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考 | 学考选考加油!物理、历史、技术科目特级教师带你复习冲刺

马上就要迎来新高考第四次学考选考了,这也是许多2017年高考生们最后一次提高选考分数的机会。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看看这份冲刺宝典吧。

  

  

  物 理

  

  4月,很多高三同学将迎来他们物理学科的第二次选考。要想在一次选考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升,就必须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和有重点地做好二次选考复习。

  在原来的高考模式下,基础的复习一般可以分两轮:一轮复习重基础梳理,二轮复习重知识统合与运用。两轮复习有传承和递进的关系,但各有侧重。而现在的二次复习虽然和一次复习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更是一种并列关系。也就是说一次复习和二次复习都是完整的复习,但二次复习应在一次复习的基础上找到必须完善的点和可能完善的点,在这些点上着力,才能目标明确地有效复习,特别是当时间进入临考阶段时尤其如此。

  从策略层面看,一次选考获得91分的和获得82分的同学二次复习的要求和目标点显然不同,但是目前的复习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这些多样化的要求,即使是采取分层走班也是粗线条的。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中更好地分层分类指导,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和训练资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知己知彼,明确复习的目标,自主安排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状况和缺陷所在

  所谓知己,指的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自己的缺陷所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省考试院会向每个考生提供一份成绩报告单,从试题得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考试目标四个维度给出等级评价,很有借鉴价值。如果同学们针对考试标准建立一套自己的测试维度,如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物理方法、物理模型等,及时记录自己的失分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大数据,对于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意义非常重大。这也要求我们对每一道习题的错误,都要认真分析,挖掘错题的根源,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1(2016年10月卷17题(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或不必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长木板的一端必须垫高,使小车在不挂钩码时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B.连接钩码和小车的细线应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C.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选择计数点时,必须从纸带上第一个点开始

  答案为AD。如果有同学漏选A或者D,在分析错因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我把不同的实验搞混了”,而是要问自己:都是长木板和小车,为什么不同的实验有的需要这个步骤,有的不需要?同样是纸带,为什么选择计数点有的需要从第一点开始,有的不需要?这样就会发现自己可能对实验的理解没有回到实验目的的原点,而是停留在简单记忆的层面,继而安排自己对所有的实验原理再认真梳理一遍,或者对器材类似的实验做一个比较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与稳固。

  把握知识点分布和试卷特点

  二次复习还要从整体上把握选考试卷,做到知彼。2015年10月以来的三份选考试卷是我们把握复习目标的最重要的参考系。虽然由于每一次考试人群的不同,试题的难度和样式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

  选考试卷在命题方面大家已形成一些共识,比如整卷的难度,学考、选考部分的难度,题型的分布规律,核心知识的考核频度等等。又比如计算题的必修部分内容大多定位在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曲线运动的综合题,难度是学考部分的最高水平,也是整张试卷的中等水平。而且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属于单一物体简单运动的组合形式。

  对于30%的选考试题,由于容量的限制,也造就了这份试卷的特殊风格,即在有限的篇幅中实现较大的知识点覆盖率。特别是加试题中的三道不定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一道题考查一个学习模块,一个题干下4个选项分别涉及4个知识点。下表是2016年10月选考三道加试题的知识点覆盖情况,前两份试卷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知识点基本上属于考试说明中的c级要求,认知层级属于理解和运用,难度不大,但是要特别关注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由于新考改后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原因,很多同学对于这块知识学习上的夹生饭问题特别严重,需要在二次复习中加以强化,建构起清晰的核心主干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通过四个公式,把光学和近代物理学的知识结构统合起来),以便在考试时能精确地再现和熟练地运用。

  

  而计算题的选修部分内容则定位在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动量的综合运用问题,对考生的物理建模、物理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运用等要求较高。但是纵观三份真题,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风格走向,22题频繁出现简单模型组合的考查形式(如图2),但是多了一些寻找不同模型连接之间物理量函数关系的考查,在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要求上较之必修部分的计算题有所提高。

  

  23题的第一、二步仍然延续老高考的低起点的风格,中下水平考生亦可得分。而在全卷难度最大的点上,也仍然延续了老高考的一贯风格,如在火箭、粒子加速器、粒子探测等现代科技背景下进行物理建模,突出考查一些对考生思维逻辑性、缜密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如边界条件、最值问题等,解决这一类问题,特别需要考生有全局视角,通过画草图或流程图等方法对如粒子的运动路径、火箭发射装置的发射过程、粒子运动的边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梳理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着手解决细节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沉浸在细节中。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是选考的一个热点,由于学科指导意见和选考标准的诸多限制,选考不大可能出现当年那种基于相对运动、相对位移以及动量能量结合综合程度很高的难题,从三份试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感,那就是对动量定理的考查多于动量守恒定律,但是也不能排除本次选考命题者在这个考点上别出心裁。个人观点最后一题的难度可能会比10月选考略有提升。

