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古人只用4个字就解决了!

  ↑点击上方好教师关注我们

  

  只要一放假,孩子们就有了大量的玩耍时间,一个假期下来,知识缩水了,心也飘远了;家长和老师们很是担心孩子假期“玩野”了,开学后跟不上教学进度。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收回来,杜绝厌学情绪呢?其实儒家经典早就给了我们启示。

  其实厌学现象在战国的时候就有了。

  《学记》里记载:“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此书罗列了当时教育界一些失职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看、听、做,这种行为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解的时候又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管一味地灌输,啰啰嗦嗦,尽是老师的一言堂,引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记》认为这种生硬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育的措施悖论,得到的结果也违背本意,“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佛即拂,违背的意思。

  那么,有什么法子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呢?《学记》中给出了答案。

  

  第一,“豫”,即预备

  

  

  “禁于未发”,趁着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及时干预。

  第二,“时”,就是抓住时机,抓住契机,及时介入,适时引导,将学生引入最佳境界。

  

  

  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点,例如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候,学习兴趣最浓厚的时候,捕捉到这些点,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第三,“孙”,“顺”的意思,顺着教育固有的发展思路,顺着学生的年龄发育特征,循序渐进,渐入佳境,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不凌节而施之”,所谓“节”,就是指学生的年龄、智商、教育程度等,这个“凌节”用得很形象,按照现在的理解,是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冒进地实施教育措施,如同凌驾其上,践踏其上,好好一株秧苗,被粗暴的教学给毁了。

  第四,“摩”,就是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切磋,这是将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

  

  

  如果违背这四项教育原则,就会带来消极的教学后果。

  没有及时防治,在厌学情绪明显的时候再去介入,就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现象。

  “则扞格而不胜”,扞格者,即抵触情绪。如果错过最佳时机去实施教育,就费力不讨好了,“则勤苦而难成”。不按照科学程序施教,就会杂乱无章,一味让学生去苦学,导致学业不修。如果不提倡学生间互动切磋,就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删。责任编辑:吴买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