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齐这四个室友,召唤华师学霸宿舍!

  编者按:新学期开始了,你是否感到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迷茫而又彷徨?在这种时刻,小晚想喂你几口好吃的学霸食粮,给你加加油鼓鼓劲!

  你知道光电2013级有个“学霸宿舍”吗?该宿舍的四名同学都获得过奖学金、“创新奖”以及建模大赛奖项等,都有自己的SCI论文,并且带动班级共发表9篇SCI论文。

听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就是和你们一起慢慢变成学霸

  “从科研'小白'到光电之星”

▲黄加耀在接受采访

  黄加耀:党员,发表过一篇SCI论文,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题;获得过学校一等奖学金以及二等奖学金;担任2013级级长;获得学校“优秀共青团员”以及光电学院“光电之星”称号;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获得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二等奖;目前已保送北京大学。

反复试错到成功

  喜欢尝试新事物的黄加耀,在大二上学期主动向导师邓冬梅提出跟着一起做课题的想法。“邓老师非但没有嫌弃我是个科研小白,而且还很爽快地答应了”,黄加耀回忆说。在邓冬梅教授的引领下,他走近了科研。

  然而想要“入门”,却绝非易事。“刚开始老师给了我几篇英文文献,要求看懂后分析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完全是大挑战”,但认真踏实的他,一词一句地翻译英文文献,遇到难懂之处,也是先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实在不懂才去找邓老师讨论。渐渐地,在反复尝试和坚持下他摸清了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专业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使黄加耀在解析解的推导过程中遇到了麻烦。由于推导过程计算量很大,好不容易推导出的结果也难以判断对错。 “错误既可能出现在解析解的推导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编程程序上”,这时候,就需要对两个部分进行重新检查,经过反复的试错和修改,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恰恰是在充满挑战的过程中,黄加耀发现了科研的乐趣,也使得他坚定了继续做科研的决心。

▲黄加耀在金工实习的合影

事先做好最优计划

  之后的他在科研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篇SCI论文、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国家级“大创”课题,这些过硬的实力使得他获得了北京大学的青睐,成功保研北大的微电子专业。

  除了热爱科研,黄加耀还是个认真的学生干部。“担任年级级长期间,贾广涵老师常常告诉我要考虑周全不出差错,我也因此养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无论是组织评优,还是下达通知,黄加耀都会事先做好最优计划。

  作为学霸宿舍的舍长,谈起宿舍氛围,他说“从大一到现在,我们四个都是早出晚归。”这四位学霸也早已成为了对方的前进动力,“每当想要懈怠的时候就看看他们”。回顾与舍友们共度的大学时光,“我们一起骑过外环,打过火锅,唱过K,看过电影,去过旅游。虽然几个人都很忙,但大家都很珍惜在一起出去玩的机会。”黄加耀感慨与学霸舍友们的相遇是一种福气。

  “努力让自己的选择变成正确的选择”

▲余伟浩在接受采访

  余伟浩:党员,在校期间,连续三学年绩点排名专业第一,曾发表一篇第一作者SCI论文,获得一项第一发明人实用新型专利;获2015年国家奖学金,并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二等奖;曾任校自强社执行部长、班长;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一星级”志愿者;获校“优秀共青团员标兵”、光电学院“光电之星”称号等。保研获得清华大学等大学录取资格最终选择保研中山大学。

要读书,更要抬头看这个世界

  “大学阶段好好学习,更要记得训练自己的思维。”余伟浩的专业成绩常年排名第一,但比起知识性的积累,他更在意的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训练,即物理思维的形成,“每当我们接触、理解一个知识点时,学着思考它的本质并有意识地前后串联、融会贯通,最后才能把书读薄”。

  刚上大学时,余伟浩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在大一第一学期,他更多的怀想是体验精彩的大学生活,参加和组织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直到第二学期,他开始调整自己。余伟浩习惯自学并力求理解,他认为学生保有自学精神是必要的。在现在学习资源与机会较为充裕的时代,我们应当珍惜自我的学习主动性,尝试提高信息搜索技能并建立学科联系。“但不必将自己的专业学科纠结于所谓的‘用处’,大可把每门课当作赖以为生的课程。大多时候,我们大学学到的是各学科中的基础课程,不同的知识既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也使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