  关注解题思维的逻辑和层次

  通过学习形成的物理学科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良好的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转化为高赋分。由于整张卷子有70%的学考水平试题,相对难度较低,如何确保这部分试题的得分率成为获得高赋分的必要条件。在考试中常常出现对自己的物理水准有高度自信的同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低级错误的情况。比如在计算小孩荡秋千在最低点对秋千板的压力之类简单问题时,漏算了小孩的重力。究其原因,一是在学习中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比较粗糙,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有所欠缺。这种欠缺一旦遇到比较陌生的情境就容易暴露。二是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性和层次性不够,对简单问题掉以轻心,没有从物理问题的原点出发,草率地使用一些二级结论。

  

  有的同学不求甚解地做了大量汽车快艇之类的功率问题,甚至还有复杂的等功率变加速启动,变功率匀加速启动等问题后,突然遇到这样一个情境略显不同的问题(而命题者总是在不懈地追求这样的新情境),很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找熟悉的二级结论而不得,于是在思维上钻进牛角尖。所以遇到新情境的问题,需要对物理过程有一个整体把握,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和物理规律。(如图3)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答题的规范,在计算题的规范表达中,一些关键思维节点的缺失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比如2016年10月选考中计算过山车对轨道的作用力,部分同学计算出轨道对过山车的作用力,却没有通过牛顿第三定律转换为过山车对轨道的作用力而造成失分。这在平时的考试中可能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是在整卷难度降低的背景下,阅卷时对答题的质量要求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需要引起考生的特别关注。

  总之,最后阶段的复习,无论是做习题还是考试,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找准目标有的放矢,追根溯源,强根固本,触类旁通,构建体系,精选习题,重质保量,相信在选考中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5年10月以来三次历史学考选考卷的命题,依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意。这就启示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将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历史学考选考,注重考查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如2015年10月卷第13题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新的开始”发生时间的考查;第22题通过示意图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空间概念的考查。2016年4月卷第1题通过示意图对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地理位置的考查;第12题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成就时序的考查。2016年10月卷第10题对中国最早出现“书信电报”通信方式时间的考查;第29题通过4幅示意图对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时空观念的考查等。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在历史学习中,要有时序思维和空间意识,将所认识的历史事物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在历史时空基础上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认识历史。如复习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可画一幅时间轴图(见下图),把十四年抗战的重大历史串联起来,构建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发展的清晰线索。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图》、《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和历史图册中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示意图》、《淞沪会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等地图掌握《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和范围。

  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任何历史的陈述、观点和结论都必须有可信的证据作为支撑。我们用得最多的证据是史料。史料需要考证,史实需要解释。而考证和解释就必须依据逻辑、凭借方法。树立“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的史料实证观念。

  例1 2015年10月卷加试题26:

  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答案:A。

  此外,材料问答题命题也蕴含着“史料实证”素养立意。因为史料实证是学习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对浙江省文综高考和选考已考的史料实证题目的训练,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孤证不立,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明确“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等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本观念。

  掌握学科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若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历史学考选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考察历史事物的能力。如:

  2016年10月卷3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麦考莱所认识的英国王权变化的原因。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光荣革命后造成英国“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法律保障及其主要内容,并指出助推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是什么。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我们学习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来分析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农业集体化后,人民公社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说明人民公社这种生产关系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学习历史,我们必须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将其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训练历史解释能力

  所谓历史解释能力,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历史学考选考,注重考查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如:

  2016年10月卷第34题第一问:材料一中的壁画内容分别源于什么故事?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人文主义追求?第二问: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发展的主要贡献。综合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我们可以利用浙江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来训练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关注历史周年热点

  历史学考选考命题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选取与热点相关的历史材料,创设情境,设计新的问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历史价值观教育。如:

  2015年10月卷第34题导读词“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识法西斯主义的危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二直接关联的“历史悲剧重要见证”的遗址的名称,并说明其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实质。

  命题常常通过社会热点特别是历史周年热点切入。这就启示我们要关注历史周年热点,对尾数为7、8年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进行重点复习。如2017年是德意志宗教改革500周年,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是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0周年等等。

