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教什么
黄瑞夷福建厦门海沧延奎小学
—
—
导读
作文到底要教什么?许多老师并没有思考过,只是跟着课本单元的习作要求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学习某一单元里方法,而不知道作文教学在方法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思想与情感,即学习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认识与评价生活的,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情。写作文不仅仅是学习表达技法,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思考人生,认识生活。
—
—
写以致法——习作教学是教技能
习作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常用的习作表达方法。一句话,习作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应用语言文字和写作技能。日常作文就是练笔而已,凡是技能没有不反复练习的。这就是写以致法的习作教学观。学生写作的意义,除了练笔外,没有其它的意义。这样的误读,让多少老师习作教学迷乱昏花,固步自封,把习作指导限于课文之内,单元之内,进行读写迁移训练;限于课堂之内,进行各种游戏观察习作训练。对此美其名曰: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了牵绳,学生就迈不开步。导技高明的老师不是教学生习作,基本上是帮学生写作,因为这些老师眼里,学习作文最主要的就是技能技法,就是语言优美。自然,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习作教学,就是多写多练,读写迁移。
在日常教学中,持这样观念的老师就会布置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或百字作文等,会布置学生多读书多摘录,学生会有一本名字很好听的“采蜜本”,都是用来记载好词好句的。在这些老师看来,所谓的好词好句是可以离开具体的事件,离开一定的情境而独立存在的。课堂教学时重视审题却不重视选材,因为学生无需选材,老师创设情境已为学生备好习作之材,老师重视的是学生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表达,怎么优美地开头,怎么具体地把情境表达丰富,怎么有力地收尾。评改时,还会读一读好文章,让学生对比一下优缺点。他们眼中的好文章都是那些文句优美,表达有法的文章。他们不明白叶老说的:“文字不顺的缘故,还在语言不明,思想不清;语言和思想又互为因果,也可以说因为思想不清,才使语言不明,也可以说因为语言不明才使思想不清。”技能方法也是与思想相连的,一心只在教学技能上,在语言应用上,反而是教不好技能与语言的。这种习作教学观忘记了或根本就不知道在作文教学中除了技能方法,还有更为重要的写作意识、应写心态、运思、情感、写作责任与习惯等这些需我们老师特别的关注。
写以致用——习作教学是教学生用语文
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用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写作教学致力于用语文,能发表作品,能用写来丰富生活,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用写与别人交流。这是写以致用观的核心。
把写作教学定位于写以致用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读写迁移的,他们能把课文当着例子,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选材、怎么安排材料,用什么写技法表达观点。一句话,重视课文的形式教学,重视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读写结合是这类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写作教学策略就是形式先于内容,为形式而填充内容,学生的真情实感很难流于自己的笔端,也很容易滑向写以致法的教学轨道上。其原因是老师教学过急,以为一学就能用,或学了就要用,否则就容易忘记,因而在从读转化为写的进程上,步划过快,忘记知识在学生的内部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有一个反刍顿悟的时机,即学即仿往往会使所学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入心就反馈给老师,实际的结果当然是夹生饭。用语文不是一学就能用的,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消化,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量后才起作用的。
写以致用的发表作品观,认为发表就是一种应用,发表也是写作的原动力,叶老先生就这么论述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这个发表可以是范围大的发表,如在杂志报刊上,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发表,如在本校、本班里发表。确实,发表文章是学生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但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是一件极其困的难的事,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幸运的,当稿件一次次石沉大海时,伴随而来的失落感也是极强的,足以抑制一个人的再写欲望。而小范围的发表,开始动力强,可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动力会减退如初。因而,这项动力源的作用很有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上并没有广泛地得到认可,并进而在老师教学中普遍使用,大家都是抱着可遇而不可求的心态对待,在广大的乡村学校基本上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作文教学观。
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作文的应用,指向对生活的应用,即用作文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文的写作,不把应用文写作当着是一种练习,而是把这种写作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写有所用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切实地看到写作文的好处,写作文不是铺开一张纸做没意义的纸上谈兵,交一份作业,而是可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通过应用作文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这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没有多少老师能找到这样的好途径,也没有多少老师能把课文的应用转化到这点上来,所以,实际教学中限制大,致用没能很好展开,大多限制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教学上。
写以致思——教写作是教学生思考生活
