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寒假拿到“敬业福”的学霸,你都认识吗

  转眼间,已经开学三个多星期了,那个胡吃海塞葛优躺的寒假仿佛已经离我们相当遥远了。然而,就是在我们熬过艰难的考试周在寒假尽情撒欢、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过大年的时候,有那么一些人,一些大家眼中的学霸,选择留在同济,做实验,写论文,度过了一个充实而别有意义的寒假,也是在那个寒假,同济留下了他们挥洒青春与热血的身影。

  

  汽车学院 沈沛鸿&严森炜

  

  沈沛鸿

  

  汽车学院研究生沈沛鸿同学寒假期间在SCI期刊“Energy”上成功发表论文,“在投稿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审稿专家对研究方法理论创新性的质疑,所以在寒假深入钻研优化算法,并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论和具体到基于能量经济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驾驶需求优化的应用上做了一定的创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首先,作为工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要善于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挖掘学术创新的点子,其次还要运用学术理论方法找到解决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方法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做到严谨务实地对待学术论文的创作。”

  

  

  严森炜

  

  严森炜同学是汽车学院本科大五的学生,因为对于无人车感兴趣,在课余和寒假参与到无人车项目中。

  寒假期间严森炜和学长学姐一起参与了泊车调试。具体的测试任务有基于环视和超声波融合的库位检测、自动泊车路径的规划与再规划、航位推算的效果等等。在调车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和电信学院同学和上汽技术部门一起讨论研究,很多问题顺利得到解决,泊车效果大为改进。正好他开学后,严森炜同学表示会更加努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争取进一步地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毕业设计的题目是自主泊车决策与规划系统研究,这为他下个学期毕业设计的开展作了铺垫,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无人车项目组成员(左一为严森炜

  

  生命学院 蔡盈盈、赖炜明&王晨飞

  生命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生命学院的研究生们大多数在寒假期间都选择留校或者晚走早来,特别是学生党员,今年寒假留校的学生2012级直博生蔡盈盈、赖炜明,克服家庭和个人困难,和课题组导师一起奋战在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家,艰辛的努力终获硕果,今年2月20日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CMI)杂志在线发表论文。

  

  蔡盈盈

  

  “我们寒假不是没有回家,只是比大部分人晚回家,过完年早到校而已。放假期间,实验楼人去楼空,想着大家已经回家和家人团聚,心中不免会有些失落和焦虑。而之所以在假期继续科研,一方面我们的研究是针对自身免疫疾病,研究成果已尽到了最后阶段,几近发表,越早发表就意味着越早被运用于疾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中去。虽然我们的研究成果距离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们认为探索未知、揭示真理、为人类造福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另一方面,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是党员,同时我还担任过支部书记,正逢“两学一做”的宣传教育,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奉献有作为,拿出精神抖擞的干劲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党员的榜样作用。”

  在寒假科研的过程中,她坚定了在科研的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谢那段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日子。她表示“科研应该是将兴趣和工作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斗志、实践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祝她可以在科研的路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做成更多成果。

  

  

  赖炜明

  

  “我们在项目的最后阶段,主要问题是语言问题,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导致我们所写的文章不够流畅,用词不够得当。最后我们只能够通过不断阅读类似的文章,找出类似的表达方法,并不断推敲并模仿,才在最后写出了较为满意的文章。”

  “在发表文章中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个是完善了相关的逻辑能力,对于以后的实验设计和文章书写有指导作用;还有就是又一次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总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所以我们都需要朋友,团结协作方能使工作变得简单高效。”

  “假期实验在我们生命科学领域算是比较常见的,因为有的时候实验不等人,到了相应的时间就得开始工作,所以也不算太委屈吧,不过还是需要过父母这一关的啦,虽然父母很理解我,支持我,但是寒假不能回家陪他们还是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

  

  王晨飞

  

  王晨飞,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博士期间赴哈佛大学及Dana-Farber研究机构访学一年,发表8篇SCI文章,2016年以共同一作身份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

  “寒假期间我手中的课题已经处在论文撰写的阶段了。我需要一边补充分析,绘制结果图表;一边整合逻辑,撰写正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需要在一个月内基本完成,因此每天压力都比较大。 解决这些问题我主要做到了两点。第一点是克服懒惰,坚持每天工作八到十个小时,保证能把计划中的撰写任务完成;第二点就是多与导师以及师兄师姐讨论,每个星期做完一部分之后,请导师和师兄师姐们指出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从而将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理通。”

  “对我来说在发表论文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使自己得到了成长。这个成长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连续发表的几篇论文前后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小的知识体系,即填补了前人的空缺,也使自己对于这个研究领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第二个方面,每发表一篇论文都觉得有新的提升,每篇研究都能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能,是我在发表论文中的最大收获。”

  “寒假不回家,主要还是要克服心里对父母和家乡的思念,毕竟在外艰辛求学一年也不能回家探望父母,尤其是在春节团圆的时候,在南方冬夜里总是对温暖的家乡充满思念,而正是因为想到自己舍弃了回家陪父母的光阴留校奋斗,才越发不敢懈怠,并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成材,不辜负父母的厚望,为祖国的基础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我想,寒假留校,全身心投入学业的他们,算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吧。一点一滴,聚沙成塔,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做出了表率,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国的科研事业、中国梦的实现持续发光发热。在那个灯光映照着他们孤独奋斗身影的冬夜,有同济,为他们鼓掌;而现在,请接收我们虽迟到但饱含真挚的掌声与喝彩。同济人,一路同行,你们不曾孤独。

  

  

  

  

  

  

  

  

  

  图文 | 薄扶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