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申论计划#第1天:四川申论考试特点

  1.申论是什么?

  “申论”一词,出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的出现与发展是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紧密联系。在党的十三大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随后在199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党政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机关工作人员逐渐步入公开化、科学化、规范化,也使得这种考试录用机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80年代末《行政能力倾向实验》科目的引入,随后又加入面试的考查,都让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科学化、正规化注入活力。从2000年国考中增加了申论,使得公务员考试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步入新的时代。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申论考试经历了由易到难的过渡,一路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申论的产生汲取了古代“策论”考试的优点。策论是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考试形式。旨在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但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应试者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应试者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适应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从国外选拨公务人员的成功例子看,申论是学习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先进经验。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然而这一切的都源自于其构架良好而又合理的文官制度。英国的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考试的内容上重点从文化知识转向素质和能力,更加注重应试者的综合水平和发展潜能,更加注重对应试者岗位能力匹配的能力考查。除了英国,法国国家机关在选拨高层次官员时,也采取了类似的考查方式。先进国家取得的经验都对申论的设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具体而言,申论是在理解、分析、概括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特定问题或者特定现象,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提出观点并合理阐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语言流畅的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2.申论考什么?

  《申论》科目的考试在命题、选材、材料布局、作答结构、阅卷要求等上始终坚守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就是材料围绕某个主题,一般由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分别为问题的表现、影响(意义或危害)、原因、对策四个要素。简言之,就是“一个主题,四个基本要素。”

  主题,特指国家或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一种现象事实,具有客观性与现实性。主题关乎文章的写作方向,关乎对文章的宏观把控和理解,因此,把握住文章的主题意义重大。近四年四川申论主题考察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四川上半年的公考都是联考,即十几个省市统一命题制题,俗称“小国考”;四川下半年大部分时间自己出题,俗称“川考”。两套班子出题,命题人的关注点和命题方式方法都不一样,决定了联考的复习与川考的复习的两不同。其一是难度不同。联考教之川考,难度要大,联考的难度跟国考地市级的难度相当。其二是联考的材料来源更广泛,主题更宏观。众所周知,四川省的申论考试紧跟时代步伐,紧随中央的调子,喜欢弘扬主旋律,突出正能量,无论是叶校长,还是郭明义,亦或是去年的抗震救灾,都没有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心主题。

  (一)通过考试大纲获悉申论考查能力

  《申论》科目的考试是一种能力的考核,是虚拟一名公务员的身份和角色,在实际行政机关单位所具备的一种执政能力和素养,具体表现为申论大纲规定的五项能力。四川省考申论考试参照国考申论大纲。

  通过对上述大纲的浏览,我们可以发现,国考将申论要求区分出了省级以上和市(地)以下,但是在实际考试中,试卷往往不能严格区分出不同能力的考查,因此,为全面提高自己的申论作答能力,考生应全面掌握申论科目所测查的五项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强调其中的提出对策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论证能力)。

  这五项能力在四川申论的考试中都有体现。第一,阅读理解能力是做好申论、考取高分的基本能力。它要求对全部的资料内容有着全面把握对材料中的观点要准确提炼、对给定资料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并揭示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是全部申论考试最为侧重的能力考察,它贯穿于申论作答的全过程,也是最难的。它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多角度”思考资料内容,说明分析的理由也必须来源于材料,即是对相关资料的提炼加工才能得出的,也可以根据我国社会的基本常识来作答。第三,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规范如何提对策的。提对策即做事,是公务员工作的核心。对策的来源借助于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这说明基层工作经历的重要性,要对日常生活有着细致的观察;在对给定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要界定问题即准确反映出材料的问题信息,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即对策。第四,文字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公文写作与大作文写作的考查中,思想观点的表达需要多种方式,如通过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说明”的方式如,2013年国考副省级的第四题“介绍鹤溪缸窑,以其促进恢复与发展”;“陈述”的方式,2013年国考副省级的第三题“讲解妈祖文化的讲解稿”,要叙述性地为游客讲解出妈祖文化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历史人文价值;另外,说明、陈述、议论更是着重体现在大作文之中,毕竟,大作文的文体只有一种,那就是议论文:在文章中,需要对专门术语进行说明,对事故、案例、观点需要进行陈述、说明,对论点需要论证、评析等等。第五,贯彻执行能力中规定的“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可以理解为“公文的目的”即是公文写作的核心主题;“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相关给定资料所表述的主题信息;“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即是说,合理安排答题内容,实现公文目的。

