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通向何方

  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成熟心智?

  中国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都被应试教育所裹挟,大多数学生只知为升学为考试而学习。按一个学生的话说: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被上学”。成绩虽然一直很优秀,却从未从教育和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但是,考试原本是手段和工具,如果当它异化为目的之后,便发生“目标置换”,教育便从“诲人不倦”沦为“毁人不倦”。

  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识教育渐成气候。无论赞成与否,它都成为教育改革无法回避更无法忽视的一个存在。

  

  当然,人们会怀疑:通识教育是有效的吗?通识教育究竟是提升还是降低了教育质量?通识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吗?

  对于这些问题,任何简单的的回答都是不严肃的。我们必须追本溯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以及理清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

  因为它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

  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目标置于心智训练

  哈佛大学也明确地将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置于心智训练,具体包括: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general education译成“通识教育”不失为一个贴切而传神的译法,通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转识成智”,并不以知识本身为目的。

  

  通识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某一领域的学者或专家,这种与生俱来的狭隘与僵化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过于沉浸在专业知识的窠臼之中,并且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傲慢和偏见。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需要通识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平衡,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重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从而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凯旋门教育:3R通识教育课程,弥补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足。为中小学阶段青少年设计通识先导课程教育体系以及个性化学习评估体系,对接国际一流大学普遍作为必修要求的通识教育标准。

  (文章摘自中国教育研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