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面与身体: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 | 李海清 | 时代建筑2019年第6期

原标题:剖面与身体: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 | 李海清 | 时代建筑2019年第6期

剖面与身体

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

Between Section and Body

What to Find and Learn from the Technological Modification of the Hoffmann Kiln in China since the 1950s

李海清 LI Haiqing

Abstract

霍夫曼窑技术于19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主要用于烧制砖瓦,并一直沿用至今。本研究基于文献梳理、档案搜寻与查证以及统计分析,聚焦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4个有案可查的设计版本,分析其砌体结构特征和窑室施工技术,有关比较研究清晰显示出理想设计模板与当地具体条件之间的关系。虽然主要是设计者引领其技术改进,但人力资源状况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窑室剖面设计的改进与技术选择是综合考量空间尺度、产量和工人的人体尺度、劳动强度之间关系的结果。在特定历史时期,确保和改进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物理环境品质是具有优先性的前置条件。近70年以来窑室剖面高度和宽度的变化轨迹充分揭示了中国霍夫曼窑的设计演变受外部技术输入和内部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但后者占主导地位。

建筑技术传播之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其意义与价值已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后发地区的亚洲建筑界得到广泛讨论。有关特定地形和气候条件下中国传统民居与建筑形态的研究表明,地形、气候与物产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其生发与变化的关键性因素[1-3]。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仅包括区域性的案例分析,其研究对象也大多是具有显著文化属性的聚落或居住建筑,而少有研究涉及技术属性更加突出、更加强调技术性能的工业建筑。就研究载体的全面和样本选取的代表性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缺憾。以此类方法和案例分析得出的规律性,如果能包括对于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从采信证据角度而言,在逻辑上肯定会更加完备。因此,本研究展开了一项覆盖中国9个地文大区、针对218个使用霍夫曼窑的砖瓦厂之田野调查,而建筑技术的类型学分析和统计学分析则用于确证环境因素对这种工业建筑的形态及其建造模式的影响。

1 文献综述:世界范围内的霍夫曼窑研究

建筑学科及其相关领域关于霍夫曼窑的研究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国际上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的著作《砖的世界历史》中的有关章节。作为一位建造史领域的领军者,坎贝尔对于世界各地烧制砖瓦的技术展开了专门研究,其中关于工业时代的砖瓦制造技术部分介绍了霍夫曼窑的发明与传播状况,以及一些改进设计[4];二是英国工业考古学者大卫·约翰逊(David Johnson)的研究,详细介绍了19世纪工业发展背景下德国工程师弗里德里希·E·霍夫曼(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与连续窑技术发明的过程[5-6];三是美国人布雷特·斯科特(Brett Scott)关于下抽式窑的历史保护之科学研究,涉及美国现存霍夫曼窑的基本状况调查[7];此外,还有关于现代制砖技术的简略或详尽介绍[8-9],以关于霍夫曼本人及其连续窑技术发明的介绍[10]。而具体到中国,则有成功大学建筑系周宜颖对于台湾地区霍夫曼窑展开较全面的田野调查,并涉及生产工艺的深度挖掘[11]

总体而言,上述诸研究对于理清霍夫曼窑技术发明过程的原始信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概况大有裨益,属于极有意义的基础性研究。但有关中国霍夫曼窑的专门性研究则还很薄弱:欧美研究者的工作显然没有针对中国,而台湾学者的成果仅限于本岛的狭小区域,未达到国家尺度层级。特别是上述所有研究几乎均未论及环境适应性这样的深层理论问题,而开展本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正在于此。

2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霍夫曼窑技术发展概况

古代中国长期采用间歇式土窑烧制砖瓦,生产效率低下[12],龙窑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连续窑的基本原理,但窑室尺度普遍低矮狭小,且主要用于陶瓷业,故烧结砖瓦产量一直很低。物以稀为贵,木架土墙草顶是那时民居建造模式的主流。德国人弗里德里希· E ·霍夫曼于19世纪中期发明了一种烧制砖瓦的工业建筑[4],因姓氏而得名霍夫曼窑,并于19世纪末引入中国,由沿海向内陆缓慢传播且发展、沿用至今[12]

