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原校长:教育领域的很多东西,是万年不变的

  精彩导读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但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否仅仅为市场经济服务呢?有的领导公开提出要搞“经营教育”,我觉得很可笑。

  教育不是超世俗的,但不应成为“金钱的奴隶”,市场的“跟屁虫”。

  ——章开沅

  人物简介

  章开沅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本文选自《同舟共进》2015年第3期,由王克己采写。

  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

  什么是好的教育?

  王克己:

  从1949年您就来华中师大的前身中原大学工作,到现在从事教育工作已经65年。在您看来,什么是好的教育?

  章开沅:

  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

  无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人的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在目前国家还没消亡的情况下,国家的根基就是公民,所以教育应该把每个人培养成一个好的公民。

  当下教育需要怎样的改变?

  王克己:

  但现在的基础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高等教育又以就业为导向,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可谓少之又少。您认为当下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

  章开沅:

  从小学就应该抓紧德育,讲现代社会做人的道理,包括个人与集体,包括与家庭、朋友、社会、国家,如何正确相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至少是一个努力方向,不能等闲视之。

  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不抓好这个起跑线,就有可能让年轻人走上邪路,乃至祸国害民。

  公民教育带来的影响

  王克己:

  我记得资中筠先生说过,她小时候受的教育就包含公民教育的内容。您比资先生还大几岁,也是在民国时期度过青少年阶段的,能否谈谈当时是怎样的?

  章开沅:

  解放前大学确实有公民课程,中小学好像没有公民课,但也注意公民教育,如公民应有的守法观念与做人准则。

  国民党掌权后特别加强党化教育,意识形态很强势,有些公民课老师就是国民党党务系统派来的,不学无术,空话连篇,所以学生很反感,逃课者多,就是听课者也敷衍了事。

  真正起正面作用的,倒是一些好老师、好校长的言传身教。

  他们爱国敬业,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安于清贫,心无旁骛,诲人不倦,用心血滋润着我们幼稚的心灵,使我们终生受用无穷。

  记得小学毕业时,教导主任(音乐老师)指挥我们唱毕业歌,即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一开头就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那正是抗战爆发的1937年夏季,我们热血沸腾,壮志凌云,从那一天起就决定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结起来。

  教育不应成为名利的奴隶

  对比教育变化,看基础教育问题

  王克己:

  如果把小学、初中、高中这几个阶段大致归为基础教育,您觉得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什么问题吗?

  章开沅:

  在这五六十年来,基础教育经历了很大变化,我是亲眼看到的。

  基础教育进入“新阶段”

  现在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

  独生子女在家是被宠爱的“小皇帝”,但他同时又有孤寂感,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有时候连玩伴都没有,如果父母工作一忙,那就更孤独了。

  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什么心理呢?总体来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大家都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很容易相互冲撞,引发问题。

  过去怎么会有同学随便杀害同学的现象呢?现在一个宿舍的同学,很可能会因为一双球鞋有臭味,或者其他小事,而起严重冲突。

  我觉得现在基础教育的问题,包含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人口结构因素,都交集在一起了,目前还是难以解决的。

  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是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很可怜,也很委屈,有一种遗弃感,几个孩子由一两个老人带着。城里的孩子又要参加奥数培训和各种特长培训,既受宠也可怜。

  过去的教育

  我现在年龄大了,有的人希望我写回忆录,写当年上学的情境。

  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压力。

  一是因为战争,家长不在身边,没有人盯着;

  当时新闻媒体没有这么发达,除了公认的大名校外,学校间没什么排名,老师完全是出于职业道德、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感情,把学生教出来的。

  学生之间也不会拿自己的学校和别人的学校比,家长无从要求,大家能够上学,就很高兴,自由自在。

  另外,尽管当时生活很艰苦,但衣食无忧,公家全包下来了,并且没有什么休闲消费的可能。大家都没钱,但精神很愉快,充分利用精神消费来享受;买不起书,就是在图书馆或书店看书,阅读很自然地成风了。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学习驱动力

  我觉得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兴趣,求知欲产生于兴趣,产生于好奇心。

  学生本来应该有好奇心,但现在为什么没有?因为我们的教科书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有欠缺,老师讲课不很吸引人,一讲历史就是让人记年代、地名。

  历史哪里是这样的呢?历史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是有生命的。我们现在缺少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2,社会风气过于功利化

  家庭和社会是孩子的第二课堂,要给孩子一个好的风气。

  但现在社会上的精英是怎样的呢?

