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将阅读的输入成功转化为写作上的输出

  

  文|密斯於 (作家,博雅小学堂写作课导师)

  这是作者上周四在播呀FM公益讲座的整理

  我是密斯於,是博雅小学堂“北美思维写作”在线课的主讲人。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北美的写作训练体系系统地引入中国,弥补国内中小学作文教育的缺失。

  很荣幸这是第二次在这里以讲座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北美作文教育的先进理念。上一次和大家探讨的内容是究竟应该怎样教孩子写作文,重点回答了几个国内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好词好句等于好作文吗?为什么说作文训练的实质是思维训练,以及北美的作文教育如何教孩子写作文,等等。这个讲座还在博雅小学堂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回听。

阅读多不一定写作就会好

还要看阅读的内容和品质

  今天的讲座,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谈谈如何促进孩子的有效阅读,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将阅读的输入成功转化为写作上的输出。

  我们都知道,阅读与写作是一对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这种输入和输出并不是线性的,绝对不是书读得多,作文就一定写得好。

  杜甫有句名诗,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对吗?也对也不对。放在杜甫的年代,大家捧读四书五经,胸罗万卷,所以能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而且他们是读圣人之书,习圣人之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脱离不了圣人之道的那些套路。

  但是,放在现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对这句话我们就要好好思辨一下了。现在的书那么多,又是那么的鱼龙混杂,这个“读书破万卷”,我们到底应该读什么,怎么读,才能让我们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

  举个例子。我们家有位亲戚,是《知音》、《家庭》等生活纪实类杂志的忠实粉丝。她们家收罗的这类杂志有上百本,而且翻来覆去地读,爱不释手。和我们聊天,她总能随时援引《知音》里的某个离奇故事作类比,让人实在哭笑不得。她是不大写文章的,但我猜想,如果她写,也一定是《如山的父爱呀,你给了孤女一个温暖的家》这样的知音体。

  我并不是说《知音》杂志不好,它的发行量曾经在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五位。而且我以前在国内做电视剧时,也是每月必读《知音》的,因为它能为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提供素材,使我们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但是,如果只读《知音》,恐怕就像我们家那位亲戚一样,就算是破了万卷书,对写作也不会有太多的帮助。

  再举个例子,这也是很多男孩的家长常遇到的问题。他们跑来问我,孩子只喜欢读动漫书,怎么办?其实做家长的大可不必这么焦虑。还是那句话,就算是动漫书,也要看读什么和怎么读。

  首先,我们不要全盘否定动漫书。动漫书里也有很多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经典之作,例如我要特别向大家推荐的一本长篇漫画书MAUS,国内的翻译叫做《鼠族》。作者是美国的Art Spiegelman,这是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漫画作品。它是以回忆二战时期犹太人在集中营的遭遇为主线,揭示人性的复杂,非常令人震撼。

  

  长篇漫画书《MAUS》

  除此之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蔡志忠的国学漫画、宫崎骏的反战主题动漫,以及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等等,都是非常有养分的动漫作品。

  再来谈谈怎么读的问题,这在于我们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大多数动漫书的故事结构都非常精巧,讲究起承转合,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如果能让孩子从写作理论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有意识地阅读和学习,对孩子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有就是家长要有意识地为沉迷动漫书的孩子提供一些延伸阅读,尽可能地帮助他拓宽阅读兴趣。例如我们家老大不久前在LITTLE PRINCE《小王子》系列动漫书里读到了柏林墙,我们借机回顾了两年前全家一起去看柏林墙的实地游历,艺术家们在墙上的涂鸦,以及柏林墙的历史,和他谈东德和西德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大阵营,甚至南韩和北朝鲜问题等等,激发他的兴趣去自主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如果我们家长不下这些功夫,那孩子在读完动漫书后,除了在写作文时喜欢用“轰”、“砰”、“啪”之类的声效词外,恐怕就没有其他收获了。

  顺便还要特别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动漫书和绘本还不一样,因为有很多的成人动漫混杂其间,内容非常不适宜少年儿童,更需要家长擦亮眼睛帮助孩子进行甄别。

  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阅读多不一定写作就会好,还要看阅读的内容和品质

如何在尊重孩子阅读兴趣的前提下

引导孩子的阅读?

