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未来五年,严控高校更名,中职高职不得随意升格合并!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光明微教育”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动态~

  高等学校定位不清,热衷于层次提升或更名,盲目增设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明显,增设高等学校的类型和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财政支撑能力之间衔接不够,这些涉及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教育质量,高等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的问题都与高等学校设置有关。

  近日,教育部就“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发布《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为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未来我国在高校设置上的一些新的方向。

  

  文件截图

  下面小编带你一起速览意见要点~

  1

  形势与问题

  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将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同时又呈现出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总体下行、局部上升的不均衡态势,需要高等教育的类型更加多样,质量更加提高,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需要改进的问题:

  国家层面需要完善分类设置标准的顶层设计,在做好高等学校设置事前审批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评价;

  一些地方对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论证较为粗放,对存量高等学校与增量高等学校的综合分析不够深入,缺乏增强存量高等学校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力举措,在增设高等学校类型和数量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财政支撑能力之间衔接力度有待加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有待提高;

  一些高等学校定位不清,热衷于层次提升或更名,盲目增设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明显。

  

  2

  基本原则

  · 科学规划,分类发展

  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

  · 优化存量,做优增量

  根据优化结构、补充短板的原则科学制定增量高等学校设置方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

  · 省级统筹,分区指导

  完善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根据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财政能力等差异因素,加强分区指导。

  · 公开透明,规范严格

  大力加强高等学校设置全过程信息公开,保障有关各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3

  优化存量

  (1)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

  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

  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

  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本地省(区、市)情和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拨款标准、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管理制度。

  (2)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继续坚持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也不分别与高职、本科学校合并。

  (3)逐校核定办学规模。

  引导高等学校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监管力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动态调整机制。

  对于办学条件不达标、经费支撑能力不足的高等学校,逾期仍然不能改正的,要采取限制招生、暂停招生等措施。

  (4)分门别类调整优化。

  各地要系统梳理区域内独立设置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学校的基本情况,区分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逐步加以调整优化。

  对于停招多年、已经没有在校生的,须商主管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在确保平稳前提下逐步撤销。

  

  4

  确保新增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

  1.根据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特点,研究修订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根据发展需要适度调整和提高部分设置条件。

  2. 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5

  完善制度

  (1)完善设置规划约束制度。

  “十三五”时期,要坚持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严肃性,年度高等学校设置工作,包括高等学校的设立、分立、合并和变更等相关事项,均须严格按照规划有序实施,未纳入设置规划的高等学校原则上不予受理。

  (2)完善本科学校审批制度。

  “十三五”时期,全国不分区域和办学体制,教育部每年集中受理一次普通本科学校的设置申请。

  

  专家点评

  “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是最大亮点

  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表明我们将从精英教育时代的以学科为导向的分类体系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分类体系。

  我国原有的分类体系主要是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覆盖面来划分的。

  上世纪50年代的院校调整中,当时的高等学校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工科高校、单科性高等工科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医学院、农学院、林学院、财经学院、政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院校等。这一分类体系虽然经过上世纪90年末高校合并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但依然影响至今。

  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也是以学科布局和学科覆盖面作为大学和学院的设置标准。

  可以说,原有的高校设置标准和高等教育分类体系,都是强调学科导向、强调学科布局、学科覆盖面,强调办学规模,不强调各类高校之间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

  传统的以学科覆盖面与在校生规模为主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高校的“升格冲动”和“规模扩张冲动”。

  既然大学和学院是两个办学层次,那学院就有升格为大学的冲动,而确立大学与学院的标准不是办学类型与人才培养规格,而在于学科覆盖面的多少和学生规模的多少,于是高校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展学科覆盖面,扩大学生规模,其结果是,虽然强调了高校定位形式,但办学模式却走向“千校一面”的单一化,出现了追求学术性、高层次的“攀高”现象,追求“规模大、面积大、学科综合”的“求大求全”现象,办学模式缺乏特色的“趋同现象”和只顾眼前升格扩张而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问题。

  应该说,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设置标准与分类却仍然停留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过分注重在层次上完善高等教育的体系,而忽视了高等学校类型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了高等学校发展的同质化现象。

  “十三五”期间新的分类体系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的服务面向,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有助于形成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各安其位、相互协调,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有序竞争、争创一流的发展格局。

  

  还需更加关注高教的发展性问题

  陈先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如果从我国即将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背景上来审视,《意见》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和形势的,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

  《意见》和其他常见的“五年规划”一样,一是具有短期规划的局限性,过于集中在解决现状问题,对长远问题相对忽视。

  短期规划通常采用路径是“问题导向、对策研究”,“问题导向”意指寻求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下一个五年所面临的现状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

  所谓现状性问题,指的是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业已存在的问题;而所谓发展性问题,则指的是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可能出现或遇到的问题,虽然这些发展性问题在目前并不一定出现或很突出。

  但是,由于思维的惯性和发展的延续性,通常的“五年规划”都会在更大程度上着眼现状性问题,而对发展性问题很少涉及或疏于考虑。

  比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创新型的新业态会不断涌现,为了适应这些新业态的发展,高校的办学模式很可能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比如施一公院士领衔的西湖高等研究院,还有马云担任校长的湖畔大学,刘强东发起的众创学院,还有因慕课兴起而带动的“线上大学”,这类新型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都会对获得高等教育认证有强烈地需求,而且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更突破性地发展也很需要这些能推动大学革命的“鲶鱼”,来挑战传统大学的地位,但目前的规划,对这些发展性问题涉及还是甚少,但这类问题又恰恰可能是影响未来高等教育全局的问题。

  另外,因为具有“五年规划”的性质,计划和整齐划一的色彩还是较浓。如《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设置和管理指导思想之一是“省级统筹,分区指导。完善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在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投入保障等方面的责任。”

  但近年来,很多地市一级政府办高等教育的热情一直高涨,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都希望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一方面为本地经济社会转型作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办大学提升城市的整体声誉。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的发展与成熟,大学办学地方化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此,针对这些新态势,可以更有灵活性就更好:一些比较具备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是否可以因地制宜,尝试试行“中央-省-市”的三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让地方和高校灵活地对市场需求较迅速做出反应,从而使高等教育更好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光明微教育解读教育中国

点击下方关键词,你会有意外收获

乡音|武亦姝| 飞花令| 师生关系| 评职称| 两个一流| 老师,光环下的“一地鸡毛”| 陈宝生| 陈平原| 教师考评

  内容来源:教育部网站,光明微教育

  图片源于网络

  制作:邓晖 邢妍妍

  你还会喜欢:

  光明学人:

光明学人 中国学术

光明特色 人文表达

  光明讲坛:

“不求标新立异,但寻实事求是。

祈愿思想灿烂,又望文才熠熠”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