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众声】“假课文”载不动真道理,别忽视它的副作用

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人员14日回应说,人教社已向教育部递交了相关的情况说明,课文绝不是杜撰的,有相应的文章来源(3月17日澎湃新闻网)。

  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个别“假课文”,这个黑锅确实不该由出版社和编者背。一方面,因为这些“假课文”并不是出版社和编者杜撰的故事,而是从其他图书、报刊杂志上选用的文章,而且有的“假课文”已经流传了上百年。比如《华盛顿与樱桃树》这篇“假课文”,是美国人梅森拉克魏姆斯牧师在1800年出版的《华盛顿传》中杜撰出来的故事,直到2008年被美国考古学家正式定性为假的。

  另一方面,出版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这些“假课文”,应当说初衷是善意的。而且,这些“假课文”也的确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标准,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小学生吸取向上前进的营养和力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些“假课文”就是心灵鸡汤,这既是“假课文”可以入选语文教材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打假打了这么多年始终没能把它们赶出语文教材的原因所在。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忽视“假课文”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副作用,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小学生了解真相之后,不但起不到对学生的正面教育,载不动真道理,反而会误导学生,让学生怀疑老师教给他们的真道理和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华盛顿与樱桃树》这篇“假课文”,初衷是通过描写华盛顿的诚实,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当一个诚实的人。但是,这故事本身是杜撰的,用一个不诚实的故事教育小学生要诚实做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让了解到真相的小学生作何感想?

  

  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对的,语文教材选用三观都正的课文也是必要的。但是,在选入课文之前,出版社和编者应当充分了解文章中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对于已经被专业人士定性为杜撰的假故事、内容不科学的文章,不管三观多么正确,文章多么优美,都不适合选入教材,应当及时清理出教材,或者在选入教材时进行适当的修改,这应成为教材选择课本的基本原则。对于暂时没有办法清退出教材的“假课文”,也应当明确告知课文中的故事是杜撰的,或有逻辑问题、违背科学性等问题,让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小学生,避免老师当成真人真事教育学生,进而产生副作用。

作者系教师

责任编辑 黄浩 李媛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