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太精妙的古诗词,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

  我们通常会有这样一种认知:孩子在年幼时背诵一点古诗词是“童子功”,即便一时不理解,随着年龄增长也许某天就会突然“悟”到。至于背诵篇目,基本都会选择大家名篇。这样做真的妥当吗?兼修哲学和文学的华东师大副教授钟锦,在回顾自己从小习诗词的经历后认为,让孩子学习诗词非常讲究阶段性,过早接触太精妙的诗词是一种浪费。他还明确表示反对吟诵,认为这是一种与时代脱节的学习方式。

文 | 张燃编辑 | 闻琛

  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着实让古诗词火了一把。且不谈公众对古诗词的热情居然是被一档综艺节目重新唤起是否值得我们深思,至少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现代人仍旧不死的“诗心”。

  上周,外滩君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钟锦老师。钟老师在2005年获得了复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次年,又获得了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南开大学,他师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主攻词学。

  钟老师曾出版《词学抉微》一书,通过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结合康德美学,中国文学中最不易被言明的词体美感的问题在书中终于得到一个较为明确的阐释。去年,他还翻译了世界著名诗集《鲁拜集》。

  曾有一些电视节目邀请他做嘉宾,被他婉拒。外滩君本来甚是不解,因为在外滩君看来,钟老师对诗词的修养颇深,又跟随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学习,且言谈犀利幽默,确实非常适合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但在与钟老师交谈后,便不会再讶异于他的这个决定了——诗词于他,是一块一尘不染的宝地。

  本次采访,外滩君主要和钟老师探讨了家长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孩子到底应该何时开始学诗?学怎样的诗?又应该怎么学呢?

  钟老师在采访中强调,孩子学习诗词,是非常讲究阶段性的。在孩子对诗词有感悟力之前,对诗词的选择要慎之又慎。很多家长在教授孩子诗词时,经常优先选择名篇。而钟老师说,过早教授孩子优秀名篇,是一种浪费。对于最近因国学热有再次兴起之势的吟诵,钟老师则认为,吟诵已经过时,并不利于孩子学诗词。

B=外滩教育 Z=钟锦

B:孩子到底应该从几岁开始学诗呢?

  Z:生理学上有一个这样的说法,人大约在四岁的时候,大脑会重新格式化一下。也就是说,人在四岁以前的记忆,几乎全都会消失。知道这个理论后,我非常有感触。四岁以前的小孩子应该培养什么呢?不要培养记忆力方面的东西,应当是培养能力。在我看来,锻炼孩子基本的语言能力、判断能力就足够了。

  我父亲是在我六岁的时候教我背诗的,说实话,我觉得六岁都有点早。我对诗词真正有感觉是在初中一二年级,十二三岁的时候。不过,六七岁到十二三岁,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期间,就可以开始以培养兴趣和锻炼记忆力为主,让孩子学习和储备一些诗词。

B:但是也有人说,小孩子总归是要学说话的,而优秀的诗词往往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哪怕孩子不明白诗中的意思或者日后遗忘,让他们在幼时耳濡目染一些,对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审美也是有积极影响的。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

  Z:其实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也对。不是说一定不能让孩子在这个时候读诗学诗,但是选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杜甫很多诗的音韵,不像白居易的诗,一下子就能够从耳朵里听出来。杜甫的音韵特别复杂,比如说秋兴八首中的“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雉尾和龙鳞是叠韵对双声,孩子太小是读不出来的。等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才能完全体会到它的音韵之美。

  但事实上,如果一首诗词音韵和谐、字句铿锵又非常美丽,不一定是最好的诗词,白居易的某些诗词就是这种类型。换句话说,就是有点甜熟而近于俗。不过,孩子在幼时读这些诗,却反而是合适的。

  而真正好的诗,比如说陶渊明的诗,叶先生有几句话说得很好。她说,陶渊明的诗就是“七彩融于一白”,你已经听不出它的音韵铿锵,看不出它的华美了。“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饥来驱我去,不知欲何之”,这些诗句从音韵上来讲,太平了,但它们却是不容置疑的好诗。如果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读了,他恐怕就当白话理解了。

  所以,在选择诗的时候,既不能太低端,也不能太过精妙。我觉得这几个人可能比较合适孩子:白居易、陆游、杨万里

  但我认为,虽然在孩子两三岁、三四岁学说话期间读读诗背背诗,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其作用非常有限。还不如让孩子亲近自然,尽兴地玩,锻炼他的判断能力,这比一味在家中背诗有用多了。孩子六七岁以后,再让他有意识地学习、储备诗词就可以了。