霍夫曼窑在全球传播的大致过程是:1858年4月17日霍夫曼窑在维也纳首次获专利[10],其平面设计了为圆形(下文称“原型”);1858年5月27日又在普鲁士获专利,其后陆续在英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法国、挪威、瑞典、美国、俄国及芬兰等国获33个专利[10];霍夫曼于1870年首次设计矩形平面版本[8],并传至英国、丹麦、瑞典、奥地利、匈牙利及罗马尼亚等其他欧洲国家。在亚洲,霍夫曼窑于1872年引入日本[13],后传至蒙古、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越南等国;在美洲,美国至今尚存一批霍夫曼窑[7];在澳洲,墨尔本有将霍夫曼窑改造为公寓的案例;在非洲,马达加斯加曾大量使用霍夫曼窑[14]。至1898年,全球约有5 000座霍夫曼窑[5]

在中国,1897年上海浦东建成18门霍夫曼窑[15],1903年日商将其引入台湾[11];1907年广东士敏土厂附设砖厂建有一座霍夫曼窑;1933年前后,南京有5座霍夫曼窑[16];而近在咫尺的安徽和县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引入之[17];更为纵深的中国腹地如河北邯郸、山西晋中、湖南益阳等地则迟至90年代才开始使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约有超过10万个砖瓦生产企业,其中约95%使用霍夫曼窑[18]。得益于此,很多窑址完好保存至今,成为本研究田野调查的物证资源。

约建于1907年的广东士敏土厂附设砖厂,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霍夫曼窑影像资料

一座典型的中国南方霍夫曼窑之外观,有竹构窑棚、油毡屋顶、砖砌窑体、窑桥和烟囱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霍夫曼窑在中国的使用经历过了一个飞速发展、不断改进、达到巅峰而后走向衰落,直至近几年逐步被明令禁止的变化过程。关于它的技术改进,特别是在基本设计模板、窑室、烟道、热风道和烟囱等设计方面的改进,笔者已于此前专文介绍[12],在此不复赘述。本文将聚焦于有案可查的四个不同时期版本的中国霍夫曼窑设计之比较,分析其砌体结构特征和窑室施工技术,特别是综合考量窑室剖面设计的改进、选择与窑室空间尺度、产量和工人的人体尺度、劳动强度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强化对于建筑设计实践和技术进步之基本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关注——基于人本主义诉求的价值考量。

3 四个不同时期版本的中国霍夫曼窑设计比较

霍夫曼窑技术长期在中国传播,主要建造在乡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其施工建造的主体通常是活跃在乡村地区的专业工匠,他们手中往往保存着在同行之间流传的、几乎是无代价获取的“标准设计”图纸,并根据实际项目的具体条件和需求而做出因地制宜的调整。因此,想要对这种标准设计做出深入考察是比较困难的——原版设计图究竟是谁画的?具体当事项目做出了何种调整?调整的原因是什么?调整的具体效果又如何?……在经手了几轮流传和调整之后,原版设计和改进设计之间的关系往往难以准确判读。而这里将要深入分析的四个设计版本,是迄今为止极少数不依赖田野调查就能获得相对准确设计技术情报的案例——1958年建成投产的国营德阳机制砖瓦厂46门轮窑(下文简称“版本1”)、1963年西宁新生砖瓦厂新建54门轮窑(下文简称“版本2”)、1974年启东县工业局编著出版的简易轮窑设计图(下文简称“版本3”),以及1992年南京市大厂镇第二砖瓦厂新建22门轮窑(下文简称“版本4”)。它们不仅分布于不同历史时期,存有相对完善而准确的设计图档资料,且都有建成使用的实践检验,其典型意义和代表性见于下文。