  (二)通过职位要求洞悉考试内容

  下面我们以2014年下半年四川省招考公务员的职位表中挑选几个例子来看申论的考查内容:

  四川省地矿局职位要求:“熟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应变处置能力。”

  “具有两年以上财会工作经历;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

  “具有两年以上财务专业主管工作经历;具有审计管理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调研和分析能力,起草和审核重要文稿能力。”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规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信访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从以上所列举的职位要求来看,熟悉党的基本理论,起草、审核、修改法规,调查研究,收集信息,独立研究和较强的文字能力等,均是对考生的普遍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总目的自然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具体落实到对人的素质的审评,则是检测考生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能力;检测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检测其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3.四川申论考试的特点

  (一)形式灵活

  申论考试的试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注意事项、给定材料、作答要求。申论考试的灵活性,首先在于题型的灵活,为了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的大纲中所涵盖的能力要求,申论题型不仅有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大作文,近年来对应用文的写作考查也很普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其次是主题的灵活性。申论考试关注的主题不仅有考生习以为常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还有对社会正能量、典型人物、社会精神等话题的涉及,例如四川省2007年招警考查的“人民好警察汤敏”、2010考查的“郭明义”、2012年考查的“叶校长”、2007年河北考查的“志愿者精神”等等。这些正面主题的融入,让申论主题的考查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也利于打破备考的固有思维,突出考生对公务员工作的理解——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更要树立社会典型,做好舆论引领。

  (二)背景面广

  申论的材料的字数经历由少到多的过程,但是关注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方方面面。其实质就是为了选拔出合格的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理解、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申论考试的内容广泛还起着引导广大考生不能只读圣贤书,必须心观天下事。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往往只关注与专业课的成绩,这样做往往会形成脱离社会、脱离政治的“书呆子”,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时代年轻人,就必须心胸开阔,关注当下我国的社会实际,养成从大局出发,从现实出发,站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当然,申论的考查也为充分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经验的差异、专业差异等等,体现公平、公正和以人为本,给定材料的内容通常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和非专业性,都是大家熟悉的、社会关注的、媒体评论的生活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申论的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至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成为背景材料。

  (三)针对性强

  申论测试是对公务员日常工作的模拟,其目的是不仅仅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检测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思维逻辑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这些要求在最近几年的申论考试中很强烈的表现出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公文写作题型考查成为重点的时候,考生往往都有一个模拟的身份,作答必须考虑模拟身份下表达的合理性、对策的针对性、分析的客观性,如若考生不考虑这些因素,往往会陷入自我,得分不高。

  (四)限定性强

  大纲上虽然明确表明申论是主观性试题,但在实际的做题中,申论的试题要求有着诸多的条件限制:一方面申论的作答必须基于给定资料的范围,不可天马行空,脱离材料;另一方面,具体的题干会有具体的答题要求。这些具体的要求表现在概括题中,有时候是概括问题,有时候是概括意义、影响、原因,有时候是概括主要内容,有时候是概括主要问题。表现在大作文中,有时候是根据给定资料,有时候是根据社会生活实际。还有就是对字数的限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限定的条件是考生作答必须考虑的因素,也从侧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政治性强

  公务员队伍的选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申论的考试必然要把此原则贯穿其中,即考查考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要求。这些政治性要求在给定材料时有体现,比如材料中经常出现的领导人的讲话、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内容。对此,考生必须引起重视,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关心政治、学习政治的习惯,简单的讲,就是多看书看报、浏览党政机关的权威网站、关注时评观点,另外,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相关原理加深理解,这些积累不仅让考生能对申论给定内容有正确的判断,同时对于丰富和深化文章写作,提升思想深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