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骄傲!这些科技鼻祖来自镇江!还有3人名字用来命名小行星!

原标题:分享 | 骄傲!这些科技鼻祖来自镇江!还有3人名字用来命名小行星!

镇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成果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其中,在镇江诞生的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有许多都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最高水平。

为让人们记住这些古代科学家的历史功绩,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用三位与镇江有关的科学家的名字为三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分别是1964年11月9日命名的祖冲之星(编号为1888号)1979年命名的沈括星(编号为2027号)1997年命名的茅以升星(编号为18550号)。

下面,一起来

细数辉煌的镇江古代科技及代表人物吧

⬇⬇⬇

葛洪

东晋时的葛洪(约283-343)是句容人,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道教思想家和道教神学思想的奠基人,中国炼丹术的核心人物。在炼丹过程中,葛洪使用了几十种化学物质,记载了汞、砷、铅、白矾等多种物质的化学反应,虽然他最终未能得到执著追求的仙丹妙药,但他的实践却为世界近代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现代研究表明,近代化学体系就是在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恩格斯称炼丹术为化学的“原始形式”,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炼丹术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葛洪在《抱朴子》中记录了许多有趣的化学现象。其中一个“炼饵雄黄之方”,就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松脂与雄黄合炼,玄胴肠和松脂加热炭化后即相当于木炭成分,是强还原剂,硝石是强氧化剂,雄黄含硫,这一配方与近代黑火药由硝酸钾、硫和木炭组成的配方完全相当。在炼制过程中,药料成分比例和加热操作等稍有不当,即会发生燃烧和爆炸。在此基础上的长期炼制,最终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除了炼丹术外,葛洪在医学、天文方面也有创建,著述极其丰富,流传下来的有《抱朴子》70卷、医学著作《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4卷,其中最重要的是《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鲁迅将《抱朴子》列为中国文学的12部入门书之一,《肘后备急方》则是世界最早的传染病学方面的著作。

2011年9月24日,81岁的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而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轰动世界。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说,在研究工作最艰难的时候,因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三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恍然大悟,才有了关键性突破,这一突破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是大家熟知的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在前辈数学家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面第七位,并把数学方面的成就应用到历法研究上,制定出新的历法《大明历》。这两项成果都领先世界1000多年。圆周率是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的常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数学家都在竭力争取尽可能准确地把这个奇妙而重要的数算出来,甚至有人认为π值的精确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数学发达程度的标志。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

欧洲数学家奥托,在祖冲之以后一千多年,才突破这一精度。《大明历》的成就,一是把一回归年的长度精确推算到365.2428148日,与今天的推算值只差46秒;二是改革了不准确的历法,采用了在391年内设144个闰月的办法,把误差降到了很小的范围;三是明确提出了月亮两次经过黄道和白道的同一交点什(即交点法)所需的时间长度为27.21223日,与今天的推算只差1秒。这套历法从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年)颁布使用,直到唐代为止。

祖冲之是地道的镇江人,在他出生(429年)100多年前,他的家族即在“永嘉南迁”中,随祖逖在公元311年从河北易县迁居到了镇江。祖冲之的圆周率和大明历都是在镇江任南徐州从事史任上完成的。

沈括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晚年在镇江伏案八年,写成了被誉为“11世纪的科技坐标”的辉煌巨著《梦溪笔谈》,在天文、数学、物理、地学、药物学等方面作出了世界性贡献。我们现在之所以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梦溪笔谈》是唯一的文献依据。

用现在的话说,沈括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都精通,行行有建树的实干家。他在所任职的岗位上,不论时间长短、职位高低,都做一事精一事成一事。在二十四岁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治理沭水,组织几万民工,修渠筑堰,既防治了水灾,又开垦良田七千顷。嘉佑六年,他任安徽宁国县县令,倡导并且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开辟圩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等论著。熙宁五年,他出使视察汴渠,主持了治理汴渠的工程,引水灌溉农田一万七千多顷。熙宁六年,他视察两浙的农田水利,次年,建议兴筑温州、台州、明州(今浙江宁波)以东堤堰,增辟耕地。熙宁五年在司天监工作期间,他继承和发扬了通过观测实际天象以改进历法的传统。

