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是该和孩子谈“钱”的时候了

  近几月来,上海13岁女孩小苏(化名)用妈妈手机偷偷给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打赏,两个月就花了25万元;

  山东临沂4岁男孩离家找姥姥,只因压岁钱被母亲“没收”;

  上海一位78岁的奶奶取光11岁孙子4.5万元压岁钱被告上法庭……

  消息背后,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财商教育。

  财商教育引导和教授孩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财富,培养他们认知、管理、创造和享用财富的能力。

  山东烟台潇翔小学校长曹瑞敏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少年“财务问题”也越发严峻,肆意挥霍、毫无节制的情况屡见报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确实势在必行,财商教育迫在眉睫。

  财商教育,从娃娃抓起

  财商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界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出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处理财富的能力,它与智商、情商一起被认为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质。

  相比智商和情商,财商更依赖于后天养成。而财商教育,也是一件该“从娃娃抓起”的事儿。汤小明,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财商教育的实验与探索”总课题组顾问,曾成功策划出品了《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小狗钱钱》等畅销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个人每天都在和金钱打交道,金钱生活无处不在,从日常的购物、吃饭、穿衣等消费,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直接或间接地都跟金钱有关系。对于金钱,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君子关系’——既不能崇拜它,也不能藐视它。加强财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长、老师要善于启发孩子的财商,引导孩子对零花钱、压岁钱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月开学季,山东烟台潇翔小学四年级(4)班的同学上了别样的“开学第一课”,银行专业人员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财商及人民币相关知识。

  兰州市第十中学的教师马得清,长期以来对财商教育密切关注,多次发表相关评论,对财商教育有洞见和较深的思考。在马得清看来,由于现实生活中缺乏财商教育,一些孩子不懂得劳动与财富的关系,没有养成尊重劳动和珍惜财富的习惯,更没养成理财的素养。比如,不少孩子拿到压岁钱后,不知道怎么有计划地去花,不懂把钱花在正当需求上,常常是互相攀比,挥霍浪费。更有甚者,不懂父母挣钱的不易,从小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另外,微信抢红包,本来是娱乐行为,一些孩子却用它来“抢钱”或者“耍阔”,一天到晚手机不离身,随时准备抢红包;盲目大量下载抢红包“神器”,却不知这为手机账号带来了安全隐患;将其当成一种赚钱途径,支付自己在其他娱乐活动中的开销;发红包出手阔绰,动辄豪发数百元。这些现象不仅让家长担忧,也让教师担忧。

  

  财商教育,绝不仅是“钱”的事儿

  很多人觉得财商教育就是教小孩认识钱,或者进一步来说,教他们怎么用好钱。其实,这只是财商教育的一部分。

  汤小明强调,“财商教育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家成为钱奴,而是成为金钱的主人,更加理性、高效地参与经济生活,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多年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马得清老师给记者讲了自己一位学生的故事。

  “当班主任时,我发现总有一些贫困生盲目羡慕来自富裕家庭的某些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的行为。有个孩子家庭并不富裕,看到有同学脚穿耐克鞋,就嚷着让他妈妈买,他妈妈不答应,他就用‘不上学’威胁,坐在地下蹬腿撒泼。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后,我让家长把电话给她的孩子。我在电话里说,韩瑞家里很有钱,可他为啥从不穿名牌?这个学生不说话了,后来乖乖地来上学。韩瑞的父亲从收废品开始积累资金,后来开了两家日用品公司,但他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韩瑞上初一时,主动要求自己当生活委员。他收集同学们扔掉的塑料瓶,每次卖掉后都记录具体日期和收入,一学期下来,积累了200多元钱,他称之为‘总收入’。经班委会讨论决定,用这些钱为班上购买了《汉语词典》《红楼梦》等十几本书。他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欣慰,并说,让孩子从小知道积累财富不易的道理,对他的成长太重要了。”

  马得清认为,财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财富观与生活观的教育,而理财技术的教育次之。一是要明确理财教育的目的。理财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如何成长为富翁,也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拿金钱标准衡量人生价值的财迷,而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通过适当的理财知识的学习和理财实践活动,了解劳动和财富的关系,了解一些经济运行知识,学会尊重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引导孩子理解创造财富和量入为出的重要性,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为未来财商的进一步发展奠基。偏离了这一目的,理财教育将失去意义。

  二是不要把智商和情商教育同理财教育割裂开来对待。因为理财能力的培养与智商跟情商的教育并不矛盾,毕竟,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要发挥多种课程的综合作用。

  三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都必须明确认识到,理财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不可夸大理财教育的作用,而应该把理财教育融进现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

