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院士和你一起“看云识天气”

还记得中学课文《看云识天气》里关于云的知识吗?对于日常的各类天气现象,你又有多少了解呢?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以“观云识天”为主题。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在光华楼东辅楼前举行了科普宣传活动。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穆穆,以及大气科学研究院的相关师生来到现场,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带领大家走进大气科学,领略“风云变幻”间的科研魅力。

光华楼东辅楼前活动现场学生驻足围观

当天中午,光华楼东辅楼前摆放了“观云识天”的宣传展板、纸质资料,以及一台来自大气科学研究院实验室的仪器,引来了同学们的驻足围观。“这台仪器是SMPS,中文全称叫扫描电迁移率粒径分布谱仪,能够在线分析气溶胶颗粒物粒径分布,用于测量不同纳米的颗粒物的浓度大小。”大气环境专业2015级研究生王燕宇介绍道,有了这台仪器,实验室得以观测PM2.5PM10等颗粒物,从而更好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穆穆院士也在现场为同学们耐心地介绍仪器的原理与功能。

穆穆院士(右二)为现场同学介绍扫描电迁移率粒径分布谱仪

活动中,来自大气科学研究院的同学还向路过展位的复旦师生们发放了世界气象日资料,宣传大气科学知识。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潘海婷饶有兴趣地在展位前驻足观看,并领取了介绍资料:“之前不知道今天是世界气象日,看到这个活动,我可以把资料拿回去看看,多了解一下。”

张人禾院士(左一)在现场和学生交流

  

  

活动现场同学在展位前驻足观看资料

复旦大学于2016年设立大气科学学科,并建立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学科体系,以及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张人禾院士介绍道,大气科学是自然科学里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大气圈及大气圈里的各种现象:“天气现象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就人们日益关心的气候变化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门科学问题,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议题。气候变化研究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人体健康等各方面都紧密相关,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了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以天气、气候及其与大气环境的交叉为突破口,以全球变暖与大规模人类活动为背景,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大气环境、 极端气候事件等发生发展的机制、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与预报预警的理论与方法。

在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中,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还举办了“院士进课堂”“院士讲气象”“‘复旦云’摄影征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穆穆院士表示:“从专业角度来说,大气科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大气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中,有很多复合背景学科的人才,包括数学、物理学等等。复旦有着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们希望有更多年轻的中学生、大学生,能关注大气科学,了解我们复旦在这一领域的新发展,加入到我们的科研行列中来。”

3月16日,穆穆院士在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作了题为《气象预报简介》的讲座,为中学生们介绍了大气层的特点、气象预报等知识。

3月21日,大气科学研究院与复旦书院共同开展了“院士讲气象”活动,30余名复旦学生来到上海气象博物馆参观,并聆听了张人禾院士题为《大气科学面面观》的现场讲座。

  背景小知识

  Background Knowledge

  

  1947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2017年的世界气象日以“观云识天”作为主题,突出表现云在天气气候预测和水循环中的巨大作用。

来源:大气科学研究院

作者:张一然

摄影:慕梁 王桂华 俞玮

编辑:王木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