3.1 四个版本设计的基本信信息

版本1:德阳1958。国营德阳机制砖瓦厂1958年建成投产,是始建于1956年的四川省德阳监狱的前身“第二十一劳动改造管教队”建立的国营企业。其轮窑设计技术资料发表于《建筑学报》1958年第9期(四川德阳砖瓦厂26门轮窑设计图之平面图与纵剖面图四川德阳砖瓦厂26门轮窑设计图之横剖面图,依据发表的设计图纸可知其为26门轮窑,而文字介绍则称其为46门轮窑,疑有误),设计者为国营四川省城市建筑设计院,无具体建筑师或工程师署名。该设计院初建于1956年,由四川省建工局设计公司和成都市建工局设计室合并而来[19]

四川德阳砖瓦厂26门轮窑设计图之平面图与纵剖面图

四川德阳砖瓦厂26门轮窑设计图之横剖面图

版本2:西宁1963。青海新生砖瓦厂1951年建成投产,是青海省公安厅投资建立的国营企业。[20]起初皆用土窑,至1956建成54门轮窑1座[20],至1963年之前又添建54门轮窑1座,均设有冷哈风道回收余热[21]。1963年新建54门轮窑1座,其设计技术资料发表于1963年《青海省土木建筑学会一九六三年年会学术论文汇编》,设计者为青海省劳改局设计室,无具体建筑师或工程师署名。该设计室成立于1954年[22]

青海西宁新生砖瓦厂1963年新建54门轮窑剖面图

版本4:南京1992。南京市大厂镇第二砖瓦厂于1992年新建22门轮窑,由邻近的丹阳市全州建筑工程公司负责设计、施工,图纸设计署名“韦荣义”。据知情人、建窑工匠孙世江介绍,该公司因主要负责人去世,营业执照已于前几年注销。孙世江本人则保存了在民间流传的这份设计图纸之复印件,而又因国家近年推行产业转型政策,霍夫曼窑成批淘汰,孙氏不得不放弃这项专业工作,改行从事水果种植与养殖业,于是又将其保存的图纸无条件赠予笔者。

参照上述有关技术资料绘制表1,比较其主要技术参数,可见就设计者和设计成果本身而言,这四个设计版本可分为三类。

设计于1992年的南京市大厂镇第二砖瓦厂新建22门轮窑之剖面图

表1. 四个设计版本的基本信息与主要技术参数(为节省篇幅,其余参数从略)

版本1和2来自相对偏远、当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或地级市,设计者为大型国有设计机构。其工程实施皆由政府投资,而背景是司法行政部门之监狱系统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各地大量开办劳动改造类国营企业,其设计技术特点是规模大、投资多、建设快,建设组织管理较为规范。

版本4也出自经济发达地区,而设计者属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其具体项目实施由民营砖瓦生产企业自行投资,背景则是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城乡建设发展较快,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开始大规模发展机制砖瓦业,其主角不再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而由民营砖瓦生产企业自发推进。其设计技术特点是规模与投资皆适中、建设快,建设组织管理规范性也介乎前两者之间。

上述四个设计版本虽分布于不同时期,但前三个版本之设计者皆拥有明确的官方背景,版本1、2皆出自省级专业设计机构,在建筑与土木工程技术方面最为专业;版本3为县级政府主管部门设计,专业性虽不及版本1、2,但对乡村工业建设更熟悉;版本4的设计者则完全没有官方背景,而是在初建不久的市场经济中应运而生的民营建筑施工企业,专业性虽也不及版本1、2,但它们基本上属于自主管理、自生自灭那种企业,应该更看重综合效益。下文将针对上述设计版本的具体技术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3.2 四个版本设计技术参数比较分析