为了提高天象观测的精度,他设计和改进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测量天体位置、时间和日影长度的仪器,著有《浑仪议》、《浮漏议》和《影表议》。熙宁七年,在军器监任职期间,他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营阵法》等军事著作。即便在晚年被罢官免职、限制居住的逆境里,他依然用十二年时间,苦心编成了《天下州县图》,并因此被允许任便选择居住地,从而迁居到了今天的镇江。沈括一生中,对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数学、医药、文学、音乐和历史、地理等都有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他的论著有22种155卷之多,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由他创造的业绩,除去已叙述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以外,他还详细记载了磁偏角和共振现象,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这门学科的科学家;现在人们的生活已一刻也不能缺少的“石油”一词是由他命名的;他的数学隙积术和会圆术,为当今的圆面三角学和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对宜兴陨石的详实记述,也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沈括最大的功绩,是他将其一生中的所见、所闻、所研究、所实验、所制作分门别类,一条条完整地记录下来,编成了《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这部巨著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到朝章礼仪、科举官制、武备外交、经济法律、天象历算、地质地理、物理化学、水利灌溉、生物农业、疾病医药,以及历史考古、经籍训诂、文学、音乐、书画等多门学科和领域。近千年以来,这些文献已经成为历代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学士的珍宝,并被英、法、德、意、美、日等国家翻译出版,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苏颂

苏颂(1020-1101)是北宋著名的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和药学家。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制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水运仪象台。这是一种用巧妙方法把许多复杂的动力机械、传动机械组合在一起的大型仪器设备,用以表达天体时空的运行。

1088年,苏颂带领韩公廉、周日严等人,在唐代高僧一行和尚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基础上,把中国古代已有的浑仪、浑象、报时器、圭表四种仪器结合起来,以水为动力,用复杂的齿轮系统带动自转,自动跟踪天体运行,通过击钟、击鼓、出现木人等形式,自动计时报时。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天文钟,被称为“苏钟”。苏颂依据自己的制造实践写成的专著《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水运天文仪器的著作。中国科技馆根据《新仪象法要》复制了一台“苏钟”常年展出。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依据此书复制的“苏钟”,据说至今仍在昼夜不停地运转着。“苏钟”是世界钟表和天文望远镜的祖先,《新仪象法要》是世界机械制图的开端。

根据《苏氏宗谱》记载,苏颂本人是生在镇江、长在镇江、死在镇江的地道的镇江人,晚年他还居住在镇江,死后葬在镇江城西的五州山一带。

计成

计成(1582-?),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被誉为世界园林艺术的创始人,他中年后定居镇江,镇江优美的山水和造园之风,激起了他的造园激情。他受到镇江人制作假山的启发,自己动手做了一座峭壁山,看到的人都说与真的一样,受此激励,他从一个画家,正式改行,精研造园叠山之道。计成后半生,以造园为业,专门为人规划设计和建造园林,足迹遍布镇江、常州、扬州、南京等地,成为当时声名卓著的造园艺术家。

计成生前在大江南北主持建造的著名园林共有三处,即常州东第园、仪征寤园、扬州影园,其中以影园的艺术成就最高。在建造寤园时,他将自己的造园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提炼加工,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总结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理论的巨著《园冶》,它的问世标志着园林艺术这个独立门类的诞生。《园冶》就是园林设计建造的意思,它成书于崇祯四年(1631年),刊刻于崇祯七年(1634年)。《园冶》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共有5篇,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共6篇。为便于运用,全书附有图式235幅,成为造园著作上的独创。

在《园冶》中,计成提出园林艺术创作的宗旨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基本的设计方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地制宜,通过借景,从小空间到大空间,让园林与自然山水沟通。强调园林设计要辩证统一,主次分明,从总体到个体、从结构到装修、从景境到细部构架要进行综合设计,相得益彰,使内容与形式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审美上,应集中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表现出对清、远、幽、精、雅、野、虚、深的意境追求,做到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园冶》问世之际,正是天下大乱之时,在明清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中,江南园林遭受灭顶之灾,专门论述园林艺术的这部巨著也随着动乱的时代而沉寂了三百年。二十世纪初,日本专家首先发现《园治》的惊世价值,并尊计成为世界造园鼻祖。瑞典造园学家奥斯瓦尔得·西润曾三次来中国搜罗《园冶》的有关资料,并把《园冶》艺术介绍到了欧洲。二十世纪初,年轻时期的陈植教授在日本留学时,从他的导师处看到了这部书并介绍到国内,中国营造学社一九三二年出版了《园冶三卷》,使其光芒重现。

内容来源 | 镇江发布、金山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