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二战考研妹子超国家线10多分,结果被调剂

  不管是打雷下雨下雹子还是刀子。都要早起前行去学习,你的伙伴会贪睡不去,但不可以是你。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你的人生无路可走!

——考霸教育命题研究办公室杨老师赠言

  2013年9月,在我还来不及好好感受我的大学生活的时候,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大学的生活已经过了一半,大三即将面临的着考研和工作的人生抉择,但是我好像并没有完全准备好。

  大三下学期接近尾声的时候,看到好多同学都已经开始考研的复习了,我心中不免开始慌张,因为自己并没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2014年7月份,即大三暑假,我毅然决然的选择暑假留校,跟我的室友们一起正式开始我们的考研路。

  一、开启考研的新征程

  青岛的八月份是最热的时候,宿舍和学校教室并没有乘凉的设备,这成了考研路上第一个关卡。学校统一化管理,晚上十点半就会断电,有时半夜会热醒,久久不能入睡。曾经一度我想过回家复习,或者过完暑假再回校复习,但是想到很多留校同学都在坚持,想到自己并不能保证在家学习的效率,我就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九月中旬考研考试大纲公布,随后各学校公布考试科目。月底,我选择报考的学校南京大学,更改了考试大纲,数学从自主命题改成全国统考数学二。

  这成了我考研的第二个关卡,此时按照进度,数学第二遍的复习已经进行中了。数学科目的改动,让我不得不调整计划,停止高等数学的第二遍复习,开始线性代数的第一遍复习。看着自己制定的schedule,活脱脱一个现实版while循环体,条件为考研没有结束,执行早晨英语,上午数学,下午英语,晚上专业课和政治的循环语句,不满足条件时,循环结束。

  但是在每天的循环语句中,要用毅力起床,要不断接受英语的碾压,数学的瓶颈,专业课知识的匮乏以及政治知识的零碎。抱着考研虐我千百遍,我待考验如初恋的心态,与我的“战友”们,且行且坚持。

  考研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随着考研日子的逼近,晚上回寝室的时间越来越晚了,仿佛每多一分钟的复习,都会增加一份考研的自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寝室每天晚上熄灯后的卧谈会的主题从“娱乐圈的那些人和事”、“朋友圈的那些事”变成了“复习心得交流会”、“考研题目预测交流会”。

  二、那一段难忘的回忆——考研初试失败了~

  12月末,终于,终于,我们即将提交这半年的劳动成果。我记得从自习室搬东西走的时候,我的“战友们”脸上的微笑,那是一种丰收前的喜悦,也是对“并肩作战”的研友们的真切祝福。那是我觉得我过得最快的两天。是的,考研结束了……

  还没有到农历中国年,考研初试成绩就出来了。总分356,但是,英语成绩44,按照往年英语单科划线50的标准,我失败了。可是我仍然抱着或许可能单科英语较低的一丝丝希望,等待着学校分数线。最终也没有等到奇迹的发生。

  三、我做了个重大决定,再考一次。

  考研以失败告终,我并没有安心选择去工作,而是在大家都在忙着毕业的时候,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再考一次。

  面对考研的失败,心有不甘,所以跟我的大学的两个室友,一起再努力半年。毕业后我们搬到在学术交流中心租的房子里,开始了再一次的征程。再一次复习的时候,没有了第一次复习的慌张和盲目,而是多了几分从容和信心。经历了第一次考试的历练,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更加成熟。整个暑假是在学校栀子花的香味中度过的……在本该离开的校园中,没有了熟悉的同学,只是熟悉的风景,虽然校园依旧热闹,反而平添了几分寂寞。

  考试很快结束了,第二次的考试,我们几个都感觉数学好难,心中不免有些担心。春节过后,2月中旬成绩出来了,总分345分,单科全部过线。

  四、坎坷的复试调剂之路,幸运终于降临在我身边

  三月中旬,我收到南京大学地海院招生办复试电话和邮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3月15日,我踏上了去往南京的火车,感觉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3月18日,上午笔试和上机考试,在上机考试中,一个30分的编程题目,我怎么也调试不出来……时间过得特别快,考试很快结束。那一刻,结局似乎已经注定。3月19日,复试名单公布,我的心情也随之到了低谷,就好像是触手可及的东西突然间就消失的无影踪。

  在我即将要放弃的时候,我接到老师电话,她告诉我有个老师看到我的资料,想让我去复试。晚上,我接到中科院资环学院老师电话,让我准备一下3月28日来北京复试……

  五、考研寄语

  这就是我的考研曲折路,在这个过程中,有心酸,有退却的念头,但我还是跌跌撞撞走到了终点。通过考研,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有个并肩前行的伙伴和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成了你前进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自己,好在机会到来时,能够牢牢把握。好有很多人问过我,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的回答是不后悔。如果重来,我还是会做一样的决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