  那么,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很遗憾我没法给您开出书单,也很不赞成这样的青少年必读书单。在我看来,只要是内容健康的有养分的书,都可以读。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读得越多越好,读得越杂越好。可是您知道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吗?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知道有的家长一定会提出质疑了:你不是才说了家长要引导吗?怎么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如果由着孩子的兴趣,他就只读动漫书,其他啥都不看了,那怎么办?

  有这样疑问的家长,您先别着急。尊重孩子兴趣和家长给予引导,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阅读是获取精神食粮的过程,这和吃饭是同一个道理。如果遇到特别挑食的孩子您怎么办?打着骂着强迫孩子吃下去?还是想方设法地将这个食材做成其他口味,鼓励孩子多尝试,或者帮他找到有同样营养成分的其他替代品?甚至有时候,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过段时间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吃了,就能接受了,对不对?相信大家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

  那在孩子的阅读上,我们为什么不能抱有同样的心态呢?千万不要激烈反对孩子读某类型的书,也不要强迫孩子读你想让他读的书。有句话一直让我非常受教,孩子的心理就像皮球一样,你打压得越狠,他反弹得越高。阅读是一个愉快的体验,不要让它成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战争。

  我们家同样也遇到过孩子痴迷动漫书的问题。当我意识到这已经成为问题的时候,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关注他的阅读内容,尽可能地提供延伸阅读的机会,例如找到同类或近似题材的章节书,拓宽他的阅读类型。二是因为我们家的动漫书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所以我别有用心让他错过了所有去图书馆的机会。在他看完这些动漫书后我及时地帮他还书,并且借回来很多同龄男孩爱读的书刊杂志,让他随时有各种类型的书可供选择。

  现在我们家孩子已经从沉迷动漫书的阶段走出来了。他当然偶尔也还看,但这已不再是单一的阅读种类了。我成功了,YEAH! 让我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在这个过程中,我自我感觉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是,从来没有对他看动漫书发表过任何负面言论。当然我忍得很辛苦,至少我先生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之所以能够沉得住气,是因为联想到我的自身成长中其实也有同样的经历。我在初中阶段读琼瑶,读金庸,读张爱玲,全都是发烧式地一口气将市面上所有他/她写的书全都读完了。对我有任何害处吗?没有。就算是我当年“好喜欢好喜欢”的琼瑶阿姨,对我那个年龄段的写作来说,也是很有营养的。我的古诗词功底特别好,现在我不得不害羞地承认,这和琼瑶阿姨不无关系。

  而且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自我调控力。即便是他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你让他顿顿吃,他吃久了也会腻。但如果是高压管制不许他吃这些垃圾食品,在你管不了他的那天呢,会发生什么事,您想过吗?

  所以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一定是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前提下因势利导。不是家长引领孩子,而是我们要依从孩子的引领,为他开疆辟土。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智慧型家长。

  孩子喜欢看《甄嬛传》和《步步惊心》,那就顺水推舟地引导孩子读清史,让她评判电视剧里的情节是否符合史实。如果孩子沉迷于英国王室花边新闻,那就和孩子谈谈欧洲的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和欧洲丈母娘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理顺了他们家的亲戚关系,也就顺带学了欧洲史。当然这话说来容易,背后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得下多少功夫来备课呀,可这不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吗?!

  是的,我们的职责是在孩子的成长通道多开几扇窗,拓宽他的视野,给他更多的选择。但是,我们为孩子开了窗,他要不要就此打开一扇门,那可就不一定了。

  还是以我们家的两个孩子为例,不管我如何进行引导,我们家老二都是天然地对文学性很强的书籍感兴趣,能够一边吃瓜一边听我朗读大段的心理描写,而我们家老大呢,只读非现实题材作品,连真人演的电影都不想看。

  所以说,我们根本不可能设计和规划孩子的未来道路,我们只能给他提供更多探索的机会,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不论他是个思维严谨的小理工男,还是个情感细腻的小文青,我们都要接纳和拥抱孩子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这样的丰富多彩,您说对吗?

  以上我们说的是该让孩子读什么书,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怎么读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促进孩子的有效阅读?