B:那孩子六七岁以后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诗?该如何选择呢

  Z:学习白居易、陆游、杨万里,明清名家都可以,但是特别好的唐宋诗词,我觉得可以放一放。

  为什么呢?在我小时候,我父亲会逼我背诵许多诗,虽然我到现在也能把它们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也就是情感上很难产生共鸣。

  我是一直到中学才开始对诗词有感觉。我很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杜甫的却欣赏不了,就是因为小时候我父亲让我背了太多杜甫的诗。然而,背完了我就没感觉了,完全没有后来读到苏东坡的惊艳共鸣之感。直到很久以后我才逐渐悟到,太精深的诗词,不能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到。

  就像我的导师叶嘉莹先生讲的那样,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日久摩擦而起茧的。如若在孩子的感悟力还没有完全自主的时候向他们教授诗词,即使之后感悟力日趋成熟,孩子也会因对作品太过熟悉,再无法敏锐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最有名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家都说好,我到现在都体会不到,不知道它好在哪。当然,理性上,我知道它是一句非常优秀的诗句,我也能从不同角度讲出关于这句诗的很多道理。但是就我个人的感情上,我到今天为止都体会不到。

  所以,对孩子来说,过早教授精深的诗词,其实是有点浪费的,也是一种损失。我整个小学都在背诗,每背一首诗我就会抄在本子上,抄了四五本。但我却觉得用处并不大。而且我经常想,这中间有多少优秀唐诗被浪费了?

  十二三岁之前,对诗词的选择一定要慎重。避免孩子在有感悟力之前,已经对那些优秀的诗句有了一种免疫力。家长们也许想不到,在他们得意地让孩子背熟那些诗句的同时,孩子却可能因此永远丧失了对诗句的真正体悟。

B:很多孩子对于背诵非常抵触,背诵也容易消蚀孩子对诗词的兴趣,到底要不要孩子去背诵诗词呢

  Z:如果孩子对背诵诗词产生了抵触,到十二三岁,也就够了。没这个兴趣,就没必要去背太多。

  六七岁之前可背可不背,六七岁到十二三岁要选择特别慎重地去背,层次不要太俗也不至于太高深。语调流畅,又有叙事性的,是最适合孩子的,所以说白居易陆游比较适合。

  到十二三岁以后,孩子对诗词有感悟力了,并且有了兴趣,便可以把诗词中最精华的部分教给孩子了。如果没有兴趣,给他一本唐诗三百首,了解一些大家熟知的诗词就够了。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读诗的。

B:有人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用吟诵的方法启蒙孩子对诗词的兴趣,您的老师叶嘉莹先生也很推崇吟诵。您怎么看待吟诵呢?孩子应该吟诵诗词吗

  Z:我要是从小听吟诵,可能这辈子再也不会去学诗了。吟诵非常做作,而且如今听来有些阴阳怪气。我认为,吟诵是中国文化的糟粕。

  诗词的韵律感,哪怕不听声音只阅读文字,这种节奏都可以把握。而且吟诵不是朗诵,吟诵是过去的老学究为了附和当时慢节奏的社会环境,再加上一点摇头晃脑的作态,造就的一套过时腐朽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脱离了当时慢节奏的时代了,怎么又搞起了吟诵呢?当然,我这个讲法不一定对的,随便说说而已,大家别信。

B:很多孩子觉得古诗词的音韵、结构等非常复杂,在学习诗词的时候也因此对诗词的技法望而却步。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欣赏和体会到诗词的情感层面即可。您认为呢

  Z:情感层面上的理解和技法层面的理解,指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去了解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如果不了解技法,也无法完全了解诗中的情感。

  技法是语言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技法,写出来的句子,是不会感动人的。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除了李白,换个二流诗人写出来可能就平淡无奇了。但是李白写出来,就是摇曳生姿,深情动人的。

  读一首诗的时候,如果这首诗感动孩子了,他觉得很受用,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孩子应该要问,它为什么能够感动自己。如果孩子问到了这个问题,就必须进入到技法层面的分析了。

  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孩子们只能用豪迈、干净、优秀这种非常空洞且没有说服力的词语去评价一首诗。如此,孩子不仅无法真正地理解一首诗词,还有一个很大的危害是,无法形成一种对诗词的鉴赏力和判断力,有的时候会把不好的也当成好的。

  所以很多过去众口流传的诗,其实并不好,比如柳永的词。柳永其实有一半的词是不好的,但是却非常受欢迎。

  其实很多人对诗词的技法有所误解,认为是非常艰深、不易理解的。比如平仄,其实它是非常简单的,十分钟就可以学会。如果连这十分钟都不愿意花,还谈什么更深入的情感、意境方面的学习呢?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3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