当我们一直强调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时,忽略了学习语文的另一功能,即学习作者是怎么认识生活,怎么看待生活;学习作者是怎么思考人生的。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觉得没什么,而有的人就认为不得了,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发现大问题?引到我们学生的身上,那就是同样经历一段生活,为什么有些同学会觉得太平常了,没什么可写的,而有的同学却很有感触,能写出好多篇作文。这区别就是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差异。如果我们习作指导总是停留在描摹生活而不是认识与思考生活,那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用“眼”写作,而不会用“心”写作。
叶老说:“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了一种经验,一种意思,觉得它和寻常经验、寻常意思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生活的标记,备将来需用的时候查考,这才提笔写文章。”由此看来,写文章是人生活中很自然的事,可是,为什么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后,就成为不自然的事,特别是我们教学作文,那是老师硬要学生写的,不写就是没完成作业,那是要负责后果的,因而写作文成为一种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无耐之举,这种由外而来的压力,就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进行习作指导,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种“法”,熟练种种写作技能,也不仅是生活中要用了就来写,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观察周围的事事物物,感悟人生活的意趣。
能够认识到写作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去感悟人生。那么语文教学就不会仅仅定位在“学习”二字上,语文里有许多东西不是用来给学生学习的,而是用来启迪、熏陶、感染的,如作者的观点,这是没法学的,它只能是启迪,让学生在认识作者怎么观察生活与评价生活中得到启发——生活可以这么去理解,可以这么去评价与表达;作者的感情,那是极个性化的,很难复制、也谈不上学习,但却可以感染,可以唤起相似的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感悟到人生还有这样灿烂的一面,或者可以用如此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不幸与有幸。这样的启迪与熏陶可能更是学生的写作之源。一个会思考的人就会慢慢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是用心眼去看外界的,心眼的擦亮就是习作之门的开启。所以有人在比较中外学生习作时这么说:“中国的孩子是用眼睛写作文,外国的孩子是用大脑写作文。”说这话绝不是空穴来风,看看我们当前的“写以致法”的习作指导——在各种大型观摩会上,公开课无一不是老师在课堂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尔后说然后写下作文的。这就是引导学生用眼写,材料是老师给的,学生没有从生活中提练,现场情境的意义是老师暗示学生回答的,学生无需感悟理趣,写作是先说后写,思路早已在课堂上公开过。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也是习作指导教师们津津乐道并感到沾沾自喜的——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这种论文结论,就告诉我们,一切老师都为学生“导”好了,学生只需带着眼睛,能说出所看到的活动过程,便OK了。用眼写作是难有个性的,因为大家在同一时间里看到的内容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看后面的思想,而这个,老师却不要,他要的是眼看的用口说出来,用笔写下来,就是最好的。而国外学生作文,是学生回家访问家长,查阅资料,自己思考良久后而提笔写出的,不重在资料上而重在学生自己的想法上。这便是用脑写作。有思想、有见的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写以致思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习作指导观,一个需要老师钻研的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便是对我们习作教学的警醒。
写以致乐——教写作也是教学生提高人生的品位
果真老师能把习作视为培养思考力,那么习作是不愁教的。一个会思考的人,写作就不是难事,也不是外来力量的逼迫,而会自动把习作当成一种日常习惯性行为,如此是不愁“法”的。所以叶老才会说:“夫文凭理推事,准情抒写,心之所至,即文之结构矣。果理真而情切,直捷写来,宁有弗当。”当然,这已经是一个习作能手所致了。在习作培养初期,他还是提出:“在写作中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是有所积蓄须尽力用文字发表;二是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许多老师都只关注了第二点,而没注意“有所积蓄”,这积蓄中有很大的成份是个体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点滴感悟。
从理论上说,一个会思考的人必能从思考中获得许多的乐趣,心理学上的“高峰体验”常常是对会思考的人的奖利;而一个把从事写作当着乐趣的人,也必是一个会乐思生活的人。写能致乐,是一种习惯的使然,当写作成为习惯,不写不痛快时,便是善莫大焉之事,也许老师做不了这事,但是,却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得朝着这个方向去努,而不是在写以致法中,让学生越写越不想写。
生活中能写以致乐的人是很少的,而能做到写以致乐的人,却是谈吐不凡,受人爱戴、尊重,品位极高的人,因而有提倡教育写作的作家、学者呼吁——写作能提高人生的品位,人生因写作而精彩。这确实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所以,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鲜花。当然,这是我们从外部观看的观点。其实际意义上说,一个能把写作当着生活中的自然,写是生活的一大乐趣的人,是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评看,因为在他自己的内心里,已经因为写作而感到乐趣融融,感到自己有一颗敏锐观察生活的心,有一个深邃认识世界的大脑内心。已经有强大的力量,还会在乎其它么?
生活中这种高品位者之所以很少,其影响因素可能有多方面,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我们语文老师习作指导方向的失误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把学生越教越怕写,没有写作的后续力,就使学习者失去了快乐的情感。
应当说,在“写以致法、写以致用、写以致思、写以至乐”中,四者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也都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太多都是只有“致法”教学,而没有后面三条,很少的老师是有思考到第二层“致用”教学,极少的老师能致力于第三层“致思”教学,这就是我们当前习作指导的瓶颈,一个需要老师反思的课题。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国语文》 中国妇女出版社
3.《现代课程论》 钟启泉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5.《作文写作入门》梁启超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