  马得清老师告诉记者: “当下,用发红包的方式奖励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家长们较为普遍的做法。”马得清认为,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要注意,无论是通过微信发红包还是直接给予现金奖励,都要考虑到物质奖励作用的有限性,数额要适当,否则有的孩子会单纯为了获得奖励而学习,这样会异化学习的目的。比如,有些家庭收入高的家长,动辄发给孩子数千元红包。这样的奖励很容易诱导孩子形成单纯追求奖励数额的心理,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向同学炫耀、比阔的结果。如果这样的现象多了,就有可能影响班风。因此,奖励孩子的学习成绩,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适当的红包奖励,也不要忘了口头鼓励和表扬。

  “孩子取得好的成绩需要及时奖励,但更重要的是,要想促进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需要做好非奖励的日常教育工作。比如,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指导孩子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帮助孩子分析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这样的精神陪伴具有长远的教育价值。”

  在一个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社会,我们既要对孩子进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教育,避免孩子陷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认识误区,也要让孩子知道,金钱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不能偏废。

  

  家庭教育,打开财商教育之门

  2016年年底,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广州市中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零花钱(包括父母给的)平均为365元;近四成中学生表示会制定消费计划,四成表示“一边花一边作打算”,还有近两成的学生表示“从不计划,想花就花”。

  问卷调查显示,68.2%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的高档物品是父母家人主动买的,可见中学生消费行为受父母消费观念的影响很大。从访谈中也可以看到,注重培养消费观念的家庭,其中学生子女的消费行为较为理性、务实,经济较为独立;对中学生子女陪伴较少、忽视消费观念的家庭,其子女容易出现盲目攀比消费等问题。

  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理事王胜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财商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财商教育的一大现状是“都知道很重要,但都不知道怎么教”。那么,对于对钱还没啥概念的小孩来说,财商教育到底要教什么?王胜建议,“第一,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家庭经济生活中。如,每周购买的家庭生活必需品,饭菜支出、水电费支出、生活用品预算等具体的家庭经济生活,让孩子意识到钱与她们的生活有切身的关联,否则钱对孩子就是一个货币符号,很难体会到钱对生活的影响。第二,适度地用物质手段进行激励。如做家务事可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但这只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并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付出与报酬的关联,知晓其中的因果关系”。

  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学习或其他劳动成果可行吗?北京密云区巨各庄小学的许艳老师对此深表赞同。“我很赞成阶段性地用物质奖励孩子、鼓励孩子的做法,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得到了一段时间内很心爱的东西,是因为自己努力付出得到了肯定,但要恰当引导,不能让她有好好努力就是为了得到奖励的想法。”

  王胜强调,用物质手段奖励孩子,给钱与否和给多少钱,应该与孩子事先沟通,共同商量,增加孩子的认可度。父母的言传身教会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财商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

  湖北武汉的刘女士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上初一,讲起女儿的“理财经”,真是“有一套”。孩子小的时候,压岁钱由刘女士代管,大女儿上五年级时主动提出要自己管理,刘女士当即答应。“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今年过年,老二收到压岁钱,将大部分钱交给了我,小部分自留买些文具、小礼品;有一天老大生病,体会到妈妈的不易,主动把压岁钱拿给我,说‘妈妈真辛苦,这是孝敬妈妈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每逢母亲节、妇女节,女儿还会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给她买丝巾等小礼物。“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金库,我观察发现她们有记账的习惯,会归纳哪方面的支出稍多,然后自己控制。两个人之间有时还伴有‘金钱交易’:比如,老大用自己的钱买了几十块钱一套的书,会借给老二看,租金5毛或1块。幼儿园时期还小,我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家务竞争奖励:画‘正’字计分数,月底算账。如,每叠一床被子2块钱,我们家4床被子,俩人那是抢着叠;毎洗一次碗4块,扫地、抹桌相应。”

  

  谈起财商教育,刘女士说,“我对孩子们更多的是‘遥控器’式的管理,更多的是朋友式的商量,包括孩子现在每天穿什么衣服都是自愿选择,给他们提供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充分信任孩子,当孩子需要帮助时,适时地给予帮助”。

  汤小明表示,家庭教育是通过生活化教育培养孩子财商的一种重要载体,同时也可以借助游戏有针对性地培养,还可以将财商课堂搬到郊外,让孩子在购物、旅行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财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财富和生活的关系。在学校教育层面,汤小明认为可以将财商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与数学、道德、自然等学科有机地进行融合性学习。

  责任编辑 | 范姜颐

  文章来源 | 光明社教育家

  图片来源 | 网络

  (欢迎关注中国教师公众号 ID zgjszz)

  《中国教师》杂志社官方网站:www.zgjszz.cn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