3.2.1窑室剖面尺寸

关于窑室剖面尺寸,其决定原则是使剖面上各处焙烧温度均匀、生产操作安全省力。一方面,窑室不宜过于低矮狭窄,否则容积减少,影响产量;而另一方面,窑室也不宜过于高敞宽阔,过高则不仅难以控制上下不同位置焙烧温度,且增大工人在装卸顶层砖坯时的劳动强度;过宽则不仅使投煤孔横向间距增大,落煤不易均匀,形成局部过火,砖坯焙烧不匀[24]。对照表1,不难发现设计版本1—4的窑室高度依次为:2.9 m—2.8 m—2.6 m—2.6 m,总体呈逐次降低趋势,这是否意味着设计者逐步意识到控制和适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意义?为获知版本3和4采用较低窑室高度数据的普遍意义,随机抽取与此近似时间段且基本数据齐全的15个田野调查案例,并与之进行比较(表2),可发现1992年之后窑室高度没有超过2.6 m者,这应能显示出控制窑室高度和工人劳动强度几成共识。甚至有2009年新建国资砖厂的项目建议书明确提出劳动强度过大引发招工困难的问题,并采用较低窑室高度数据2.6 m的案例。这应能说明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企逐渐退出砖瓦制造业而让位于民企的大背景之下,偶有国资开办砖厂也不得不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关注工人劳动强度的控制——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四个版本剖面设计参数的比较分析简图,清晰显示出版本4选择了较矮而宽的窑室

表2. 随机抽取基本数据齐全的16个田野调查案例的基本信息与主要技术参数并与设计版本3、4比较

3.2.2窑室拱型

关于窑室拱型,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剖面尺寸。虽然单心半圆拱或近似半圆的双心拱之拱脚侧推力较小,从结构力学角度看比较合理,但在窑室宽度确定的前提下易导致窑室过高,从而加大工人劳动强度;且砌筑时拱脚附近工作空间较小,尤其是采用上烟道时施工难度较大[25]。因此在设计实践中,若窑室宽度较小则多用矢高相较半圆拱低一些的双心拱,而若窑室宽度较大,则宜用矢高更低一些的双心拱,若宽度超过4 m则宜用矢高进一步降低的三心拱。设计版本1—4的窑室拱券矢高依次为:1.73 m—1.59 m—1.4 m—1.53 m。很明显,其拱型既没有纯粹的半圆拱也没有复杂的三心拱,而是都采用了兼顾窑室高度控制和施工简便的双心拱。其中前三个版本矢高逐次降低,尤其是版本3降幅较大,显示出降低窑室高度,从而控制和适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且便于施工操作的设计意图;而版本4矢高略有回升,但仍比版本1少0.2 m,体现出在确保产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便于施工操作三者之间的权衡,意在追求综合效益。

3.2.3基础埋深与材料

按常理基础埋深越大,结构就越坚固,但施工的工程量也就越大,建筑成本就越高。设计版本1—4的窑室主基础埋深依次为:1.9 m—1.5 m—0.42 m—0.42 m,充分显示出版本1、2的设计者对于结构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版本3通过加强易建性降低建设成本诉求对于后世的影响:版本4也沿用了版本3的较小基础深度值。关于基础用材,非常有趣的是:四个版本虽分布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之中,但都采用了不用任何钢筋、水泥的“三合土”——一种来自中国营造传统、经过改良的基础做法:石灰、河沙与卵石、石子或碎砖的混合物,反映出节约现代建材、降低建筑成本的共同诉求。