▲余伟浩在实验室做科研

  余伟浩常常在专业之余阅读其他学科著作,除了专业的方法论,他常觉得历史理解人,哲学则唤醒了人。他说大学要读书,还要抬头看看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第207次跑内环

  对于余伟浩来说,一个人的进取状态更像是思想与身体协同作用的过程。我们都会有学习到疲惫或情绪庸散的时候,余伟浩觉得,如果身体上疲惫,那么就要多休息多吃饭,养精蓄锐;如果你觉得情绪上慵懒而变得不再积极,可以尝试通过调整身体去影响情绪。比如跑步、运动,如果身体在向前,思想也很容易随之调节奋进。用身体的上进来克服心理上的惰性,可能也是一种办法。余伟浩自己常常跑内环,直到我们采访的这一天,他已是第207次跑内环了。

▲余伟浩在运动会上

  余伟浩在科研上也有所实践,参加比赛,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四项科研项目,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并获校级“创新奖”一等奖、“刘颂豪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等。保研的时候,获得清华大学等大学录取资格的余伟浩最终选择了到中山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深造,他说这是未来方向的选择。

  “努力使自己的选择成为正确的选择。”余伟浩若有所思地说。回首大学生活,余伟浩十分感谢遇到的老师和同学。

  “通过科研找准兴趣与特长”

▲邓富在接受采访

  邓富:预备党员,光电学院“科研达人”,已成功获得保研名额,并选择继续留在华师读研;科研成绩显著。已发表四篇SCI论文,四年里获得过两次学校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章文晋”奖学金;获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刘颂豪科技创新奖”特等奖、校学生创新奖二等奖等。

参赛就是兴趣与特长的摸索

  “大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的邓富说,从懵懂开始经历之后才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

  刚上大一时,邓富经常从师兄口中听说各种科研比赛,但当时而言,科研只是不成型的想法。在这一年中,邓富觉得时间很分散,自己对科研其实并不了解,但内心很想去尝试。如今我们看到的“刘颂豪科技创新奖”特等奖、校学生创新奖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荣誉奖项,是一点一滴的慢慢尝试。

▲邓富获得“刘颂豪科技创新奖”特等奖

  大概是从大二开始,邓富逐渐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舍友一起组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来获得了国家级项目。而比赛是一次次的任务分解,随着时间的深入、学习的增多和模拟的尝试,邓富开始发现自己很喜欢做科研,并有把握做好。对于他而言,大一大二时参加的比赛,是事先的一次次尝试。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很多比赛可能都与评优加分有关,但最好不要太利益化,要看到现实。一场比赛从无到有,实际上需要我们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所有前期的尝试与努力,是一个找准自己兴趣与能力的历程。”邓富更希望每次的比赛是兴趣与特长的摸索,要在意自己的想法。

有规划科研,随心地生活

  以科研为主地提升自己是邓富整个大三的目标。一方面是做科研,一方面则担任校职协会长,兼顾各方。他也常觉时间较紧,但并没有放弃其中任何一方的努力。

  在这些活动之余,邓富也花时间看文献、学代码。这一年,他除了跟队友们负责大创项目外,还成功申报了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培育资金(攀登计划)项目。

  当时觉得自己过得很辛苦,有的时候看文献、改文章直到深夜。从最开始对物理知识的不了解,到后来英语水平不过关,这些问题在邓富写文章的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困难。第一次写文章时,因为英语不过关而被退稿。但他还是选择继续做下去。辛苦和繁忙的大三让邓富的大学生活开始有了一些看头。在科研上取得的进步和成果,让他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涯开始有了意义。

  邓富喜欢规划的思想,如同贯穿真个大学阶段的科研探索。但实际生活中,他并不生活在细致的计划中。比起给自己制定详细的任务式规划安排,他更喜欢选择随心的生活,让自己随自己心里想的去做。

  “最重要的是去经历”

▲赵瑞璜在接受采访

  赵瑞璜:预备党员,曾发表一篇SCI论文,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曾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获得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二等奖;获得校级“创新奖”二等奖、“刘颂豪科技创新奖”三等奖;曾任年级团总支书记。