  注重必选综合中外关联

  历史学考选考命题常常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知识综合起来考查。如:2015年10月卷33题考查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以及对科举制的评价等。涉及历史必修1、3和选修4、6等4个模块。2016年10月卷33题考查“长城”题,涉及必修2、3和选修4、6等4个模块。2016年10月卷34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内容,涉及必修3和选修4、6等3个模块的内容。2015年10月卷32题考查“世界贸易”,分析中国加入WTO的理由等,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考查。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重历史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综合,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联。如复习选修6“雅典卫城”和“古罗马遗址”时,可以与必修1中“雅典民主政治、罗马人的法律”和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等内容综合,还可以将“雅典卫城、古罗马遗址”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进行对比。再如复习“布达拉宫”时,可以补充“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元朝行省制度”“康熙帝对西藏的管理”“清朝的边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联系起来复习,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可以将“布达拉宫”与故宫、颐和园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对比分析。

  

  

  信息技术

  

  技术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将于4月迎来第四次考试。针对信息技术后阶段的复习备考,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正确有效的后期复习方向、思路、方法和心态能促进学业成绩顺利实现大的提升。笔者结合近来的观察和思考,列出三方面备考策略供大家参考。

  研读考试标准,厘清重要考点

  《考试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信息技术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要从中分析高考选考命题的范围和方向,明晰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尤其对考试属性为“必考+加试”的考点,要把握其内容的深广度。同时,在研读每个知识考点时,要强调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感知,把握知识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夯实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照前三次的考试真题,落实每个知识考点,构建完整结构知识图,分别对《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三个模块厘清重要考点,认真分析每个模块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以及难度。如下表是《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部分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及其在前三次考试中对应的题号。

  

  经过对考试内容的认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链,编成知识辫,织成知识网,建成知识树,做到成竹在胸,看到考题就知道应该运用哪一个知识点来解决。这样的复习才有针对性、有效性。

  联系理论实践,提升解题能力

  信息技术选考测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运用相应软件来解决一些问题,涉及的软件有Excel、PS、Flash、VB等。在纸笔测试时,考生要有实际操作软件的经验基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能并重,这样才能有很好的解题能力。例如:

例1 (2015年10月卷8题)小李想用Photoshop软件对第8题-1图所示的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得到如第8题-2图所示的效果。

  

  

  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水平翻转,并进行羽化处理

  B.缩放图像,并进行描边处理

  C.顺时针旋转90度,并设置图层样式为“投影”

  D.垂直翻转,并添加“镜头光晕”滤镜效果

  本题答案:A

  此类题目考查考生对某个软件的某些功能的掌握程度。考生不仅要熟悉“羽化”、“描边”、“图层样式设置”和“滤镜”等的基本操作,还要对各操作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加深对各操作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能清晰回忆。

  而在非选择题部分的图表操作和多媒体作品操作题中,考生要善于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真正掌握知识,便于获取信息、形成判断;要能联系生活实际,有效观察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现象中某些技术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掌握规范表达,能用准确、恰当的文字描述操作的过程或结果。因此,在最后复习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清解题的思路,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切忌死记硬背,要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注重实际操作、知识迁移、规范表达、学科思辨等能力的提升。

  梳理核心知识,构建思维模型

  信息技术高考选考是在学考试题的基础上增加一定量的加试题,对考生来说,梳理加试部分的核心知识,熟悉试题的命题方式至关重要。依据考试标准和近三次的考试真题,加试部分以“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主,这部分内容又以“排序(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查找(顺序查找和对分查找)以及算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为核心知识点。例如:

  例2

  

  本题答案:D

  例3 (2016年4月卷加试题12题)已知一无序数组a(下标为1到n),通过引入数组b(下标为1到n),使得a(b(1))≤ a(b(2)) ≤ a(b(3)) ≤…≤ a(b(n))(示例如图所示),对这些有序数据可进行对分查找。则第一次查找时,中点位置m与中点值分别是

  

  A.m值是Fix((1+n)/2),中点值是a(m)

  B.m值是Fix((1+n)/2),中点值是a(b(m))

  C.m值是Fix((b(1)+b(n))/2),中点值是a(m)

  D.m值是Fix((b(1)+b(n))/2),中点值是a(b(m))

