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期末考试之记叙文写作:概述的方法及运用

  ( 巧夫子教育:巧铃老师答疑)

  各位家长,大家好!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写作时出现的一些情况,我总结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何叙述?有的孩子一叙到底,有的孩子详略不当。也就是说,当审题、立意、选材都具备后,仍然觉得下笔难,或者叙述了不该叙述的部分。叙述呢,是要分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和安排的。

  一般分为:概括叙述和详细叙述。

  在这里我们简单称为:概述

  概述部分,先学会一种:一句话一件事。

  比如,我们写妈妈勤劳。不是一开始就要写某天某个具体的事的,一般我们要做概述,来反应平常状态下,妈妈的勤劳。如何一句话件事呢?每天天未亮,母亲就早早起床,开始做早饭(做饭是一件事,是常态,不必详细写。)

  家里的茶几、沙发、电视柜上,总是被母亲擦得锃亮。(打扫卫生是一件事,也是常态,不必详写。)

  衣柜里的衣服和物品一直都是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这三件事都是一句话一件事,反应母亲很勤劳,然后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做铺垫的,如何引出下文?)

  这些我生活在其中,都习以为常,但是上周天的上午,我看到了母亲更令我佩服的一幕……(从现在开始,才是详细叙述部分。)

  我们联系在一起看看:提起母亲,心中总是布满了暖暖的敬意。每天天未亮,母亲就早早起床,开始做早饭。 家里的茶几、沙发、电视柜上,总是被母亲擦得锃亮。衣柜里的衣服和物品一直都是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些我生活在其中,都习以为常,但是上周天的上午,我看到了母亲更令我佩服的一幕……

  中间三句话要有,最好不要超过三句,这是铺垫用的。这是概述部分。下面的详细叙述部分,就是要展开来写。

  我再举个例子:提起奶奶,那是出了名的勤俭,如何体现勤俭?这里需要有铺垫的部分,需要的是概述,最好不要写,“有一次,那是周几的一天”。提起奶奶,那是出了名的勤俭。她每次洗菜,总是把水积攒下来,然后浇花;去菜市场,她会花上40分钟,挑挑拣拣,买到物美价廉的菜;出去的时候,她从不打车,即便是刮风下雨,也会挤公交……

  一句话一件事,引出下文呢。

  提起奶奶,那是出了名的勤俭。她每次洗菜,总是把水积攒下来,然后浇花;去菜市场,她会花上40分钟,挑挑拣拣,买到物美价廉的菜;出去的时候,她从不打车,即便是刮风下雨,也会挤公交……。我总是对她抱有偏见,直到上周三的晚上,我才真正理解了她……

  我们的概述,不是为了概述,而是做背景介绍,其实,也不一定写某人的自身的品质,母亲勤劳啊,奶奶节约啊,其实,完全可以用在写记叙文的文章中。我们看看,

  比如,写,我和父亲的关系

  说起“父爱”二字,总觉得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这是总括,那么需要概述了。儿时的记忆里,我从未在父亲的臂弯里撒过娇;父亲给我的,除了匆匆的背影就是不苟言笑的脸庞,纵然我受了委屈,也未得到过他半句温暖的安慰。我怕父亲,因为怕,我和他之间,只有一个字“冷”。

  我们来看看这一连串在一起的文章:

  说起“父爱”二字,总觉得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儿时的记忆里,我从未在父亲的臂弯里撒过娇;父亲给我的,除了匆匆的背影就是不苟言笑的脸庞;纵然我受了委屈,也未得到过他半句温暖的安慰。我怕父亲,因为怕,我和他之间似乎隔着千山万水。父爱对我来说,只有一个字“冷”。(这是概述,而且是一句话,一件事。文章的主旨肯定不是为了突出父爱的冷,而是表达父亲的暖,但是开始的时候,为了与后面产生相应关系,我们用的概述部分,所以,还是要引出下文。)习惯了父亲的沉默与冷漠,我以为生活中没有一丝希冀。直到那天,我才明白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岸。引出下文的内容,下面是详细叙述。我们一起看看效果:说起“父爱”二字,总觉得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儿时的记忆里,我从未在父亲的臂弯里撒过娇;父亲给我的,除了匆匆的背影就是不苟言笑的脸庞;纵然我受了委屈,也未得到过他半句温暖的安慰。我怕父亲,因为怕,我和他之间似乎隔着千山万水。父爱对我来说,只有一个字“冷”。习惯了父亲的沉默与冷漠,我以为生活中没有一丝希冀。直到那天,我才明白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岸。

