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污染地”半年可以化身为“良田”, 上海首例纯生物方法修复土地诞生了!

  本文首发于上海科技报

  7月22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江来到了位于合庆镇海塘村的原上海科用有机化工厂的地块,这块10亩大的土地与半年前他进行污染土地普查时已经彻底不同,先前那种刺鼻的恶臭已荡然无存,地上种植了大量农作物,繁盛茂密,生机盎然!

  

  现场的科研人员在修复后的土壤上拔起了鲜嫩的苋菜,进行专业检测。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主任沈秋光拿到鉴定结果,喜出望外,所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他还品尝了烧熟的苋菜佳肴,不由地竖起来大拇指!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举行的“198污染地块生物修复技术”项目专家评审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的五位评审专家形成了意见:项目采用植物和微生物菌剂(木霉菌)互作技术修复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技术先进可行,修复效果明显。

  

  这块曾经的污染地就此成为了上海首例使用纯生物技术成功修复的土地!

  被电视台曝光的头痛地

  这块毒地,是近年来合庆镇政府管理人员的一块心病,它是当年村办企业的所在地。

  海塘村已经关停的上海科用有机化工厂过去的主要产品是稀土萃取剂,地块上主要污染物是苯胺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这两种是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就拿苯胺来说,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还会有慢性肝中毒。重度中毒时,皮肤和粘膜严重青紫,会产生呼吸困难和抽搐,甚至会昏迷和休克。这块地进入了环保部督查黑名单。

  该地块被闲置了很多年,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地块给周边的百姓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群众为此不断上访。去年10月,上海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曝光。

  一位科研人员打开盖子,让记者闻了一下保存着原始土壤的样本瓶,一股又涩又沉的恶臭扑面而来。

  

  2016年8月,在浦东新区环保局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合庆镇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合庆农业投资发展公司与上海合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过几个月的检测以及制定方案,2017年1月,该地块的生物修复工作拉开了帷幕!

  中国自主技术的完美应用

  合井公司采用的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绿色生物技术,是使用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互作去除土壤中污染物。公司相关负责人唐卫东告诉记者,他们的技术来自公司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陈捷教授承担的国家863项目“木霉菌—植物联合代谢作用控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与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获得了2016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说,他们采用土层分段修复的方法,在修复土地上搭起大棚,种植苜蓿、麦蓝菜等十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微生物菌剂,加上有机质修复材料。不要小看这些植物,它们就是污染物转移的载体,在不同种类木霉等菌剂的“帮忙”下,植物脚下土壤中有机物和金属物质或是被分解完毕或是神奇般地被“固定”。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被搬走了。与传统的物化处理不同,纯生物修复好的土地有很好的肥力,比如豆科植物苜蓿自带的根瘤菌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一边修复一边可以让土地变得肥沃。修复好就直接可以成为农业用地。

  

  

  

  在项目专家评审会的鉴定报告中,专家们就认定: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处理污染土壤后邻苯二甲酸乙基己脂和苯胺含量大幅度下降,对于土壤中铜、锌、铬污染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21.1%、31.8%、21.5%,重金属总计下降了19.7%以上,修复后的土壤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对于土壤修复事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计划》指出,要综合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区域代表性,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2020年底前完成。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公司相关负责人唐卫东告诉记者,他们一边进行土壤修复,一边联合科研团队,不断对该技术进行完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浙江大学等科研团队组成的国家科技部重大研究专项都在该地块上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我们共同努力,找到适合不同类型污染物修复的最佳技术方法。”

  

  “我们的成本仅是传统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修复后没有二次污染的后遗症。此外,对于污染情况特别严重的地块,我们也可以为物理、化学修复提供辅助功能,如果把常规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当作是西医对病症治疗的话,那么我们的纯生物修复技术就是中医的不断调理,我们可以在前端和后端介入,降低修复成本,进一步提高修复的效率!”唐卫东说。

  用人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外科技的历史,展示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深度思考,以及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本微信号转载的文章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号观点。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标注来源作者,倡导公益,只为分享价值,与商业利益无关,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欢迎进入科坛春秋粉丝qq群(群号为431567020)与我们互动交流。科坛春秋精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