  本题答案:B

  三次考试中都出现了围绕“对分查找”这个考点的试题,要求考生对“对分查找”的搜索区间、中点位置和中点值进行分析和求解,以及该算法的程序实现,这类试题对考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考生要在感知相关知识考点的基础上,探索本质联系和规律,构建思维模型,才能灵活运用,解决相应问题。也就是说,在复习阶段,要对这类核心知识点了如指掌,能明晰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成立的条件、运行过程以及算法框架。

  在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应从学科思想的高度去把握,关注算法思想,注重逻辑思维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算法的程序实现过程。例如近三次测试题的17题分别考到了“加密与解密”、“压缩与解压缩”和“基于数据库的成绩统计”的程序题,考生在运用信息知识与技术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理性地分析问题,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若干便于解决的简单问题,如可以将某个程序段分解成“输入”、“处理”和“输出”等若干个模块,再将这些模块细分成若干个单元,这样能增强程序的阅读,这也是程序设计过程中模块化思想的体现。其次,考生要能看到不同的模块和每个模块中不同的单元,这些模块和单元实际上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如考虑某个变量的变化情况,这时可能要结合多个模块进行考虑。只有从整体结构看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不同模块和单元的地位、作用。最后,了解了问题的整体结构以及整体和部分间的关联,就可以进行严谨的推理,以程序语言的实现角度,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求解,直到问题的整体解决。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分析性思维、结构性思维和推理性思维的锻炼和提升。

  总之,在信息技术备考过程中,教师和考生要立足基础、注重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思想与方法;要透彻理解考试标准,细化教材考点,实做选考精题;要有效规划,脚踏实地,分步实施。这样选考复习就有了方向,有了实效性,选考就一定会成功。

  

  

  

  通用技术

  

  备考复习作为一种全面检查和巩固知识的学习手段,担负着梳理知识结构、回忆知识条目、抓住重点、消化难点的任务,理想成绩的获取与复习的有效性息息相关,所以合理的考前复习策略必不可少。根据通用技术课程自身特点以及近几次学考选考命题变化趋势,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夯实基础是所有学科考前必须跨过的坎,通用技术课程也不例外。通用技术的各个基础知识点分布各章节中,具体包括技术的理解、设计方案构思、设计方案的表现、设计方案物化、技术与设计的四个专题,选考部分涉及电子控制技术,包括电子控制系统的输入部分、处理部分、输出部分、常用电子元器件等。大部分的考题,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技术思想方法的考查,考生若无扎实的基础,难得高分。

  首先,要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每一个单元和章节都有一个知识体系,应对此进行梳理,然后顺着这个知识体系,记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如《控制与设计》这一单元,定义概念特别多,可归纳为“三量三器六概念”:“三量”指的是控制系统信息传递的三个信息量;“三器”指的是控制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元件;“六概念”指的是控制系统所涉及的六个名词。然后把附在这些知识主干上的叉枝理一理,形成一个关于控制系统的知识框架,这对后续的学习很有帮助。

  其次,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在历次考试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基础概念题,题目不难,学生却往往容易答错,针对此类常考易错概念题,要摆正心态,认真汲取教训,提高正答率。

  例1 智能手机应用了多项新技术,从技术的性质角度分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具有通讯、播放、拍照、上网等功能,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B.应用指纹识别技术提高安全性,体现了技术的创新性

  C.长时间使用会伤害人的眼睛,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D.厂商需要支付一定的技术使用费,体现了技术的专利性

  答案A。这道基础题有不少考生错选了B或C,原因就是基础不扎实,对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缺乏理解,凭主观想象去答题。

  最后,要梳理一些隐藏在角落里或有疑惑的知识点,做到有备无患。通用技术知识内容中有一些不被注意的名词或概念,如明确问题时的设计限制、系统优化的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控制系统中的控制量等,这些概念往往被考生所忽略,如果考试中出现此类题,很容易答错。

例2 如图所示的储水箱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其工作原理是:由于热水流出,冷水流入,导致水箱温度变化。当热电偶测得的水箱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给出加热命令,加热丝开始加热,直到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在该控制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控制量是

  

  A.控制电路给出控制命令 B.出水量

  C.加热丝送出的热能 D.实际水温

  答案C。控制量是执行器发出的,并作用于被控对象的信息,很多考生只知输入量、被控量,但对于相对冷僻的控制量,比较陌生,造成误答。

  熟悉题型题量,提高答题技巧

  适当做一些模拟试题,总结相关解题技巧和方法,很有必要。适当的模拟训练有利于更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对老题型形成更好的应对策略,对新题型有更多的了解。