迷茫中开始有了目标

  “好好学习真的很重要,很多事情就是差一点点就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很多时候就是当时只需要再努力一点点”,赵瑞璜说道。他印象较深的就是大一和大二的绩点仅仅是落后前一名零点几分,大一就错失了三等奖学金、大二也遗憾错失了二等奖学金,只拿到了三等奖学金。在不断反省和努力下,成绩渐渐提高,科研也进入了他的生活。大二之后,舍长黄加耀提出自己想参加大创科研项目,然后赵瑞璜才开始接触科研。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题是在邓冬梅老师的指导下,赵瑞璜第一次和舍友一起做的科研项目。当时邓冬梅老师给每个人都下一个目标——每一个人都要写一篇论文。

  这是赵瑞璜第一次学习写SCI论文,“开始学习写论文、怎样去研究一个问题之类的,渐渐觉得这方面相对于社团来说更加适合我。”从一开始推导公式,到模拟出来,赵瑞璜有不懂的问题就会请教舍友;邓老师也会给他提供一些论文让他去去学习怎么分析问题。“不断地写,再发给老师看,再修改。因为有一个目标,能让自己有动力去做,也学会了规划自己的时间”。

从未想过放弃

  大三上学期的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和大三期末考后的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给了赵瑞璜深刻的印象。

  国赛是赵瑞璜和黄加耀、余伟浩一起参加的,在比赛前他们都一起去石牌参加培训,十几天来每天都在数科院机房里呆上一天,不断地去做题目、去熟悉。“每天坐车来回,虽辛苦,但也学到了这方面很多东西。最后取得了二等奖,其实也很开心。”

  在刚期末考完,赵瑞璜就就开始准备美赛了。由于在计算和编程这方面能力比较欠缺,用的算法可能也不如数科院和计科院那样高级。所以他们就从其他方面入手,如从文章结构上等。在确定方向后就分工,每个人去学自己那方面的东西。当时美赛结束时已差不多过年了,赵瑞璜记得去年冬天还特别冷,学校里十分凄凉。但却觉得十分有意义,“自己参加这个比赛能学多一点,我也没有想过要放弃。”

▲赵瑞璜曾在校青协参加过志愿活动

  赵瑞璜在校青协做过志愿者,2015年还参加过“粤港”两地志愿交流赴四会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最重要的是经历,参加这么多活动你获得了什么、对你的人生观有一个怎样的影响、会让你对未来有怎样一个打算,这是最重要的”。

  采访最后,赵瑞璜笑着说,如果没有舍友的影响,可能自己整个大学就打游戏度过了。“加耀对我的影响较大,我们会一起去学习。我挺佩服他的,能把学生工作、学习、科研都兼顾得很好,就像是人生赢家”。

  赵瑞璜目前正在申请去香港深造,还将会去尝试更多东西、感受不同环境。

  宿舍远不仅是一个休息的场所

▲贾广涵老师

  来自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2013级辅导员贾广涵老师有话说:

  “这是一个学霸宿舍、SCI宿舍、升学宿舍、党员宿舍,四位同学虽各有特长,但在追求优秀的路上有幸成为伙伴,同侪关系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这个宿舍中得以充分体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对低年级的同学也应该带来启示:室友大概是你最不可忽视的同侪关系,宿舍远不仅是一个休息的场所”。

一点一滴的进步

日复一日的坚持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学霸

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为梦想和未来奋斗

让“学霸”变得不遥远

让优秀不再是奢侈品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即可阅读)

华师公开招聘辅导员,只剩最后三天啦!

开学啦!原来那些年华师人是这样入学的

你们就回华师了,他们竟然还没回家

假如《爸爸去哪儿》在华师开拍

华师人的春运:放假再晚也要回家!

采写吴乐思 陈晓绚 区茹茵

甘恬 郭彦君 郭棉杰

摄影苏铭畯 梁小容 陈美琪

郑铭菲 苏金玲 曾耀仪

编辑丨李雨萱 黄希悦

责任编辑丨杨柳青 连泽纯 郑宇云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投稿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双学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