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精选7

  沪江网校: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这可以从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现代文阅读在每年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仅次于作文。而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这部分丢分较大,这给学生成绩带来影响。现代文阅读在中考阅读理解试题中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筛选等语文能力,以主观性、开放性、探究性题居多,文体知识反而相对被弱化了。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情况及未来命题趋势,对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试图从如何有效阅读现代文的角度作简要阐述。

  现代文阅读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

  1904年, 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①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 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文学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一个“醉心欧化”的结果。

  “五 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②,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 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以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 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 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 了平衡。

  建 国初期,曾把“语文”③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 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很好结合。

  也 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 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只要换一个序列,也可以是“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运用语言 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 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调和一样容易导致语文自身的纠缠。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

  25.文中加了序号的“语文”,特征是否相同?(1分)

  ①和②__,①和③___,②和③____。

  答案:(1分)①和③否,①和③否,②和③否。(错一处即不给分)

  26.根据文意,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对“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的定义。(4分)

  语文教育是_____;文学教育是_____。

  答案:(4分) 语文教育是以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文学教育是以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文学兴趣为主要目的一门艺术。(每个定义2分:中心词1分,附加词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27.文章结尾说“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请你推想并简明表述出最接近作者的解决主张。(3分)

  作者认为_________。

  答案:(3分)作者认为语文和文学应当分科,同时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注意学生的“能力养成”。(三个要点,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28.根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中恰当的一项,并将错误的推断修改正确。(4分)

  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尽管“国学”盛行,但西方文化已在产生影响。

  B.“五四”时期语文特征的形成,既有政治、社会原因,也有文学因素。

  C.推重学习和宗教,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不用分析结构语法。

  答案:(4分)恰当的推断是:B

  修改:[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国学”已不盛行,西方文化影响浓厚。

  [C]推重学说和思想,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每项1分)

  更多初中语文辅导精华文章>>>>http://www.hujiang.com/c/czyw/

  更多中考一对一辅导精华文章>>>>http://www.hujiang.com/c/zhongkao1v1/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