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欢迎来到惊呼课堂。本节课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课程精选。好了,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高频考点】

  第一原理

  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对待矛盾的态度)

  1.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中,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特点

  是事物的共性、绝对的。

  当认识矛盾的时候我们发现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来论证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特殊性原理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性关系原理。我们来一一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表达了对待矛盾的态度,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它体现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3.方法论意义

  对待矛盾时的态度,勇于面对矛盾,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

  既然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因而方法论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时候要勇于面对。面对矛盾就是面对问题,因而要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这里的重点是“强化问题意识”,在书中叫矛盾,在现实叫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很简单,请大家记住两句话: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因而方法论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态度要勇于面对,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

  【命题亮点】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1月23日下午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1)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2)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3)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原理

  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待矛盾的方法)

  1.内涵

  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2.表现

  第一,事事的矛盾是不同的;

  第二,时时的矛盾是不同的;

  第三,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不同的(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告诉我们对待矛盾的方法,直接记住一二三点就行了,事事的矛盾是不同的,时时的矛盾是不同的,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不同的。

  3.特点

  是事物的个性、相对的。

  4.方法论的意义

  对待矛盾的方法,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特殊的质,从而把握事物。

  (2)它是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正因为矛盾是不同的,所以它体现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正因为矛盾是不同的,所以对待矛盾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频考点】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命题亮点】

  本部分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从两方面命题:

  ※其一,习近平强调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因而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在改革开放中用于面对矛盾、问题,分析解决矛盾问题。

  ※其二,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如何对待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表达的是对待矛盾的态度——要勇于面对矛盾,分析解决矛盾,也就是强化问题意识。矛盾特殊性原理表达的是对待矛盾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点是十分重要的,很可能是一个命题的切入点。我们来看个例题:

  【2008年材料题】4.材料(略)

  (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案】(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说明:1999年分析题第35题第三问,2011年分析题第34题均考查了该知识点)

  第三原理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时时相对的。

  因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道典型的多选题。

  2.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注意的倾向

  割裂二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共性,否认个性的教条主义,只强调个性而否认共性的经验主义。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们是相互包含的,到底是谁包含谁呢?个性是指的一个事物的诸多特性的总和,共性是所有事物共有的那部分,共性是个性中的一部分,是大家共有的那部分。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方法论意义——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它是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

  (2)它是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

  (3)要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基本制度的哲学依据,我们一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它是我们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方法论告诉我们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根本,为什么是精髓根本?把握了它就把握了矛盾辩证法,它是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它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如何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再以一般去指导个别。最根本的要求是把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战演练】

  【1993年多选】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1.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5.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答案】ABDE

  【2016年多选】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黄金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茶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属性

  A项通过一沙了解一世界,通过个别把握一般,这是辩证法里面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正确。B项错,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认识而转移的,不以人的认识而决定的。恰恰相反,人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C项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显微镜,宏观见到微观,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故正确。D项一个事物有无限多样属性相作用的时候,就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属性,故正确。【答案】ACD

  【1994论述题】试述毛泽东《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命题规律总结】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要把握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所以:

  ①决定了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

  ②决定了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系列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做个总结。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态度——勇于面对,分析解决矛盾,强化问题意识。矛盾特殊性理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两者综合起来就阐述了如何对待矛盾:第一,态度(面对它,分析解决它,强化问题意识);第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两者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在认识上,认识的一般方法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再以一般去指导个别。要把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最省时间的考研复习,尽在惊呼网高级会员。如果大家对我们的课程有更好的建议,可以直接在我们惊呼教育公众号(jinghuketang)下方留言。明天我们也会继续为大家带来18考研政治的复习课程以及更多干货分享,千万不要错过。喜欢我们课程的同学们也不要忘记推荐给更多小伙伴一起来学习,我们在惊呼教育语音课堂等着你。同学们,明天再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