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难题”交给学校了,如何补贴教师是关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在推行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角色。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对政策不变形、不走样的落实,不可或缺。确保补贴合理到位很重要,从制度上树立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和信任,同样重要。

  “三点半难题”

  孩子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家长没办法按时去接,怎么办?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你大约都被三点半难题困扰过。

  案例

  “一到下午4点钟,心里像长了草一样。”下午三点多钟,家住海南省海口市白龙北路的黄先生向单位请假,急匆匆往儿子所在的学校赶。他说,虽然家离学校不太远,但还是要过几条马路,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需要家长及时接回家。上个月妻子刚生二胎,接送大儿子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头,而他的工作单位离学校有6公里。前几天在赶去接儿子时因为堵车晚了20分钟,看到儿子蹲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玩耍,把他吓了一跳。之后他委婉地向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讲述了这一情况,老师也很为难:放学后,老师们也要赶紧去接自家孩子。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留他们在教室内,却又无人看管的话,出事了谁负责任?

  除了安全问题,让家长揪心的还有放学后无人管理的问题。即便有爷爷奶奶来接孩子,但因文化程度有限,他们没有办法指导孩子做功课。几位爷爷奶奶在聊天中抱怨,孩子们回家不做作业,一味守在电视机前面看动画片。“如果学校在放学后组织一些课后活动就好了,比如跳绳比赛、拔河比赛之类的,让他们锻炼一下身体,比小孩总看电视要好。”一位家长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两会前,我在学校征集大会提案,很多青年教师和职工强烈地希望我就中小学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问题做一个提案。”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说,由于中小学减负政策对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了硬性规定,学校包括一些公立幼儿园下课早,三点半一过,接孩子的家长们就在校门口排起了长龙。“我的研究团队里有这样的成员,哪怕是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一到下午三四点,他们就坐不住了,而且面露尴尬,最后说‘实在对不起,我得去接孩子’。”

  刘吉臻认为,这种“孩子放了学,家长没下班”的情况催生了大量收费高昂的社会托管班、培训班,导致“家长增了负,孩子没减负”;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打击适龄夫妻生二孩的积极性。

  《意见》来了

  为解决“三点半难题”,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时也表示,为此将考虑实行弹性放学时间。

  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见》一出台就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要而言之,大家最受关注的大概就是如下几条:

  1. 中小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2. 课后服务形式可以多样,但不允许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3. 各地要想办法给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评论认为,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能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措施,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教师给予适当的补贴,家长就不用支付高昂的托管费,把孩子送到校外“托管班”。这对于广大工薪阶层,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无疑是一个大福利。学生放学后,留在学校,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有计划地安排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及时完成一些家庭作业等,利于学生的教育、成长与发展。因此,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可谓国家给家长送上的一个值得期待的大礼包。

  不过,事情还不止那么简单。

  争议:家长很高兴,教师有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一项措施的出台,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关于课后服务的新规定,家长普遍表示支持,部分教师则有点儿担忧。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调查中心针对“弹性离校”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97%受访者(多为家长)支持“弹性离校”。他们认为,“弹性离校”可以填补“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孩子看管的空白期。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留在学校,由专人看管,等家长下班了再来接,人身安全也有了保障。

  但与此同时,中国教育在线调查中心调查了老师的态度。结果发现,不少教师都支持弹性离校,也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表示担忧或反对。

  老师们的忧虑主要来自:本来就挺忙,多了一项工作任务,会不会忙不过来,会不会变成“义务劳动”,自己在上学的孩子怎么办?

  “老师们平时工作也是承担着上课和教学的压力,开展弹性离校,意味着老师工作时间的延长,相当于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我们吃不消。”一位老师表示,小学老师一般早上8点前就要到学校上班,平时不仅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的老师还需要参加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和教研工作,工作繁忙,如果实行弹性离校,意味着老师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也给老师增加了更多的责任压力。

  “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庭,也需要休息。如果一天到晚都在学校,那工作量就更大了。”有老师表示,一天工作下来,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也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看管孩子。

  其实,早前实践托管服务的学校,也有类似“家长叫好、老师叫累”的声音出现。

  不过,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新政的出台无疑是利大于弊的。一来,《意见》明确提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也就是说,从事这项工作之后,老师会有额外的收入;二来,此举规范了市场上各类培训机构的补课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从容地开展教学,减少无序竞争;三来,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家校合育。

  破局:保障教师权益是关键

  教育部此项政策落地的背后是强烈的社会需求。一则,缩短学生在校时间的减负之举弊端日益凸显;二则,当前中小学生有七成在参加课外培训,既会提高家庭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一些非法、违规的课后培训机构也会给学生安全和成长带来隐患;三则,可以抑制部分中小学教师始参与“有偿补课”。

  虽然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已经从顶层设计上做出了安排,但要烹制好课后服务这道“菜”,单靠一个“好厨子”显然不够。

