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刚:做坚定的国际教育倡导者

  他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也是一个男孩的父亲;他亲历了中国民办教育行业20年的起起落落,也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反思。他是中国留学行业的领导者,也是曾在异国他乡倍感压力的留学生;他深刻理解全球视野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坚定地倡导国际教育。1984年,周成刚的第一份职业是大学老师,30多年后的今天,他依旧奋斗在教育一线,希望帮助中国学生成长为更加健全和美好的人。

  

  一、中西教育差异的几点观察

  

2016年10月,周成刚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演讲。

  我在2013年发起“探寻世界名校之旅”,带领新东方名师团队深入主要留学国家,走访了新西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五个国家的上百所世界名校,行程跨越10万公里。在走访过程中,国外院校学生的开放心态、独立思考能力、多元化发展思路、对体育和音乐的重视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震撼。

  通过在国外实地走访和这些年工作中的观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中西教育的差异。首先,西方学校重视对孩子兴趣的激发和保护。比如孩子非常喜欢数学,但中学老师已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那他可以直接去大学免费旁听相关课程;如果爱好音乐,学校有专业实验室可供学生练习。在中小学阶段,孩子就已经在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逐渐明晰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到了大学,高校为学生提供了各领域大量的选修课,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反观国内,特长培养容易走得狭隘,只关注结果,导致沦为加分的工具,而丧失了学习的乐趣。

  其次,中西教育的差异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与共享性。一方面,国外高校自身定位往往非常明晰,比如加拿大的高校分为医博类、综合类、社区类,从高精尖科研到动手实践各有侧重。中国的大学还在追求大而全。另一方面,国外学校的资源通常都向周围社区居民开放,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也拉近了校园与社区之间的距离。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就是国外高校对体育的重视。校园里的体育场馆、设施都极好,学校也非常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体育既能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也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

  

  二、做教育要情怀也要耐心

  

  2015年11月,周成刚在《世界名校启示录》讲座现场。

  1984年到1996年,我做了12年的大学教师,之后赴澳洲留学,毕业后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两年,2000年回国进入新东方一直工作至今。可以说,在这30多年里,我一直从事跟教育、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当大学老师时,对教育的理解可能只是上好课、教好学生。工作这么多年后,我也在不断学习,希望承担更多的责任,自己的教育梦想也会更生动和丰富。教育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随便跨越和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做教育需要情怀和耐心。

  在新东方的这16年里,经历过非典、金融危机、互联网冲击、业务低谷、内部矛盾和人才流失、外部机构的诱惑等诸多波折,但我没有后悔过,明白了做教育哪些应该坚持,哪些可以让步。

  

  三、新东方的通识教育蓝图

  

2016年8月,周成刚与西点军校老师在新东方。

  新东方在研究了耶鲁、哈佛等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后,我们正在计划做针对全社会中小学生的通识教育,预计2017年初推出。此外,在边远地区,新东方也希望不仅是建学校,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东方的优质教育资源,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与世界同步,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希望对中国教育有所促进。

  我始终坚持,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应该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健全、更美好的人。前不久,新东方提出了“终身学习、全球视野、独立人格”这样的核心教育理念,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能够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心态和更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更自信地走向世界,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就像我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故事,是希望告诉家长,要找到适合孩子的路,陪着他们慢慢地走。我的孩子不是学霸,他也遭遇过低落期,也有成绩不好的时候,但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是长跑,不是冲刺。

  (本文根据《新京报》采访整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