3.2.4窑室拱券的施工支模

关于窑室拱券的施工支模方法,直线型窑室砖拱砌筑支模方法比较常规,采用筒拱形模架,如图2015年江苏盱眙霍夫曼窑大修现场,用于窑室砌筑“定心”的拱形木模架(直道窑室)所示。困难的是环形窑室拱券砌筑如何支模,如果照搬直线型窑室的支模方法,采用木结构模架上覆三夹板或竹条,那么环形窑室的模架制作将需要投入巨大工作量,且难以做出表面平滑的环形模架券胎。尽管版本1、2可能为此不惜工本制作精细的木构模架券胎,但版本3面向社队企业,显然不可能采用上述方法。现在可以确切获知的是,版本3在其出版物正文中明确提出采用砖或砖坯堆成拱券形,用以替代砌筑砖拱的木结构模架[26]。问题是如何形成券胎的平滑表面呢?有关于此,版本4设计图纸也没有相关表述,但深受其技术经验影响的工匠孙世江团队在2016年底的盱眙县砖厂一号窑大修工程中采用的支模方法完美地呈现了这一省料、省工的巧妙建造方法:先以砖堆成拱券形,再在其上粉刷水泥砂浆,形成相对精确的光滑表面,其要领在于事先准备好下料精准的活动模板,在环形窑室券胎堆砌砖块时必须随时将其用以参照、检查与修正(图11~图13)。除了堆砌散砖形成券胎以外,版本3还提出了诸如以土坯代替熟砖砌筑窑室内壳、以夯土代替砖建造窑体外墙、以炊具铁锅代替铸铁哈风闸、将大跨度窑棚分解为两组较小跨度窑棚,甚至以杂树棍、扁担料制作屋架等省料、省工的方法。通过诸多实例的现场考察,可以肯定版本3的“易建性”诉求对于后世影响力很大,其示范效应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尺寸,也包括用料和施工方法。

2015年江苏盱眙霍夫曼窑大修现场,用于窑室砌筑“定心”的拱形木模架(直道窑室)

2016年天津静海霍夫曼窑大修现场,用于窑室砌筑“定心”的拱形木模架(弯道窑室)

2015年江苏盱眙霍夫曼窑大修现场,弯道窑室以砖块堆积成拱形“窑胎”作为砌筑窑室的模具

2015年江苏盱眙霍夫曼窑大修现场,弯道窑室之“窑胎”堆积过程中借助拱形木模板

2015年江苏盱眙霍夫曼窑大修现场,弯道窑室之“窑胎”表面以砂浆抹灰使之平顺

4 讨论与结论:发明—传播—改进—选择的内在机制

本研究基于文献梳理、档案搜寻与查证,聚焦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霍夫曼窑的四个有案可查的设计版本,分析其砌体结构特征和窑室施工技术,意在揭示理想设计模板与当地具体条件之间的关系,即窑室剖面设计的改进与选择是综合考量空间尺度、产量和工人的人体尺度、劳动强度之间关系的结果。类型学意义上的统计分析显示出如下两组参数变化趋势,值得进一步讨论。

4.1 为什么窑室高度逐渐变矮而宽度又重新取用高值?

无论是专业人士的口述资料还是砖瓦制造界科研人员已发表的论文均提及窑室空间尺度与工人劳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可见并非虚妄之辞。而前文已述,版本1—4窑室高度呈逐次降低趋势,而进一步分析田野调查数据,则发现1992年之后新建窑室高度没有超过2.6 m者。这应能说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控制窑室高度和工人劳动强度几成共识。而在时间节点上看似纯属巧合的有趣之处正在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首次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发展方向[27],紧接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启了近40年来最为重要的改革序幕。从那一时期的现实状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经济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之质的飞跃,集中体现为生产主体特别是农民可以有序地自由流动,而不再像改革开放之前那样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什么是自由流动?对于工作地点和劳资之间的契约关系拥有自主的选择权——要不要在某一企业工作,是由劳动者自己依据客观条件和主观感受进行自主判断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人的尊严,实现人的解放。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更是突出强调了“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性[28]