  如何促进孩子的有效阅读?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效的阅读?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教给孩子的阅读理解只是满足于认识所有的字,能够复述故事,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书本中找到答案,可是孩子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或者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当作业一交,考试一结束,所有的内容就都还回去了,很快就都忘记了。

  有效的阅读是要展开思考,要进行研究,要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要建立在过去已有的知识上,要从书本中获取新的信息,并且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

  如果你的孩子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能够由阅读的内容关联到他的生活,能够预测接下来故事里会发生什么事,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能够和作者进行对话,他才算形成了真正的理解,并且这些理解,就像他吃下去的食物一样,经过消化和吸收形成养分,永远地成为他思想的一部分,滋养他的身心。这样的阅读孩子是有获得、有收益的,这才是有效的阅读。

  有效的阅读是要运用阅读策略的,那么这些策略是什么呢?1980年,美国的研究学者们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甄别出了那些阅读精通人士所运用的特定思维策略,并通过研究证实,这些阅读策略的运用,确实能增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也是我们在1月20号即将在博雅小学堂开设的《北美阅读·写作思维课》上要重点教授的内容。例如如何在阅读前、中、后提出有效、有价值的问题;如何从人物、场景、问题、解决的角度来概括故事的内容;如何依据文本中的线索对后面的内容做出预测;如何进行文本到文本、文本到自身、文本到世界的关联性思考;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在头脑里生成画面感;如何根据背景知识和文本关联推衍出合理的结论,以及如何分析故事主题,解读作者想传达的信息,等等。

  这些阅读策略对孩子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思维能力它们能帮助孩子组织信息,获取理解,运用想象力、学习精准地使用语言,并且充分地支持他们的写作。

  举个例子,阅读时在头脑中生成画面感,这种思维技巧叫做可视化,它能使文本内容变得三维立体起来。研究人员发现,当文本在头脑中形成可以感知的画面时,联系到我们个人的情感经历,会激发出深远的记忆,让文本内容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像我们听老歌一样,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歌词和旋律,还有我们的青春过往。反过来说,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有过“读不进去”的痛苦体会,阅读时只看见字词句,内容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我们的头脑中,究其原因,其实就在于没法生成画面感,没有产生任何的关联。

  再想想我们学过的历史教科书。有的孩子看见的只是年代数字和没有任何关联性的事件,所以只能靠机械的记忆来学习。而有的孩子却能和他读过的课外书和看过的电影等等关联起来,在他头脑中出现的是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历史上的一幕幕,在他头脑里就像演电影一样,有逻辑因果,环环相扣,你说哪个孩子的历史会学得更好呢?可见阅读策略的重要性,不仅仅关系到写作能力,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可是这样的思维训练,咱们国内的学校没有教,怎么办呢?简单呀,你给孩子报我们的《北美阅读·写作思维课》就好啦。好吧,这算是插播广告,跟大家开个小玩笑哈。其实这个担子更主要的是落在我们这些家长身上了。

  作为家长,我们要监控孩子的阅读过程。是的,我用了监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刺耳哈。这里所说的监控,可不是居高临下的监督与控制,而是肩并肩的监测与调控。我们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随时了解自己的阅读效果,帮助孩子给出尽可能具体和准确的答案,帮助孩子更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这些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写作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来读?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你能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吗?你是根据什么做出预测的?你觉得这个故事想要传达出什么道理?这个故事有没有让你联想到你自己的某个处境?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或者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能对故事做出改写,你会怎么改?为什么?你会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会或者为什么不会?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来写?等等。这些问题能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读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故事结构的角度、文本关联的角度以及批判性思维等等。

  对于还没有构建这种思维能力的孩子,你可以采用Think Aloud也就是“大声地想”的策略,对孩子进行示范。例如,“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我就和这个主人公一样,被好朋友误会了,我当时很难过……”这就是在为孩子做出一个文本到自身的关联示范。美国的研究学者已经证实,通过成人示范的自我对话过程,能够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激发孩子的思维过程。

  我在国内做讲座时,遇到的最让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就是,“老师啊,我们平时都很忙,应酬很多,没空管孩子,怎么才能让孩子自己爱上阅读和写作呢?”面对这样的家长,我特别想说,“那您就在酒足饭饱之余双手合十,向天祈祷呗。”当然这个回答很不厚道,我不能这么说。但是,父母双方中哪怕一人每天陪伴孩子15分钟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吗?

