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下一个改变未来世界的突破点,这件事Intel还在做。
雷锋网消息:经过5个月漫长的各种手续之后,Intel终于在昨天彻底完成了对Mobileye的收购。在今年CES上刚宣布自己和宝马、Mobileye合作没多久,Intel就被以色列媒体爆出正在着手收购Mobileye。最终的成交价格也颇为壮观:Intel用153亿美元收购了Mobileye的84%股份。Mobileye从现在起正式成为英特尔旗下的子公司。
同时Mobileye现任CEO、联合创始人兼总裁Ziv Aviram将从公司离职。Mobileye的另一位创始人Amnon Shashua将担任Mobileye的CEO兼首席技术官,这笔收购之后,他还将获得一个英特尔高级副总裁职位。
终于完成收购,而且已经过去了小半年时间,这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复盘时间点。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收购Mobileye目前还是Intel的一个“赔钱买卖”。
投资缩水41亿美元?
Mobileye半年来的股价变化
雷锋网注意到在今年3月Intel宣布收购Mobileye之后,后者的股价当天就从47.27美元飙升到了60.62美元,整体升幅达到28%。
但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Mobileye的股价就一直处于平稳缓慢上升的状态。最低不过60.42美元,最高不过63.53美元,整体波动幅度不过5%。
半年来Intel股价也只是在持续波动
而且如果将股价换算成市值,Mobileye在被宣布收购之时市值曾跃升到了135亿美元,此后也仅小幅上升到141亿美元。而按照Intel今年年初的收购出资:84%股份、153亿美元计算,Mobileye的整体估值应该在182亿美元左右。
虽说估值并不一定等于市值,但42亿美元的差距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投资者在Intel收购Mobileye之后并未因此看好后者。
Mobileye的财务数据并不差
创立于1999年的Mobileye,之前一直是视觉驱动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主要研制和制造者。并且随着特斯拉、NVIDIA再次掀起的自动驾驶浪潮,Mobileye实际上也迎来了又一次业务大增长。
根据Mobileye此前发布的财报数据,2016年其营收较2015年足足上升了48%,达到35.8亿美元。净利润方面的增幅达到58%,来到10.8亿美元。整体态势非常良好。今年6月发布的一季度财报中,营收更是达到了12.4亿美元,单季度增幅已经接近20%,整体净利润也再创新高,达到3.35亿美元。
并且Mobileye的EyeQ系列产品的销售量也越来越多,之前每个季度对应数字的增长往往是个位数,但在2017第一季度中也迎来了21%的大幅度增长。
公正地说,Mobileye的财务数据一点也不差。
关键:ADAS能否升级为自动驾驶?
1999年起步的Mobileye作为一位“老前辈”,实际已经在ADAS、也是目前最低层级的自动驾驶功能上沉浸了很多年。拥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并且也是目前各大车厂各种车道巡航、拥堵跟车、碰撞预警等各种内容的主要实现方式。
只可惜,人们现在要的不是略微提升的ADAS,而是真正颠覆整个地面交通的全面自动驾驶(L4、L5)。这也是为什么Intel和Mobileye当初双方能够达成收购的关键,因为双方都需要借助对方的力量。
不过Intel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shou)局(gou)早在去年就开始了: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工具Yogitech、车载计算机OTA技术公司Arynga、视觉处理芯片初创公司Itseez和Movidus。与这些公司不同的是,Mobileye目前手上还捏着成熟的解决方案。
但买买买却回避不了一个问题,Intel究竟是打算让这些公司继续单独存在在自己体系之下,还是尝试将他们打造成一股合力?
如果是前者的话,即便赚了钱似乎也无力改变Intel目前整体的下滑,甚至还会被NVIDIA这样全面布局的对手抛离。如果是后者,Intel至今没有宣布整体的计划甚至产出一些合作的成果,似乎也不符合常理。
传统车厂的站队也同样可以说明问题,就拿今天3月雷锋网曾经报道宣布战略合作的BMW来说,似乎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间隙。因为就在数小时前,Mobileye团队宣布今年将投入超过100辆车进行路面测试。他们将会装备Mobileye的传感器,高精度地图和Intel的运算平台,但这些车并不“仅限”于宝马。
股价“平稳”的Intel,和“坐火箭”的NVIDIA
反观Intel自己心目中最大的对手NVIDIA,光是官网上的“精选”汽车合作伙伴,已经有8家:奥迪、特斯拉、奔驰、沃尔沃、百度、本田、宝马、LUXGEN。除此之外还有数个汽车品牌,以及博世、采埃孚(ZF)这样的Tier 1厂商。
诸多状况汇聚到一起已经可以看出摆在Intel面前的挑战,更关键的是留给Intel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既然已经彻底完成收购Mobileye,Intel也必须有所动作了。
不然,Intel将又双叒叕一次错过自我振兴的机会,而这也可能是曾经改变世界的芯片巨头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