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推动"地球一小时"9年 建议孩们这样做好身边环保

  按:2017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即将在今日晚8点半开始,“地球一小时”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在2009年正式进入中国,今年中国地球一小时以“蓝色WE来”为主题,号召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但是对于普通人以及孩子们来说,除了这一个小时的“熄灯”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做到的身边的“环保”?昨日,“地球一小时”发起方WWF中国项目执行总监李琳博士接受了搜狐教育智见专访,她为大家介绍了一些低碳的、环保的可持续生活指南,李琳博士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乐”做起,通过每个人小小的改变,让雾霾不再,蓝天重现。

  “地球一小时”活动即将在今日晚8点半开始,李琳博士也向中国的孩子们发出倡议:未来是你们的,地球的生态和健康也是你们的,你们是地球的未来,健康的地球、繁荣的地球,需要你们去创造;行动起来,加入这个地球一小时,为地球的休养生息、为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你们每个人都是主力军。

  身边的环保可以从“衣食住行乐”做起

  其实,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乐”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身边手边举手可得的小事,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集腋成裘,一起为这个地球做点贡献。那么对于家长和孩子们来说,哪些事情是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乐”中就能做到的呢?

  衣:

  • 分享不用的衣物给需要的人,而不是简单的丢弃

  • 选购优质耐用的衣服

  • 自己动手升级改造,旧服装体现新创意

  • 选择环保织物

  食:

  • 适度点餐不浪费

  • 享受烹饪,少外卖

  • 每周一日素食

  • 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住:

  • 垃圾分类和减量

  • 选择并善用节能家电

  • 使用节水家居设施

  • 智慧消费,理性购物

  行:

  • 选购低碳车

  • 公交出行优先

  • 多步行或自行车,追求健康生活

  • 拼车出行

  乐:

  • 多接触自然,重建自然连接

  • 自带个人用品,不消费一次性日用品

  • 采取行动,抵消环境足迹

  • 尽可能不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从‘衣’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每年有2千6百万件旧衣服被扔掉,其实非常可惜,另一方面在偏远地区很多人还缺少衣服穿,所以这些衣服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在‘食’的方面,现在人们面临着很多食物结构带来的问题,例如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多吃一些素食、蔬菜等会更有助人的健康,其实全球18%的温室气体来自于畜牧业,如果中国人每周吃一天素食,一年就能减少大概2.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20亿棵树木一年内的碳吸收量。”李琳博士介绍。

  Dialogue·对话WWF中国项目执行总监李琳博士

  谈环境教育培养对环境有认知、有情感、有能力、有行动的孩子

  搜狐教育智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教育究竟能做些什么?环境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李琳:“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为未来的孩子们留一个什么样的地球,而是为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样的孩子们。环境教育就是为未来的地球培养对环境、对生态系统有认知、能够采取行动保护地球,而使我们人类可以有序发展的一群未来的孩子,所以环境教育非常重要。”

  我是一个九岁孩子的妈妈,每天起床打开窗帘如果能看清楚层峦叠嶂的山,心情就会特别好,如果雾霾笼罩就会非常担忧,担忧孩子,担忧所有人。自然系统是一切系统的基石,然后才有社会系统,才有经济系统,所以环境问题应该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在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系统的重要性,把自然当做无限可以攫取的资源,现在雾霾的出现告诉我们自然不是可以无限攫取的。

  环境教育的萌芽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从1996年到2003年,中国的环境教育实现了大的转型,制定了《环境教育指南》,但是实际上环境教育不应该成为单独的学科,而是应该镶嵌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搜狐教育智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很多专家学者提出环境素养,什么是环境素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呢?

  李琳:环境素养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我国是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使用这个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有环境素养的人具备五个条件:

  第一,对整体环境的感知和敏感性,要有感觉;

  第二,对环境问题了解,并且有经验,有感觉、又了解;

  第三,有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关心环境的情感,有经验之外,心里愿意做这件事;

  第四,有辨知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要有能力;

  第五,最关键一条是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要有行动。

  这五条加起来,才是环境素养。过去的环境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学习,注重对问题的了解并且有经验,这样的环境教育止于经验。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价值观对不对,他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技能,会不会参与解决问题?这些是未来环境教育需要加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来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才能使得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够更综合、更彻底地解决。

  搜狐教育智见:通过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可以给孩子哪些能力的提升,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改变?

  李琳:人是大自然之子,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和力,孩子在参与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会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减轻心理压力、塑造健康的身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集体观念等。

  谈国内外现状 ▍环境教育没成主科教学内容 校外机构推动发展

  搜狐教育智见:我们的环境教育现状是怎样的?我们的环境教育和国外相比有哪些不足?

