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验二小华应龙:我为什么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差错作为“荣耀”

  从1993年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海舍村小学做教师时申报研究《让学生从差错中学习》开始,华应龙研究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差错已经有24 年了。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受这句话的鼓舞,华应龙开始专心做一个善于化错的数学老师,化学生的错,化自己的错,没想到却从中走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化错教育。

  2017年3月20日-22日,由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讨会在江苏海安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逾1200名数学教师参加了活动,共同研讨华应龙的化错教育思想。

  本次活动以“化错教育”团队研讨课展示为主,为与会老师呈现了12堂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彩课例,此外,还有专家沙龙、微报告、专家评课、现场讨论等环节。

  化错教育思想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化错”的思想和理念?“化错”能让教师们在数学教育及数学课堂中有哪些作为?两天的研讨会让大家心里的疑团渐渐打开。

  

学生在课堂上的差错往往是关于知识的自主、大胆的建构和创造

什么是“化错教育”呢?

首先来解释一下“化”。 “化”字的甲骨文是两个人背靠背站立,一个人正立,一个人倒立。可见“化”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就是“变化”。因此,华应龙提出的“化错”就是“颠倒”差错帮助学生走向正确。

对于“差错”,我们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差错就是不正确。如果仅仅这样看待差错,那是不可能化错的。华应龙认为差错是“就差一点错了”。学生的差错往往都是如此。这一说法暗含的就是差错中有很多正确、积极的地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创造、迁移。“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说成功是失败生出来的,我们让差错往前再多走一步就会走向正确。

那什么是化错教育?华应龙说, “化错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的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化错教育不是刻意安排,而是自然生成;不是纠错中之“错”,而是发现错中之“对”;不给学生带来消极感受,而使其获得思考之乐;不仅关注认知的发展,而且促进求真人格的形成。

因此,别的老师课堂上唯恐避之不及的教学“事故”成为他教学中的资源和财富,并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别的学生在上课时不敢开口,生怕说错话被同学嘲笑,他在课堂上却让学生感谢这些敢于出错的同学,正是这些差错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

  

华应龙执教《找次品》

  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高度评价华应龙“求化”的教学思想,“他把人文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自己领悟了的东西,‘化’到他的学科教学当中,使他的数学教学呈现一种人文的关怀。”

  “堵错教学”以差错为问题,“化错教学”以差错为“荣耀

  化错包括“容—融—荣”等三个阶段,具体地说,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也是化错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个阶段,错是错,要温暖地“容”。

  一错当头,能否容纳,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和胸怀!

  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不是要纵容学生不负责任,“草率行事”,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苛求正确与准确,过分讲究“严谨性”,无异于给学生戴上“紧箍咒”,在无形中形成对创新的压力。

  其次,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错误的,教师普遍对错误的简单化处理更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识。组织学生利用“课前精彩两分钟”轮流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创造的开始”。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们明白: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中正确之处的明亮眼睛。

  再次,顺其自然,暴露差错。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在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析、判断、推理的机会。这是我们过去因为追求“效率”而被压制的空间,也折射出了“堵错教学”的致命缺陷。

  第二个阶段,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

  把错误化为一种资源,从外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首先,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明白人明白的数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所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要准确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得倾听学生,望闻问切。

  其次,让正确在差错中生长。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当阳光亲吻乌云,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体悟到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堵错教学”种下的是“成功是失败之母”。

  再次,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华罗庚语)当自身出现失误时,教师要冷静,及时做出分析、判断,调整活动方案,采取补救措施,让失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契机,让教师处理失误的言行成为学生对待差错的榜样。

  

会议现场

第三个阶段,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

这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不是以出错为荣,而是以能包容差错、融化差错为荣。

首先是拾错。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一名学生出错,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我曾经这样错过”。可以倡导学生写《拾错集》,将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差错记下来,“留得残荷听雨声”,就像是在沙滩边捡起美丽的贝壳,便于自己再听“大海的声音”。

其次是分享。在我们的课堂里,您会听到学生踊跃地介绍与众不同的想法,您也会听到有学生大气地站起来说:“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学生直面差错,甘愿分享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妙。他们不怕失败,敢于创新,因此我们能够“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教学效果令人欣慰,学生喜欢学,不愿意下课,会学,学得棒。

再次是感谢。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成功是长叶的时候,而失败却是长根的时候。这样“化错”教学生学,帮助学生生长的是学习之根,将来的工作之根,恒久的人生之根。

文章转自:人民教育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