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口成章”,爸妈错了吗?请在这里找原因

  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对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

  伴随着新年的到来,孩子又长大了一岁,但有些宝爸宝妈脸上却有些愁容...

  “我的孩子可能平时被宠坏了,说话一点都不尊重长辈,这过年要走亲戚串门了,带着孩子就怕他说出点什么顶撞人的话,多尴尬呢。”

  “我家孩子不知道跟谁学的,5岁居然会说脏话了,真是气死了!”

  孩子说话粗鲁真是让家长伤透了心,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也是困难重重。明明跟孩子说好了不能再这样说,刚过一天粗话又从孩子嘴里蹦出来了;有的家长说自己孩子比较容易急躁,一急起来什么都忘了,“你去死!”一类的话就会吼出来。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老。3~6岁是孩子语言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孩子习惯了说粗话,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但往好了想,此时孩子的语言习惯还没有稳固,这正是宝爸宝妈们让孩子改掉坏毛病、培养好能力的最好机会。

  所以,办法在哪里呢?

  找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学会粗话?跟谁学的?找到粗话的源头是根本。

  电视、手机:目前的动画片、电视剧普遍都会有一些不适合小孩子们看的字眼出现,家长要多多注意,帮孩子屏蔽掉不适合他们看的影音。

  幼儿园:会不会是跟其他小朋友学的?问问孩子他的朋友们也这样说话吗?

  家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经常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粗话,或者一些网络用语,这些话在成人眼里不算什么,但孩子说出来却显得很难听,也许宝爸宝妈们要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对“话”不对人

  孩子最一开始学会粗话,是真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吗?是真的为了表达愤怒吗?他们真的知道自己说的话其实很难听吗?不尽然。

  孩子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本领,他们最开始学粗话的时候,多半是觉得好玩。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当即训斥他,甚至惩罚他,孩子只会感到委屈、焦虑。后果就是孩子只记住了爸爸妈妈的批评,却并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

  所以父母应该分清指责对象是粗鲁的语言,而不是孩子。同时要给他重新选择的权利。

  “你说了‘你闭嘴’这句话,让妈妈感到很不开心,这是一句让别人不开心的话,你可以对妈妈说‘你能不能先不要说话’,对吗?”

  如果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父母应表示感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他尊重别人。

  不强化孩子的“粗话记忆”

  当孩子刚学会说一两句粗话时,家长听到后往往反应激烈,表现出一种很气愤、紧张的情绪。这会让孩子误认为粗话是一种特别的、有趣的话语,能够引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强烈的关注。一旦孩子认为这种方法有效,就可能会不断地模仿和重复粗话,来博取家长的注意。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大多数宝爸宝妈们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所以家长当听到孩子试图学着说粗话时,应平静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家长不能因为粗话而给予孩子过度的关注,一旦孩子觉得粗话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会觉得无趣,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教孩子缓解情绪的方法

  很多孩子可能已经脱离了模仿和重复粗话的阶段,他们在感到气愤或者受挫时,会有意识的、有对象的、习惯性的说粗话。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

  但同时家长们应注意,惩戒绝不是“以暴制暴”,当然也绝不能以粗话回骂孩子。而是要在小小惩罚的基础上教导孩子有效的缓解情绪的方法。

  比如鼓励孩子把不开心的事讲给父母听,在家里设立“冷静角”让孩子学会暂停坏情绪等等,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父母,宝爸宝妈们可以采取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很大部分体现在语言上面,所以宝爸宝妈们要注意从孩子呀呀学语时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教会他们使用文明用语,帮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