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杂文】桑迪亚哥的人生之诗

  

桑迪亚哥的人生之诗

秋远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篇。我每次阅读这篇小说,都会对一位刚毅果敢的老人肃然起敬,这位老人就是桑迪亚哥。而我也常常觉得,桑迪亚哥就是海明威,海明威就是桑迪亚哥。

  记得在初读作品时,我内心生出疑惑:一个孤独的老人在海上打鱼,这有什么可写的呢?年少的人读书,往往更喜欢关注情节,喜欢意外、突转、无数的机缘巧合,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是这类吧。然而今天看来,却发现,这里面似乎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美国人喜欢塑造孤独的英雄,他们追求独立、自由,不管结局如何,他们最终都会赢得一种精神上的胜利。美国人自有一种漂泊的情怀,他们发现新大陆,开疆拓土,他们将对未知的恐惧化为一种探索的无畏。以上的这些因素似乎都能从桑迪亚哥这位老人身上找到印证。

  经典毕竟是经典。《老人与海》有着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了呢?他又想。“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桑迪亚哥确实走得太远了。他为了打到一条大鱼竟然在大海上漂了八十多天。“路漫漫其修远兮”,桑迪亚哥的求索终究是有回报的,他打到的大马林鱼是够大的,它竟能拖着小船走了很远。然而,也正是这遥远的路途,使老人面临这巨大的收获被掠夺的命运。失败,是因为走得太远,无法立刻返回家园,得到家园、港湾的庇佑;因为走得太远,自己经历千辛万苦所获得的果实不得不分享给鲨鱼;因为走得太远,返航途中必然充满艰难险阻,在抗争的过程中也许会失去武器,甚至失去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向往着诗和远方,并贪婪地希冀着在远方收获属于自己的“大马林鱼”。我们因而能坚持,也因而执着,我们往往也陷入单调无奈的“84”天之中,上下求索却一无所获。而当我们真正捕获到“大马林鱼”时,我们也许也会如桑迪亚哥一样发出一声感叹:“这也许是一场梦!”也许那美丽的大马林鱼只属于大海,它也许并不属于像桑迪亚哥这样的孤独的斗士。美丽的梦在变成现实的时候,正渐渐演变成噩梦。我们贪求的诗和远方,也许也正是“鲨鱼”们所贪求的,你拥抱了诗,你抵达了远方,那么,你也将面临一场必然的心灵挣扎。得到,有得到者的荣耀;失去,有失去者的尊严。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势必要在选择的铁板上炙烤你的生命了。

  

  桑迪亚哥是义无反顾的,他将坚毅的面庞迎向海风,他因为强大的意志力而显得坚不可摧,大海也似乎被他慑住了,只驯顺地奉献着浪花。桑迪亚哥知道,他的大马林鱼是要遭到疯狂的掠夺的,他甚至在以他十足的恶意去攮那巨大的鲭鲨时,也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是的,敌人是强大的,大海是他们的天堂,而他,只是一个孤独的渔夫。在筋疲力尽之时,仍然有成群的鲨鱼扑来时,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和它们斗啦!然而,他还是毅然地举起最后的武器去砸、去戳、去劈!这幅画面如此悲壮!明知是无法守护的,却还要执着地坚守;明知是要失去的,却还要固执地挽回;明知是要失败的,却还是要执拗地拼争!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一些东西就需要我们坚守,需要我们挽回,需要我们拼争,纵然结果徒劳无功,我们也会如同桑迪亚哥老人那样,站立成一棵伟岸高大的树!精神站立着,你就是那高大的树;精神萎靡了,你只会荒芜成断瓦残垣。

  

  “这要是一场梦多好!”老人桑迪亚哥无数次地想。这是老人深沉的喟叹。他当然希望自己躺在报纸上,享受宁静的海滩,但他是个坚强好胜的老人,他不允许自己平庸,他不允许自己是个失败者。对眼前现实的否定其实是对自己初心的质疑。想打一条大鱼,想让别人艳羡于我的荣耀,离开平凡安逸的港湾,去与海浪共舞、与命运搏斗——这,到底值得不值得?去远方吧,远方有你的大马林鱼,去战胜它吧,那是你生的意义与价值!然而,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恶梦往往就在美梦的边儿上!

  老人的恶梦开始了!一批又一批的鲨鱼抢夺着这肥美的大马林鱼,“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他的果实,最终只剩下这大马林鱼的残骸。老人失败了,败得很惨烈,连嘴里都满是铜腥气的甜滋滋的味道。这时的老人轻松地驾驶着船,“脑子里也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他进入了化境了。得失之后,奋争之后,老人怡然地超脱于“象外”。现实中,有的穷人富不了,富了则手足无措;有的富人穷不了,穷了则暴戾乖张;有的受不住悲欢,有的载不了起落……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是苇草自然最脆弱,会思想则又使人最柔韧,乃至伟岸坚强,无敌不克,无坚不摧。从某个角度说,老人的失败只是“物质”的失败,而老人的成功则是“精神”的成功,没有什么是比赢得尊严更大的成功了!

  “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让我们铭记桑迪亚哥带给我们的人生哲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