  人民日报时评指出,在这一课后服务政策即将在全国范围普遍推行之际,提前规避服务与补课界限不清、提防课后自主异化为学校做主,避免公共服务的初衷被消解或扭曲,并非多虑。事实上,这样的利益调整,仅仅靠立规矩还不够,还必须做好配套能力建设,应追求多赢,不能把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损上,否则就很难形成课后服务工作的合力。

  在推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角色。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对政策不变形、不走样的落实,不可或缺。确保补贴合理到位很重要,从制度上树立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和信任,同样重要。

  在此前的试点中,如何对教师的额外劳动合理给予补贴,是一个尚未完全破解的难题。《意见》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这一办法在实践中能不能立得住,还要看具体议价过程的合理性及当地政府的补贴能力

  钱从哪里来?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封留才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要将课后服务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实行经费分摊方式。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制度保障给老师一定的经费补偿。

  另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孩子一旦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就势必多出安全责任。各地在落实当中,要细化学校及家长各自的权责,既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又要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也就是说,能不能保障广大教师的根本权益,是课后服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他山之石: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过去几年间,包括南京、北京、长春、上海、成都、青岛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已经开始了弹性离校的试点工作,通过把少年宫的活动搬入学校和课后一小时“课外活动计划”“家委会托管工作”等多种形式,探索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路径,切实解决学生放学照顾的难题,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这里面,有一些经验可供借鉴。

  以南京为例,该市早已在探索弹性离校制度。该市的做法为,市财政安排“弹性离校”市级专项奖补经费。奖补经费分为补助和奖励两部分。补助经费根据当年春季、秋季学期各区实际参与“弹性离校”的学生人数按比例补助到区。奖励经费根据各区“弹性离校”工作实效划拨到区。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校长林虹表示,自2017年2月20日起,中央路小学按照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学“弹性离校”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开始实行“弹性离校”延时服务,缓解部分学生家长接孩子难的问题。因学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此项举措广受家长好评。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在探索中也实现了形式与方法的突破。从学生放学到弹性离校有2-3小时,学生留校的这段时间,如何照管?该校采取了“1+1”的方式。组织方式大致如下:“弹性离校”期间,该校每天均有一位本校教师,专人全程在专门的教室照管学生自行复习、作业、预习和课外阅读等。同时,还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每天下午4:00-4:30,有一位志愿者参与,穿插安排30分钟左右的“妈妈读书会”或者“万象大课堂”“心理小游戏”“艺术欣赏时光”等,很多家长积极报名参与,奉献爱心,不少家长都觉得“学校已经做了这么好的示范,我们也得贡献力量”,这是“现代学校管理”邀请家长参与管理的一种方式,让亲师之间更亲近了。

  校长室、教导处每天都现场检查弹性离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如:在一年级老师的支持下,将教室地点从报告厅改至一楼的教室,便于家长接送,也更加安全;再如,给每个孩子制作两张接送卡,以方便家庭可以安排不止一位接送人员。目前,该校还在“智慧央小”微信公务平台开发“弹性离校模块”,方便家长报名、点名、临时请假、联络家长……使得管理更细致,服务更优质。

  除了南京,成都正在探索一种填补课后托管“真空带”的社会模式:成都成华区开展了普惠公益性的“素质营”,这个素质营由社区教育学院牵头组织,实行“学校教育退场、社区教育进场”,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便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课程设置“跑跳投掷、吹拉弹唱,无所不包”。在其他区域也开办了“四点半钟学校”。放学时学生由社区聘请的老师接回,孩子们完成作业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类兴趣培养提升活动,管理产生的费用均由社区补贴。

  在这一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的背景下,去年,广州在荔湾、越秀、天河、花都这四个区域15所小学进行“430课后素质营”的探索,由政府向社会机构购买服务,以公益和普惠为主。如果课后托管试点成功,类似的经验也可在午休托管当中复制。

  总之,就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课后服务要既避免课后时间用于补课,又让学校真能开展各种兴趣活动的最好办法是,政府财政保障经费,给学校更大地设计课后服务的自主权,并引入家长委员进行管理、监督、评价。这要求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思维以及学校进行内部治理改革,也就是说,课后服务能不能搞好,将考验政府和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

  内容参考 |

  海口网:《教育部发话学校承担课后服务 海口多数学校缺经费》 | 重庆教育:《争论丨让家长不再为接送孩子而发愁,教师不为额外加班而焦虑,如何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 人民日报:《课后服务改革应追求多赢结果》 | 教育速递:《怎样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而不加重教师负担?》 | 金羊网:《广州小学能不能实施"弹性离校"? 家长在盼老师为难》 | 光明网:《课后服务,将是对政府和学校现代治理能力的考验》 | 中国教师报:《做好课后服务需要举全社会之力》

  微信编辑 | 白衣

  特别支持 | 孙东

  

  荐读

  一位特级教师对职称评定的忧虑

10本书与教师成长的10次顿悟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儿

中国教师报投稿指南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by 伽利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