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让“特殊类型”回归全面发展

  点击上方“北京考试报” 免费订阅!

  在一些人眼里,通过个人特长,走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这条升学道路是一种捷径,由此也引起社会上对其公平性的质疑。教育部日前下发的相关通知中,要求各地各高校在特殊类型招生中进一步落实责任、规范程序、从严管理,逐步提高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而从文化课成绩上提高特殊类型招生录取的标准,不但是适应时代进步需要,提高升学选拔的公平性,更有利于让特殊类型招生这一“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回归鼓励考生全面发展的初衷。

  

  需要明确的是,特殊类型招生的存在,是为了建立多元的人才选拔渠道。在全面发展的理念下,如果一些考生在培养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兴趣特长的同时,牺牲了一部分文化课复习的时间,那么在招生选拔时对其个人特长培养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认定,无疑将让这类考生享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因而特殊类型招生制度本身就是“科学育人”与“公平选拔”兼顾的结果。

  

  多年来,在特殊类型招生的消费环节,确实滋长了一种投机性需求,即有些考生和家长把特殊类型招生当成“暗度陈仓”,从而专攻特长,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将全面发展扭曲为“金鸡独立”式的偏长发展,而与特殊类型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考生和家长本身,作为招生主体的高校这一供给侧实际负有重要责任。而且如今中学阶段教育的水平比以往已有很大提高,适时逐步提高特殊类型招生的文化课门槛,便是在供给侧维护特殊类型招生制度对教育的科学引导性,从而让这项制度更符合当下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在讲市场经济时,我们常说宏观调控,而升学选拔其实也存在这只“看得见的手”。面对未来诸多可能选择特殊类型招生这条道路的考生,逐步缩小文化课成绩要求和高考统考之间的差距,将有效挤走那些视特殊类型招生为捷径的投机水分,在有效维护升学选拔公平性的同时,也能让教育的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特长培养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而让特长培养真正回归到全面发展的本位,让更多孩子在多元的成长道路上吸收更均衡的营养。

  微信编辑:徐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