  亲子阅读是高质量的陪伴。它既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还能与孩子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西方学者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好方块和不那么好的方块。什么是好方块?书本和家庭里吃饭的餐桌。书本好理解,为什么还有餐桌呢?它强调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引导。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最好的教育,就是全家坐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这一点和博雅小学堂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一个家庭餐桌上的言谈决定了孩子的格局。当然了,咱们中国人大多数人家的餐桌是圆形的,不是方块,没关系,大家领会精神就好。

  至于不那么好的方块,你能猜到是什么吗?电视机,电脑,我想现在应该还加上手机。这些方块,不论是好的还是不那么好的,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最终将影响孩子的阅读、写作和思维。那么,你要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哪些方块呢?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这些中国家长好好思考。

  我们来谈第三点,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一点,如何帮助孩子将阅读的输入成功地转化为写作上的输出?

  如何将阅读的输入转化为写作的输出?

  阅读的输入,输入的是什么?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只是满足于认识字词句,能够复述故事,回答问题,却没有运用阅读策略,没有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那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只能是语言层面和知识层面的累积。但是光靠这两点,还远远不足以支撑我们的写作写作输出的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和写作意识。

  例如,我们要有文体意识。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不同,叙述性写作是讲故事的方式,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描述性写作则是用文字来描绘出画面,要通过看到、听到、尝到、闻到、摸到等感官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们要有主题意识,要通过文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要有读者意识,要明确谁是我的读者?我这样写,读者会不会喜欢?要有剪裁意识,能根据主题对写作材料进行取舍;要有布局意识,要明白怎样写才能使文章结构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要有审美意识,懂得怎样写才能让文章更有美感,更有可读性……

  如果没有经过写作方法和写作思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我们通过阅读输入得再多,也只能是一团乱麻、一盘散沙。所以,如果孩子阅读很多,写出来的作文依然是流水账,存在着主次不清、不够生动等问题,家长就应该警醒了,说明孩子在思维能力和写作意识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你刚才说的那些概念孩子能懂吗?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北美的作文教育体系中,这样的写作思维训练其实早在学前班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这些概念是非常基础基本的,也是写好作文所必须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授给孩子。

  以我们家老二举例。在他六岁的时候,最喜欢的写作工具是汉堡图。在他们的作文训练纸上画着一个大大的汉堡包,最上层的面包胚对应着段落的第一句话,是中心主题句,必须要指明段落的中心主题;第二层是西红柿,写上支持主题的第一个细节句;第三层是生菜叶,这一层要写支持主题的第二个细节句;第四层是肉饼,这一层写支持主题的第三个细节句;最后底层的面包胚是写结论句的地方。而且,它和第一层主题句一样都是面包胚,这就意味着结尾句要呼应主题。

  

  我儿子在这张汉堡图的帮助下创作了很多初期的叙述性作文,他写过我怎么做面包,写过他怎么拼出一个乐高人偶……回顾他那段时期的涂鸦作品,会发现上面画满各色歪七扭八的汉堡。你看,他们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教给了一个6岁的孩子文章的布局意识。有了这样的模板指引,孩子可以轻松地写好一个5句话的标准段落,而且主题突出,中心明确,首尾呼应,细节支持主题。

  所以呢,这也是我们这次1月20号在博雅小学堂开设的《北美阅读·写作思维课》的目的所在。我们要通过为期30周60次的课,将北美小学阅读与写作的课程知识体系系统地推介给国内的孩子们,不仅教给他们阅读策略,还要帮助他们提升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让他们成为有头脑有自信的写作者。这是我们小小的初心,也是我们最大的野心。谢谢大家。

密斯於的新课

今晚开讲

  ▲提升孩子批判性思维能力

  ▲针对解决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的思维短板和写作课程知识匮乏

  ▲系统构建北美小学阅读和写作知识体系

  ▲适合小学3年级以上孩子

  点击原文,详细了解《北美阅读写作思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