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有名,我校电气工程勇创佳绩!

  今天,工仔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校电气工程类学科在各大高校该学科的排名中名次比较靠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6中国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排行榜》和《2017-2018年中国大学电气类大学排行榜》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中,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在《2016中国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排行榜》中位列第9名,学科星级:5星级。

  

  2017年1月12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联合发布中国大学本科专业类排行榜,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在2017-2018年中国大学电气类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17名,学科星级:5星级。

  

  看完这些排行榜,你是不是也有些小激动呢?那你知道电气工程专业究竟是什么吗?

  

  学科基本情况

  

  电气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开展电气设备可靠性、工程电磁技术、电站励磁装置等研究的单位之一。在陆俭国、颜威利、孟庆龙、黄豫南、杨庆新、李志刚等教授的带领下,历经五十余年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开辟了生物电工研究方向,经过十多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1993年“电器”学科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工学博士点,2002年“电机与电器”获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2003年河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列为全国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并在河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4次获得优秀。2005年“电气工程”列入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16年纳入河北省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瞄准电气工程领域国际前沿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凝练,已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较高学术水平的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电气设备可靠性:围绕电气设备的可靠性运行与质量监控,开展可靠性理论及寿命预测、安全性评估及故障诊断、电热疲劳特性及热安全性、可靠性测试技术与方法等研究。

  工程电磁技术:围绕电气设备电磁系统优化设计、电磁场综合效应、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电工材料特性测试及建模、电磁场云计算、磁材料与器件设计等基础问题和应用开展研究。

  电气设备控制:围绕新能源发电并网控制、发电机励磁调节与控制、智能化电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高性能电力电子、电机设计与控制、交直流柔性输电控制开展研究等。

  生物电工技术:围绕生命电磁信息检测、数字诊疗、脑科学与类脑计算重大研究领域,开展电磁生物效应及其微观机制、生物电磁信息检测与功能成像、脑网络连接、智能可穿戴式治疗与康复系统等研究。

  

  

  学科优势特色

  

  本学科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为宗旨,把学科建设与国家及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依托“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学术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电气工程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电机与电器”学科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梯队建设效果显著: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有“千人计划”专家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燕赵学者1人,全国优 秀博士后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获得者1人、河北省百人计划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青年拔尖人才2人等。受国家、河北省留学基金等资助,学院教师近30名教师在国外有半年以上的访问学者与合作研究,占专任教师比例40%以上。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项目和前期研究专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装备预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0多项,发明专利百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和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1项、河北省省长特别奖和突出贡献奖各1项,其它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特别是在电器可靠性、工程电磁场研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服务社会成效突出:参与制定学科和研究领域发展规划,负责制订了8部电器可靠性国家标准,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与30多家大型企业有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为天威集团等企业解决大型变压器工程电磁计算与损耗等问题,研制的可靠性试验设备应用于我国70%的电器骨干企业,电站励磁系统应用到国内外上百家企业,推动了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行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注重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电磁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和精品网络视频公开课程;构建了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国内外联合、校企联合、 院士和专家讲学等模式,选送研究生到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进行联合培养;与10多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培养博士、博士后;培养了数万计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有国家、省部级领导,也有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学术地位明显提升: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ICS)中国联络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和理论电工专业委员均挂靠在本学科;有10多名教授在30多个国内外学会和学术机构兼任学术职务,其中颜威利和杨庆新任ICS Board member,陆俭国任国际电接触顾问委员会的中国唯一委员,杨庆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李奎教授任教育部学科评议组成员,徐桂芝教授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举办了电磁场问题及应用国际会议(ICEF)、电工产品可靠性与电接触国际会议、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年会、全国电工产品可靠性学术年会、全国电气工程博士后学术论坛等会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

  协同创新互利双赢:学科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长期合作模式。本学科河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电工产品可靠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获批为河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我校在电器可靠性研究中的优势地位;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建立“高性能电力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将建成高性能电力电子、电机设计与控制研发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基地,国际联合研究的示范基地;依托我校与天威集团等单位联合建立的“河北省输变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研究领域的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发展;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单位合作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近10项;与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平高集团、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中心等单位开展合作与交流,进行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解决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优秀的学科不仅依赖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依赖于兢兢业业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前方高能,工仔给你列举一下我校优秀的老师们。

  

  特聘院士及资深教授

  

  严陆光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特种电工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6项国家与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长期指导本学科的科研与学科建设,连续9年为我校研究生进行一周讲学。

  樊明武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部。曾任中国原子能源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与本学科长期合作研究,并指导科研与学科建设。

  饶芳权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水轮发电机的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曾参与或负责设计了中国国内许多大水电站,解决了水轮发电机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获2项国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与本学科长期合作研究,并指导科研与学科建设。