  首先要熟悉题型题量。将以前的选考卷全部做一遍,再比较分析每一份试卷的特点,弄清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布情况,明白哪些知识点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哪些题型分值比较大等等;对试卷中每道题考查什么,要做到心里有数。

  其次要注意自我检测时的反馈。在考前的一个月时间里,保证每周完成两份模拟卷,针对经常出错的题目类型,认真查找源头,分析出错原因,到底是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强还是对教材的知识点不熟悉,然后及时把漏洞补上;同时,对历次学考选考得分率不高的题目,如流程设计题、构件受力变形题,要深入分析,明确内在机理,提高答题技巧。

  

  答案B。此题主要考查金属加工流程的设计,是易错的老题型。金属加工主要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加工螺纹、折弯等工艺,这些操作都有一定的限制。如钻孔,它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如锉削平面,一般要求工件装夹在台虎钳上,且锉削面水平朝上等。此题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月牙形的孔结构,不能用锯割的方法得到,需要钻孔后再锉削;二是折弯后不易钻孔;三是锯割,主要是锯角,使得加工圆角更加快捷,锯割操作与钻孔操作没有制约关系。

  强化设计题训练,确保得分率

  通用技术部分的设计题,分值高、区分度大,类似于语文的作文题,此题考砸了,想获高分就不容易。

  目前设计题主要以连接件的设计为主,强化训练要围绕方案表达能力与方案构思两方面展开。方案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平时主动练习,多画一些功能结构图,如转动结构、腰形孔结构、U型槽结构、自动锁定结构等,并在脑子里积累一定的素材,素材多了,方案也会水到渠成。方案的构思,关键是弄清题意,了解任务,包括:①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什么样的构件,连接处的形状大小;②用什么规格的材料设计制作连接件;③连接件组装后有什么样的功能要求或强度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多方案构思,可在草稿纸上粗粗描一下各个方案的草图。最后选一个简单、合乎题意的方案。

  

  例4 如上图所示是小明使用的台灯,灯头的高度是利用四边形支架的可变结构进行调节,由于弹簧拉力不足,灯头会自然下降,影响照明效果。小明准备将支架两侧的弹簧拆除,在其中一侧安装可伸缩的支撑件。经过测量,灯头从最高调到最低位置时,随着四边形支架向下摆动,弹簧伸长了40mm,支架上安装弹簧的销孔直径为4mm。请你帮助小明设计该支撑件,画出支撑件的设计草图,并标注主要尺寸。设计要求如下:

  A.支撑件可伸缩,两端安装在支架上的销孔处(拆除弹簧后的孔),与支架构成铰连接;

  B.安装支撑件后,灯头能从最高位置连续调节到最低位置,调节方便;

  C.灯头调节到任意位置时,紧固支撑件伸缩部位,灯头不会自然下降;

  D.支撑件主要材料采用3mm厚的钢板,辅助材料自选。

  此题最大的坎,在于弄清为什么灯头会自然下降,这个问题没弄明白,后续的工作都是盲目的,所以认真审题很重要。设计新的连接件代替弹簧,还要注意设计要求和条件的约束。根据题意,相应的连接件主要结构及尺寸如图所示(锁定用元宝螺栓与螺母,图略)。

  

  适当拓展深广度,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考虑到选考加试部分的一些分析题有难度加大的趋势,适当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让考生在答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如555芯片、触发器等,教材只有粗略的介绍,大部分考生对这些元器件比较陌生,而一些模拟卷上经常出现相应的题型,因此深入了解这些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很有必要。

  

  

  555芯片的工作原理,涉及RS触发器、电压比较器等知识,通过相关练习、电路分析,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考生不但了解其内部组成,更知道其功能:即当2脚和6脚输入较低电位时,输出高电平;当2脚和6脚输入高电平时,输出低电平;输入电位处于中间,则输出端处于保持状态。若在考试中遇到555芯片或触发器电路,就可以沉着应对。

  要使复习过程达到理想的效果,必要的学习资源准备不可或缺,事先要准备两套辅导用书:一套是突出教材知识的梳理与巩固;另一套是突出模拟练习的综合卷,前者有助于考生再现教材的知识概念,后者可以提高考生临场应试能力。

  物理篇 作者:陈东晓 特级教师

  历史篇 作者:朱世光 特级教师

  信息技术篇 作者:邵红祥 高级教师

  通用技术篇 作者:章青道 特级教师

  

  制作:浙江考试新媒体编辑

  责编:黄梓馨

  监制:鲍夏超

  版权:转载引用原创发布请标注本公众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