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中国教育装备市场分析报告(节选一)

  教育装备是实施和保障教育活动的所需的教具、学具、文具、器材、设施、仪器、软件、用品等的统称。教育装备是学校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已成为衡量学校现代化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的教育装备已经是一个"大装备"的概念,概括的讲教育装备是对教学资源配置的行为及过程,是学习环境中以"物"的形态体现的知识载体,是对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合,对学习者的有效支撑贯穿其使用的始终。

  1

  中国教育装备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教育装备行业与宏观经济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为其教育投资直接与GDP挂钩。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同比增长6.9%,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9221.5亿元,比2014年增长10.6%。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喊了将近20年的目标终于在2012年实现,到2012年实际比重为4.1%;这一投入在2014年达到26420.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1%;2015年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3%,比上年增加了0.16个百分点,为2012年实现4%目标以来连续第四年超过4%。

  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不管是学校数量、教师人数都有了一个很大比例的提高。整个教育信息化产业的规模保持每年平均15%左右的增长率,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11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学前教育入园机会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投入中的公用经费,包括了公务费(如办公费、邮电费、印刷、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

  生均公用经费:指学校一年的公用经费/学生数。根据教育装备的定义与分类,从中可以看出,公用经费中包含了教育装备费用(不含校服等费用)、教师培训等。有关资料统计,一般教师培训费(含交通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约占公用经费的5%,则教育装备费用可占到公用经费的95%左右。

  2015年,我国教育装备行业总投资达到1739.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大型企业投资总额达到248.7亿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8.2%;中型企业投资总额达到636.5亿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6.1%;小型企业投资总额达到853.9亿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4.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1728.91万人,按照每30人拥有一间教室估算,教学装备需求量约为724.3万套。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倚重于各式各样的教育装备来完成教育,所以,教育装备的重要性日趋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加大。需求拉动教育装备的发展,科技推动着教育装备的进步和不断更新。2015年,我国教育装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6255.5亿元,同比增长6.4%。

  

  2

  教育装备产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财资金政持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再加上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颁布,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装备行业需求,加快教育装备信息化进程,促进行业未来发展。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规划》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一是延续巩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成果。二是深化落实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效能。

  “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将从以下方面技术和管理中发力。第一、无线覆盖——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第二、云计算大数据——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第三、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第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第五、“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第六、STEAM教育——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第七、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全国教育基础数据互通共享;第八、精准扶贫——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是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将高中阶段教育从“基本普及”提升为“普及”,大幅提高从中等职业教育到普通高中渐进式免除学杂费的进程。

  三是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回应群众期盼,重点抓均衡、抓普惠、抓资助,努力让所有学子都能有平等受教育机会。

  四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继续重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制。

  五是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为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打下良好基础。

  六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努力开辟调动多方资源发展教育的新局面。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必须始终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改革和法治战略举措,规划建议指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包括教育发展和服务供给在内,都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来加快解决,2020年前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群众满意度的增加,都离不开规划建议多次强调的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和相关制度机制的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充分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超前部署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技术从来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教育装备正支撑教育发生变革。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加快形成新的教育发展驱动力,推动教育基础变革和创新。

  技术融合引领教育教学变革,《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坚定了教育装备的工作信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微课程、MOOC、开源硬件、学习分析技术等新型资源和工具,简化教学管理渠道,转变授课形式,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实验过程的记录和指导,丰富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文章出自:慧辰资讯,更多精彩内容尽情期待)

  

  点击“ 阅读原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