但任何事都并非绝对,人的解放,其最终目标还是要解放生产力,适度控制工人劳动强度并不意味着放弃产量诉求。因此,以一定的窑室宽度来确保其空间容积就成为维系较高产量的有力保证。具体而言,就是和两辆砖窑专用电动运输车在窑室内并排装卸作业的空间宽度需求有直接而具体的关联,而小车宽度又受限于窑门宽度,窑门宽度又要在兼顾电动车运输通行(早期为人力推/拉车)的前提下尽可能矮小,以便确保砖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而不至于能耗过高,窑门宽度因此通常选用1.1 m~1.2 m左右,如此则电动车宽度应在1 m左右,而加上两侧作业需求,其工作空间宽度则在1.5 m左右,加以并排装卸作业时车体两侧各预留0.3 m~0.5 m距离——窑室宽度4 m左右应为合理数据的上限,若窑室再宽一些,但如果尚不能达到三辆小车并行作业的宽度,则存在工人作业时水平方向躯体运动行程较长的弊端;而如果真的达到三辆小车并行作业的宽度,也就是窑室宽度5.5 m~6.0 m的话,若仍维持2.6 m窑室高度,则意味着拱券非常低平,侧推力显著加大,于结构安全不利。而要放弃死守2.6 m窑室高度并维系较合理拱形,则意味着窑室高度将可能超过3 m,这样的空间高度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用足高度则工人势必进一步攀高而极易迅速疲劳;而反过来,无视这一高度的存在而只用到高度为2.6 m左右时情形,则最上层砖坯以上将剩余0.5 m~0.6 m的空间得不到有效使用,势成资源浪费。

所以,窑室高度逐渐变矮,采用2.6 m的低值是为了控制工人劳动强度,而窑室宽度又重新取用高值4 m,则是为了在适度控制工人劳动强度的前提下确保较高的产量。这是一种谋求多点平衡的思路,具有设计思维的综合特征——既要保证有人愿意参与这博弈,也要保证这场博弈最终的物质产出。既然如此,为何版本1、2却要采用2.8 m~2.9 m的高值?

4.2 为什么版本1、2窑室高度特别高?

笔者就此试做如下推论与阐释:首先,霍夫曼窑的原型其设计参数较高,根据“原型”图纸度量应约为3.0 m。笔者还专门为此考察了德国与荷兰现存最古老的几座霍夫曼窑,其窑室高度普遍在2.8 m~3.0 m,更加坐实了“原型”的窑室高度为3.0  m左右的判断。这一数据选用应和发明者本人属于身高较高的族群有关。

作为一种常识,比较欧洲三大族群即日耳曼人、拉丁人以及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主要分布于西欧以及西北欧)平均身高较高,而拉丁人(主要分布于南欧)较矮,斯拉夫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则介乎其间[29]。而来自人类学视角、针对世界人类身高地理变化的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身高平均超过1.72 m的居民居住区主要在北美洲、北欧、里海东部和北非。亚洲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居民的身高一般在1.53 m~1.57  m,或者1.48 m~1.52 m之间;北极圈以南的地区,居民的身高一般在1.58 m~1.62 m之间。但是,在北纬50°以下的地区也出现了较高身材的居民,主要集中分布于两个地区:一个是蒙古,另一个是从印度北部到里海的中亚地区。最矮的居民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岛屿。拉斯科早就于1969年发表研究成果,从人类生物学的适应性观点上认为北半球广大地区的居民身高(包括中国和欧洲)出现一个从北部高身材向南部矮身材的变化趋势[30]。而日耳曼人主要分布于西北欧与北欧,属于典型的身高较高族群。以其作为空间设计的人体工学参照对象,窑室高度自然较大。

相关研究不仅限于人类学,在建筑学领域,柯布西耶“模度人”最终版本设定的“理想英国男”(日耳曼人)标准身高为1.83 m,比较其初始版本之“标准法国男”(拉丁人)身高1.75 m,则足足高出8  cm![31-32]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即使在欧洲各族群内部,平均身高也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二是日耳曼人平均身高的确很高。所以,发明于日耳曼人之手的霍夫曼窑原型的空间高度采用高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霍夫曼窑虽已传入中国半个世纪之久,但传播速度极为缓慢,使用量并不大。版本1、2均服务于(强制劳动改造类)企业,几乎不存在工人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地点和条件的可能,因此其设计者通常是不太可能想到有考虑这一问题的必要,继续沿用“原型”的较高窑室高度几乎是顺理成章。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并没有日耳曼人那么高,实际上直至7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大体在1.7 m以内[33],距离柯布西耶设定的“理想英国男”(日耳曼人)足足有13  cm之差。如此,若不改变设计参数、继续沿用下去,一旦遭遇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拥有自由选择权的新境况,则难免不堪使用需求而招工困难。因此,适时做出调整就显然是明智之举。

