草图模拟,多方探讨,最终获取成功了,这次手术至今难忘。它不仅是一次试验,更是一个挑战”在那时,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相较于传统的腔镜手术来说,是一种创新模式。在探索过程中,罗教授和他的团队也遇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磨合,医生与机器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攻克越来越大的手术。
从传统开放手术到腔镜手术,再到机器人手术的跨越,罗教授的学习曲线非常短。问及他的“学习秘诀”时,罗教授笑笑说:“外科手术形式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传统手术,还是腔镜手术,抑或是机器人辅助手术,都首先要求外科医生具备扎实专业的解剖知识和技术。”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解剖是所有手术的基础,是手术的“魂”。解剖包括影像学解剖和局部解剖,术前准确设计手术靠的是影像学解剖,术中精确实施手术靠的是局部解剖,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罗教授强调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一定要不断积累手术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选择患者,什么样的患者适合什么类型的手术,这些奥秘都是在一例例手术中不断丰富和总结出来的。罗教授平均一周要做30多台手术,去年一年做了1500多例手术。熟能生巧,这样的手术量使得他独创了一套经典的手术策略——“顺势而为”。罗教授认为“方向比速度更重要”,要想提高手术中的速度,就要先用医学的逻辑思维动态的看问题,找准疾病发展的方向,找准手术的位点。方向清晰明确了,自然能够成为“快刀手”。现在,罗教授可以达到用达芬奇七分钟摘一个肺的境界。这样的速度,背后是千万次的积淀和不为人知的磨练。“上个月我做了32台手术,基本上是连轴转,上一台做完做下一台,回到家吃完饭,累的一闭眼就睡着了。”听到这些,我们不禁为罗教授点赞。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罗教授真真切切的恪守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采访中,罗教授还与我们分享了几个有关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故事,听完这些故事,我们对罗教授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位有着独特的想法,严谨的医学逻辑思维的外科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他独具慧眼;对于手术的过程,他行云流水;对于治疗的结果,他力臻完美。
罗教授在不断提高自己医术的同时,也不忘向广大医者推广临床技能和心得。罗教授在单向四孔法全胸腔镜手术领域的研究造诣颇深(图1-2),他认为这一手术方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也可以大大提高手术流畅程度和淋巴结清扫程度。他将这一临床技能手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开展了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学习班。通过一例例手术视频和自身经验总结,从如何选孔,到手术过程中常见的突发情况,罗教授都一一向广大医者解答。“我希望将好的手术方法传播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医生知道,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图1-2. 全胸腔镜手术单向四孔法
抗癌的战场上,你我同行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以胸部肿瘤的诊治为特色,贯彻肺癌的多学科规范化诊治,大量救治全国各地复杂疑难重症患者,并承担了全市乃至全国干部保健工作,并通过远程会诊及合作办医,不断扩大科室影响力和辐射面。其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2年以前,廖美琳、周允中老一辈专家们进行了多学科诊治的尝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个阶段2002年5月成立了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内外科通力协作,发挥多学科诊治的特色,顺利完成了上海市领先学科课题的研究,并通过验收;第三个阶段2006年内外科整合,肿瘤科正式运转,规模继续扩大。如今,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肺癌诊断及治疗方法,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方面已居亚洲一流、国际先进水平。谈及肿瘤科发展迅速的原因,罗教授自豪的说道:“这离不开肿瘤科室团队的努力,也离不开医院其他科室,如内科、病理科、影像科、放射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共同配合与协作。”从外科角度来说,手术治疗的开展讲究“安全彻底,精准快速”这八个字。从接触患者开始,首先要为患者选择经济有效的检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后,再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进行诊断。诊断过后就要进行术前定位和评估,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经济能力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流程,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最安全的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创伤要小,手术时间要短,尽量不要出血”是罗教授一直强调和追求的准则。
谈到胸部肿瘤外科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罗教授认为,肺癌仍是胸部肿瘤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做到预防和治疗并重,在呼吁政府和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医疗界和媒体要普及和宣传抗癌知识,我们医者要加强对肺癌疾病基础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优化疾病检查手段和方法,优化治疗方案。”面对肿瘤患者,首先对其进行观察,在没有找到确切的发病机制和原理前,提倡带瘤生存的观念,减少过度治疗的可能性。未来,对于切入时机的研究、后续治疗手段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治疗的思路也会越来越规范化。罗教授预计肿瘤治疗将会在30年后达到高峰,“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力争吹响抗癌战争胜利的号角。”
心系人才,倾心付出
说起对科室未来发展的期待,罗教授强调,在临床方面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狠抓医生的解剖知识和水平、临床技能、临床手法。在科研方面,要逐步将内外科结合的交叉实验室规范化,专注于组织工程学、多发结节肿瘤的研究。“科研之路,我们要找准方向和方法,走自己的路。”就外科领域而言,罗教授认为一个外科医生,从基础诊断理论开始,到解剖知识的储备和运用,基本功一定要扎实。作为前辈,罗教授除了严格要求团队里的年轻医生,也希望能将自己的实战经验传授给他们,“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我希望能教给他们实施手术的思路和技巧。”
对于Shanghai Chest的正式创刊,罗教授表示他已期盼已久。“历史这么悠久、积淀这么深厚的专科医院,需要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杂志将这些珍贵的思想和技术传播出去,传承下来。”罗教授鼓励医院和各科室要对这本杂志给予大力的支持,将这本期刊做精,做细。希望这本杂志将来不仅能代表上海市胸科医院,也能代表上海、代表中国的水平,走向世界。
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每一个外科医生都梦想用一双温柔的双手抚平疮痍之伤。活跃在临床医学一线的罗清泉教授用近30年的行医之路践行着他的梦想。在这场与疾病的博弈中,他凭借努力与智慧面露胜利者的笑容。
采写编辑:刘黎畅,周丽桃
Shanghai Chest (ISSN 2521-3768; Shanghai Chest; SHC; shc.amegroups.com)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cusing on the latest researches for chest diseases. Being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Shanghai Chest Hospital, SHC not only presents the high-quality researches and unique techniques from Shanghai Chest Hospital, but more importantly, serves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surgeons and physicians around the world to share the advanced researches, spectacular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precious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chest disease, in turn, making bigger progress in the chest disease research field and thus benefit all 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