  李琳:从2006年开始,中国开始关注环境教育,国外的环境教育已经经历了“独立环境教育体系”,进入环境教育融入主流教学的阶段,如果环境教育作为单独的教育系统,其实很难达到最初的目的,因为环境教育是跟所有学科息息相关的,同时如果其它学科不关注环境教育,就会出现学环境教育的人做环境教育的局面,那样环境教育同样会陷入死循环。

  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设立了环境教育法,相当于行政命令,要求必须接受环境教育学习,全球大部分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法律,中国的环境教育者也倡导了很多年,但是还不具备立法条件。但中国的环境教育亟待深入,需要亟待深入到每个人的行为中。

  现在的环境教育,有一些墙内花开墙外香的感觉,经常是学校外的机构推动环境教育发展,环境教育在学校内还没有成为各个主科的教育内容之一。其实环境教育在公园、博物馆、社区都可以开展,环境教育还需要加强,不管是环境教育还是自然教育,不仅要解决理论问题,更要解决实践问题。希望环境教育能够帮助地球未来的孩子:能够尊重、敬畏自然,还能够保护自然。

  搜狐教育智见:家长在教育孩子们环境保护意识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李琳:一方面,家长在培养孩子环境保护意识的过程中,自己要有意识的寻找一些操作性强的方法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做。另一方面,也要听听孩子们的建议,其实孩子们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为家长要鼓励这种意识。

  此外,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各种自然环境中,激发孩子用五官去观察和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根据中国24节气去了解气候、自然万物的变化等。

  谈“地球一小时”打造一个公共参与平台 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搜狐教育智见:2017年“地球一小时”为什么会选择“气候、人类、社会”作为主题?

  李琳:“地球一小时”在发起之初我们就希望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形成全民力量。“地球一小时”活动在2009年进入中国,从2009年到今天,从2014年开始,活动的主题都以蓝色为主调,今年的主题是“蓝色WE来”,可以理解为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小行动一起来创造未来的蓝色。

  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呢?因为气候变化到现在为止,人类的行动、人类单一物种的行动已经成为改变地球地貌的一种力量,在科学家看来地质纪元已经进入“人类世”。

  在“人类世”我们感受到气候变化不断发生,但是全球温度升高一旦越过一个节点,升温导致的灾害对生物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滨海城市的影响等,这些超过人类能够处理的范围。所以很多NGO组织呼吁将温度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其实,在控制全球温度升高方面,我们一直在向一个好的方面发展。例如,中国的煤产量和消费量三年连降,NEO组织发布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三年持平。而且这三年全球经济还在增长,所以未来经济发展可能不再以碳增长或者化学能源消费增长为基础,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这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让1.5摄氏度以内的升温目标得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我们都是决策者,需要每一个人去关注,去参与。其实,WWF每两年出《地球生命力报告》,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大大低于欧美中东等国家(全球水平是需要1.6个地球来支撑,中国大概需要1.2个),但是已经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2.2倍,这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需要“你我他”一起寻找一个在中国的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来降低我们的生态足迹,延缓地球透支的趋势。

  搜狐教育智见:除了标志性建筑熄灯之外,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还有什么亮点?

  李琳:从发起之初,我们就希望将“地球一小时”打造成一个公共的开放平台,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所以在中国除了北京和深圳两个主场由WWF主导之外,其它地区的活动都是自愿发起的。

  北京的活动会在中央电视塔下举行,以中央电视塔的“熄灯”为标志。深圳的活动是一个黑暗中的音乐会,在深圳大学举行。但是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企业和个人都会发起这样的活动,我们愿意让“地球一小时”变成一个公共参与的环境保护的节日,让大家在这个节日中去反思可以为环境保护做点什么,也庆祝地球至少一小时的休养生息。也希望“地球一小时”能够超越一小时,我们称为“60+”。

  搜狐教育智见:201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会有哪些重点的项目?为什么会选择将这些项目作为工作重点?

  李琳: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很多NGO组织钻研某一领域不同的是,我们希望为环境问题寻找一种系统解决方案,就像传统的中医,要是治标不治本的话,可能问题会得到一时的缓解,但很难最后根除。我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生存状况。

  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湖海等水生态系统,包括森林。

  食物,如何在获取食物的同时,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能源,这个是我们面临最大的威胁之一。

  在中国,我们就希望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例如要守住生态红线,要降低生态足迹,要绿色发展,为全球实现生态文明做出贡献,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2017年的工作重点。

  智见介绍:我们深度分析对比适用于7-16岁孩子的素质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特色,帮助他们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软实力,也让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程时不迷茫。全球最优秀课程介绍、业界最权威专家解读,尽在【搜狐教育-智见】!

  微信号:eduinsight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