(致谢:本研究迄今历时五年,在田野调查和档案、资料查询过程中得到赵辰、彭长歆、朱晓明、谭刚毅、朱竞翔、史永高、鲁安东、程超、朱胜萱、胡渠、傅世林、陈志宏、朱文龙、李娟宜、夏珩、孙媛、张书铭、常辰、李沫汲、张瀚、张浩、傅文武、蔡李智、王晓、丁小林以及石川等130 余位热心人士的帮助;硕士研究生于长江、钱坤、张嘉新和王英妮等提供数据分析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① 中国土窑不仅能生产青砖,亦可产红砖,泉州最迟在北宋大观年间即可用土窑烧制红砖。所以,究竟是制成红砖还是青砖,与窑的种类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焙烧工艺有关。中国大部分地区传统建筑以青砖为主,而闽南厦、漳、泉一带则喜用红砖。与青砖烧制最大不同在于红砖没有“洇窑”这一工序。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政协泉州市鲤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泉州文史资料[M].泉州: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张光玮.关于传统制砖的几个话题[J].世界建筑,2016(9):27-29.

② 弗里德里希·E·霍夫曼(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1818—1900年),1818年10月18日生于普鲁士格罗宁根的教师家庭,并在家乡接受初等教育。20岁在东普鲁士跟随其兄学徒,1845年毕业于柏林皇家建筑学院,后成为柏林-汉堡铁路首席工程师。从1858年获得霍夫曼窑专利的那天起,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制陶业、改进窑的设计、编辑学术刊物和开办工厂。参见:James W. P. Campbell , Will Pryce. Brick: A World History[M]. London: Thames & Hudson,2003: 212-213. 霍夫曼1900年12月3日逝于柏林,安葬于柏林Mitte 的Chausseestraäe大街126号Dorotheenstädtischer公墓。此地还安葬着众多历史人物,如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希特、艺术家和建筑师辛克尔与沙多烟、作家和演员如布莱希特,海伦威格尔,亨利希·曼,安娜·西格斯,克里斯塔·沃尔夫等,笔者曾于2018年6月专程前往柏林拜谒Dorotheenstädtischer公墓。

④ 参见:江苏省志建材工业志http://www.jssdfz.com/book/jcgyz/D4/D4J.HTM。

⑤ 中国营造传统中的三合土是一种以粘土、砂子和石灰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是一种常见的、以石灰为胶凝材料的石灰基建筑材料。其用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为夯土建筑的夯筑材料;另一类则是作为胶结妨料用于粘结、外包砖石。详见:郑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三合土的成分分析检测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这几个砖窑案例,特别是德阳砖瓦厂的46门轮窑,则使用了1:3:6石灰河沙卵石三合土,且将其作为主体结构之基础用材来使用。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在三合土配方中使用较大骨料即卵石,使其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这种技术上的变化不仅限于配方调整,也在于相应用途得到拓展,故应视为针对传统技术的改良措施。

⑥ 笔者曾两次就此事访谈安徽来安砖窑工匠孙世江,得悉砖窑高度和工人劳动强度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性;而另一方面,砖瓦界技术专家也认为窑室过高会导致装窑、出窑工人在装卸顶层砖坯时劳动强度增大,详见:许绍群.42门轮窑设计革新[J].北京砖瓦,1991(4):15-16.

[1] TaoJin, ChenHuashuai, XiaoDawei. Influenc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 Case Study of Hakka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Tokyo[J].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2017,16(1): 9-14.