  这类的方法,一旦掌握好了,叙述就不会分不清,略写和详细了,另外,就是这一类,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概述了,

  我们可以按照文章需要来安排了。

  比如: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很多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去房间拿东西,总是刚刚进去又折回来,一脸无辜地望着爷爷;为了让她记住,给她准备备忘录,写在纸上,但是即便这样,有些字也记不清楚了;甚至,她渐渐开始忘记周边的亲人的模样。每次看望她,心里的沉重就增加一分。但是上次的那个瞬间,让我泪流满面。

  我们看看,概述的力量,

  哪个瞬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让我泪流满面?这些都是让读者产生的兴趣点,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这就是引出下文。这是概述的一种,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没有。一句话一件事,概述,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或者景物形象,或者一个背景。

  概述还有一种,就是起因事件或插叙的事件。

  比如,我考差了,是一件事,但是,你不能就这几个字,我们需要的展开一些的概述,完整概述。

  夕阳如血,让路边的护城河似乎披上悲伤的情愫。渐渐拉长了行人的影子。-------暗示时间和地点游走在路上的我,回想刚才一幕,心理不免悲痛欲绝。-----结果原因呢?放学前,老师将语文试卷一一发下,我到现在都不能忘记老师读完分数后,她的失望的眼神,同学们的诧异,同桌的质疑。--------经过推动下文 。想着试卷上的鲜红的差号,如同一根根针刺痛着我。我如何面对在家里正等待好消息的双亲?我们看看,这件事如何叙述的:夕阳如血,让路边的护城河似乎披上悲伤的情愫。渐渐拉长了行人的影子。游走在路上的我,回想刚才一幕,心理不免悲痛欲绝。放学前,老师将语文试卷一一发下,我到现在都不能忘记老师读完分数后,她的失望的眼神,同学们的诧异,同桌的质疑。想着试卷上的鲜红的差号,如同一根根针刺痛着我。我如何面对在家里正等待好消息的双亲?这件事已经叙述完了。这是起因事件,我们在写作中,起因事件是完整的一件事。

  当然了,还可以是插叙,用概述的方式,这里六要素都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不一定都是独立的,而是可以暗示的方式。大家看刚才的:

  夕阳如血,让路边的护城河似乎披上悲伤的情愫。这就是暗示的方式:时间---放学后 地点--路上。比如,看到奶奶迟缓地动作,我泪眼模糊,似乎看到了儿时。午时的灼热还未散去,风里夹杂着甜甜的槐花香味。奶奶将早已准备好的镰刀挥向了院子里的大槐树上。摘完槐花,她麻利地浸水,蒸熟,和面,然后再正式做桂花糕。蒸熟后,看到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开心的花儿悄悄在她脸上绽放,绽放。

  这件事也叙述完了,只是,不是一句话一件事的方式,这里突出奶奶当年麻利又爱我的情景,与现在的迟缓形成了对比。所以,文章的叙述部分,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为了做什么。

  如果是为了突出形象的一个特点,在开头可以用一句话一件事的概述方法,

  如果是起因事件或者插叙,起因事件和插叙都不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个一定要明确,重点部分是详细叙述的部分。如果是起因事件或者插叙,那我们可以用整体概述法。

  希望各位家长可以打印下来,让孩子们去领悟一下。

  巧夫子:杨巧铃老师

  山东怡妈整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