  孟庆龙教授:

  

  低压电器领域知名专家。195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电机工学系,1955年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器专业研究生;1974年调入河北工业大学,任电气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编审出版21部著作,其中主编6部著作:《电器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电器制造工艺学》;《电器数值分析》;《电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器结构、工艺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电器制造技术手册》。

  陆俭国教授:

  

  电器可靠性领域知名专家。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河北工业大学电器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燕赵学者。国际可靠性学术会议联络办公室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电器可靠性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部委、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省市、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1项,河北省省长特别奖1项。

  颜威利教授:

  

  工程电磁领域知名专家。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1962年入职河北工业大学。曾任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主任委员。曾任国际电磁计算学会(ICS)理事、国际电磁场问题与应用会议(ICEF 2000)主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以及省部级一、二等奖7项。

  

  主要学术带头人

  

  杨庆新

  

  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任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河北省科技厅厅长。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材部咨询专家、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ICS)理事、ICS 中国分会主席。主持国家973 前期研究专项、国家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 多项;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省级科技奖励9项。

  刘教民

  

  博士,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及党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河北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顾问委员,河北省信息化建设专家顾问,河北省先进科协工作者,石家庄电子政务建设专家顾问。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市级科技奖励3项。

  李尔平

  

  博士、教授、博导,IEEE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首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曾任新加坡科研院电子与光子研究部主任、首席科学家;2006年获IEEE技术成就奖,2007年新加坡杰出工程成就奖,选为IEEE杰出讲师,2008年当选IEEE Fellow。2015年度国际IEEE理查德·斯托达特奖。该奖是国际IEEE电磁兼容技术领域最高奖项,这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首位中国学者获奖。

  展永

  

  博士、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曾任河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学会理事,河北省高等工程教育学会理事长,河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生物电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其中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李志刚

  

  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 主要从事电器可靠性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奖励10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控系统与装置专业委员会委员。

  徐桂芝

  

  博士、教授、博导,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首届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三八红旗手。主要从事生物电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河北省突出贡献奖1项,其他省级科技奖励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90多篇;出版专著3部。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神经工程分会理事。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马里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与合作研究。

  汪友华

  

  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特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工程电磁场综合效应、电磁冶金技术及全局优化设计等研究。主持973计划项目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指导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李奎

  

  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特贴专家、河北省第三批高端人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3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参加撰写专著4部、国家标准4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7项。参加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主要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电气工程组成员(第六届、第七届)、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工学Ⅲ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电磁兼容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低压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9/SC1分委员会委员。

  王景芹

  

  博士、教授、博导,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获国家级奖励3项,其他省级科技奖励5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接触及电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博文

  

  博士、教授、博导。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成员,国家863课题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四等发明奖、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发明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8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到德国阿伦工业大学、英国布莱顿大学和韩国电气技术研究院进行为期各半年的合作科学研究。

  刘福贵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电磁场数值计算学会(ICS)会员。

  主要从事工程电磁场综合效应、永磁产品设计等研究。

  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河北省省科技进步奖3项;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前期专项项目1项,省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30余篇被SCI或EI收录;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教材各一部。

  迟颂

  

  教授, 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河北省“百人计划”专家。曾任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参与美国能源部科研项目、美国宇航局预研项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惠而浦等公司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曾担任北美规模最大的电力电子学术年会APEC(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技术委会分会主席(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Track Chairs, 2013 and 2014)。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应用,高精度高频率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算法,实时嵌入式控制系统及仿真平台,和基于新型电路和功率器件的中压变频器的研究。

  刘旭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百人计划”专家、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先后获浙江大学电气工程系学士、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新型电机及其控制方面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 ,天津市科技项目1项,参与英国国家技术战略委员会、丰田爱信欧洲研发中心与谢菲尔德大学合作项目5项;已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16篇,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受邀担任国际会议(IPEMC2012,VPPC2016)分会主席 。

  李永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人才,天津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优秀结题),作为第二主研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8篇;担任“一、二维磁特性测量技术(1&2DM)”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1&2DM国际会议分会主席、第三、四届“应用超导和电磁学(ASEMD)”国际会议分会主席、第十四届1&2DM国际会议秘书长。

  

  最后,本学科坚持“工学并举”办学特色,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及京津冀域相关产业重大需求,在国内外继续保持“工程电磁场技术”和“电气可靠性技术”两个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特色;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开展生物电工新技术、电工新材料与测试技术、电力设备智能化与现代设计、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的研究;充分发挥省市部共建平台优势,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学术前沿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培育高水平教师队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秀人才;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为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为我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再立新功!

  

  河北工大如此优秀,身为工大学子的我们也感到十分的自豪,祝我校电气学科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编辑 孙晓笛

监制 王爽

全媒体中心出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