[2] 张乾,李晓峰. 鄂东南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新建筑,2006 (1):26-30.

[3] 王鑫. 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4] James W. P. Campbell , Will Pryce. Brick: A World History[M].London: Thames & Hudson.2003.

[5] David Johnson. Friedrich Edouard Hoffmann and the Invention of Continuous Kiln Technology: The archaeology of the Hoffmann kiln and 19th-centu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rt 1)[J]. 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 2002(24):2, 119-132, DOI: 10.1179/iar.2002.24.2.119.

[6] David Johnson.Friedrich Edouard Hoffmann and the Invention OfContinuous Kiln Technology: The archaeology of the Hoffmann lime kiln and 19th-century industrialdevelopment (Part 2), 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 2003(25):1, 15-29. DOI: 10.1179/iar.2003.25.1.15.

[7] Brett Scott. A Program For The Conserv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Reuse of Downdraft Kilns at the Western Clay Manufacturing Company of Helena, Montana[D]. A Thesis in Historic Preserv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Historic Preservation,2013.

[8] Hammond, M. Bricks and Brickmaking[M]. Oxford: Shire Publications Ltd, 2012.

[9] Alfred B.Searle. Modern Brickmaking[M]. London: SCOTT, GREENWOOD & SON, 1911.

[10] Reuleaux, C. Two Words on the Permanent Rescue of German Knowledge and Action[M]. Munich: Max Kellerer's h.b. Cort Book,1890.

[11] 周宜颖.台湾霍夫曼窑研究[D].台南:台湾成功大学,2005.

[12] 李海清,于长江,钱坤,张嘉新.易建性:环境调控与建造模式之间的必要张力——一个关于中国霍夫曼窑建筑学价值的案例研究[J].建筑学报,2017(7):7-13.

[13] 村松貞次郎. 日本建築技術史:近代建築技術の成り立ち[M]. 東京:地人書館株式會社,昭和38年:67-70.

[14] ILO.Small-Scale Brickmaking[M]. 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1990.

[15]姜在渭.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364.

[16]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建筑材料工业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89-91.

[17]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和县志[M]. 合肥:黄山书社,1995:211.

[18]雍海峰.烧结粘土砖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建材科技,2000(6):38-43.

[19]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成都市建筑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20-121.

[20]张维珊.青海工业史话(内部发行)[C].西宁:青新出(2001)准字第58号,2001:30.

[21]青海省公安厅劳改局设计室.54门轮窑设计中的若干问题[C]//青海省土木建筑学会,编. 青海省土木建筑学会一九六三年年会学术论文汇编(内部资料).西宁,1963:98-103.

[22]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省志:城乡建设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488-489.

[23]江苏省启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启东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351-352.

[24]许绍群.42门轮窑设计革新[J].北京砖瓦,1991(4):15-16.

[25]刘克俭,刘春盈.改革轮窑烟道窑门哈风设计与施工要点[J].北京砖瓦,1992 (4):15-17.

[26]启东县工业局. 简易轮窑烧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4:1-2.

[27]杨位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选择[J].理论学刊,1993(2):39-41.

[29]李月.身高的百年变迁[J].百科知识,2016(19):35-39.

[31]W·博奥席耶, O·斯通诺霍,编著.勒·柯布西耶全集第五卷1946—1952年[M]. 牛燕芳,程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8-175.

[32]张翼.模度[J].建筑师,2007(6):38-43.

[33]张振标.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J].人类学报,1988(2):112-120.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9年第6期 实验建造共同体 李海清剖面与身体: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李海清,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ZS089)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9年第6期 实验建造共同体 李海清剖面与身体: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李海清,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ZS089)

[1] 李海清 .剖面与身体: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 [J]. 时代建筑,20196):132 -137

[2] 刘亦师. 徐水人民公社居住点规划及建设研究:大跃进时期清华建筑系乡村建设实践史料录遗 [J]. 时代建筑,20196):138-15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