  钱理群讲了一句很刺激人的话: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学校领导,甚至个别教育部的领导,能说会道,长袖善舞。我多次用长袖善舞形容他们,别人以为我用了一个褒义词,其实它是一个贬义词。

  长袖就是京戏的水袖,舞起来很好看,但那是做给别人看的,取悦于人的。

  曾经有一个很优秀的女研究生,名校毕业,到香港去读博士,送给导师两万块钱,导师害怕了,就告了她。

  香港人的“讨厌”就在这个地方,很刻板,不讲人情,但这又是他们的优点,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个。

  比如这位导师,他当然可以选择不收、不举报,但他的法治观念太强了,如果知情不报,他自己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也会受到法律意识的谴责,觉得自己违法了。

  我觉得这种事情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驱动力的问题。

  现在市场经济这么发达,怎样把义和利统一起来,是个大问题。那些搞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维持,一是因为有较好的法治,另外还是靠道德自律。

  正常的市场经济不等于把个人的利益驱动发展到无边无际,成为主宰一切的东西。这些年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提倡教育要为市场服务。

  我说教育万岁,但市场不能万岁,因为没有市场的时候就有教育,将来这个市场能不能保持下去还很难说,新的分配制度也不是不可能。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但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否仅仅为市场经济服务呢?有的领导公开提出要搞“经营教育”,我觉得很可笑。

  教育不是超世俗的,但不应成为“金钱的奴隶”,市场的“跟屁虫”。

  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教孩子要出人头地,长大后挣大钱,做大官,这个社会怎么安定得下来呢?

  每个人都拼命往上奔,想方设法,我讲得可能重了一点——这是很可怕的,不声不响的可怕。

  最可怕的不是一般人摆脱不出来,而是教育家也摆脱不出来,有一些教育家至今还没有醒过来,包括目前教育改革的领导者与推行者。没有深刻的反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改革。

  总结

  总的来说,现在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我说它有问题,主要指公民素质、思想德育方面。

  现在的小孩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很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家境好一点的,从小就可以到处旅游。

  我总说,老年人不要在自己混得还不错的时候,就把过去讲得很美好。我们那时候是没办法,哪里能学钢琴,我们只能抓蛇,把蛇皮扒下来做胡琴,跟现在差很远。

  但现在的孩子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不过这也不能怪孩子,他们不是天生就这样的,孩子很多观念都是来自社会,不完全来自学校。

  转变社会风气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王克己:

  您说了这么多问题,能否谈谈您认为的解决之道?

  章开沅:

  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现在有很多锐意改革的学校都很无奈,认为最大的阻力是家长。

  我家旁边就是幼儿园,我发现小学生也有两面性,在学校很顺从,不丢垃圾,但一出校门就变了,到处乱扔垃圾。我想这可能跟家长有关,很多家长自己穿得很漂亮,在家也很讲卫生,但到了外面就随便丢垃圾。

  最根本的还是靠社会风气的改变。

  比如孩子说谎,哪个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他是受了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连一些政府官员都会说谎,搞教育评估的时候,学校也要说谎,并且是从上到下有组织地撒谎。

  我们自己都要反省,儒家讲慎独,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很多人为了眼前利益而不讲诚信,因为讲老实话就吃亏。

  大学也是这样,人家都作假,你不作假,人家能评上优秀,而你顶多只能评上良好,你会怎么办呢?但不管怎样,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 来源:忧教育

  | 编辑:校长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