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盲”遍地的时代,别让庸书毁了孩子一生

  绘本导师团

  每周日晚7:30一起学习《跟着绘本学表达》

如您想让孩子,听绘本故事,学语言表达,参加每日亲子共读,学习绘本导师团关注我们!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图画书,这些地区低龄儿童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图画书,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薄薄的几页插图,又没有多少文字,居然还有好多不要文字的“无字书”,这些书根本没法用来认字,它们对儿童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动辄就要几十元,而在超市、书店、报刊亭里常见的儿童读物,至少百十来页才要十几元,性价比看起来很高,让儿童来读这些书不好么?又认字,又省钱,书又厚,可以读得更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又薄又贵的图画书呢?

  奥秘就藏在一张张的书页里。

图画书与供成年人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看看优秀的图画书和美术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简单或复杂的差别?是不是有艺术水准高低之分呢?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组对比图都是传统写实主义的素描作品,分别是图画书《流浪狗之歌》中的画面、十七世纪“巴洛克”时代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两个妇人和小孩》,它们都是运用简单但灵活多变的线条来进行创作的。

  

  这一组,图画书《奥菲利亚影子剧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美国著名画家怀斯的名作《草》一样,都是写实主义风格,表现现实中的场景及人物,刻画都很细腻。

  

  在这一组当中,图画书《妈妈的红沙发》和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都是用极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两者都是野兽派风格。“野兽派”的名字是一九零五年巴黎沙龙展上,别人给这些画家起的,原本含有挖苦意味。野兽派主张色彩、线条、形象等应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来处理,反对“写实”的再现客观物象。

  

  这一组是超现实主义画风。超现实主义描绘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或比现实夸张的场景及人物。比如图画书《梦想家威利》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的作品《利加港的圣母》,我们甚至可以将《梦想家威利》这一封面理解为作者安东尼·布朗向达利致敬的一幅作品,这就好像许多电影导演运用许多相同的桥段和手法来表达他们对李小龙的敬意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抽象主义的作品。分别是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以及抽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蒙特利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系列中的一幅。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完全没有具体的形象,以纯粹的线、色、快,作为艺术的“语言”。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国民族风格的绘画。分别是我和徐萃的图画书《天啊!错啦!(No! That’s Wrong!)》的一个画面,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怀乡》,两者表现的都是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有很浓郁的中国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史上的各种绘画风格都可以在图画书中看到。图画书虽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相比,没有任何差别,儿童通过阅读图画书,就接触和欣赏了历史上那些艺术大师的作品。

  不过,艺术这个东西多深奥,成人都搞不懂,小孩儿能懂吗?这东西对小孩儿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

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

  “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这是许多家长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孩子还小,能欣赏艺术作品吗?他那么小,理解力会不会不够?

  社会学家经常把人类的早期——原始人类和儿童放在一起作比,原始人类和儿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代的成年人普遍认为他们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差,比如智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事实是什么样的?真的是这样吗?

  法国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提出了野性思维的理论,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他把原始时代的艺术和近现代的艺术作了一下对比。

  原始时代:我国云南沧源的岩画、法国拉斯科原始洞穴的岩画和非洲古人类的岩画

  

  将这些图与毕加索、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人的作品对比。

  

  他说你们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谁高谁低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些原始时代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和现代大师媲美,原始人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是不弱的。

  同样,孩子的理解、创造力也是不弱的。

  举完了原始人绘画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儿童绘画作品的例子。接下来的几幅画,是我今年夏天在广东指导学龄前孩子们画的。

  请看下面这幅图,你能猜出哪个是孩子的作品吗?左边是美国绘画大师德库宁的作品,右边是孩子的作品。

  

  这幅照片是孩子经过启发自己“发明”的绘画手法。这与美国绘画大师波洛克同出一辙。图为波洛克在用颜料浇洒在画布上作画。

  

  你能猜出哪幅是孩子画的,哪幅是波洛克画的吗?

  

  可以说刚才原始人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儿童绘画的例子则更加震撼了。

  但是也有家长提出过这个问题,你教的这两个孩子比较有绘画天分,这样的儿童的绘画一定比一般的儿童好得多,没有客观性。

  其实,这两个孩子在以前并没有受过特别的艺术训练,和其他儿童没有任何才能或技巧上的不同。其实,对所有儿童来讲,在艺术天分上确实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这么大。即便是不那么有天分的儿童,他在艺术上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都让我们吃惊,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只是我们把他们中的一部分教育得不像个天才了。

  但是,我们确实看到原始人和儿童有比我们差的地方。那么,差在哪儿呢?在于信息的掌握,原始人和儿童与现代成年人比起来,只是掌握的信息量少以及缺少经验,在其他方面,他们都不比我们差。

  儿童正是通过阅读来掌握大量信息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为儿童提供了哪些信息,提供了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我们将从形象、绘画过程、色彩、线条、肌理、技法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图画书和市面上常见的儿童读物在艺术性方面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的不同表现

  一、形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面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例子。

  有很多家长看到这幅图后和我们讲,过去给孩子看的很多书,里面画的小动物都很可爱,难道儿童书不应该可爱吗?在他们的印象里,儿童书都应该是非常可爱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对儿童阅读的一大误区。

  

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

  儿童书到底要不要可爱?

  儿童为什么可爱?儿童一般都长得非常可爱,大大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这种可爱有一个术语叫做“丘比特现象”。不仅是人类,哺乳动物甚至包括爬虫,幼年时期都很可爱,为什么?这是为了让成年人或成年动物愿意去照顾他们、哺育他们,而他们本身没有自觉到自己很可爱。比如一只小狗走在街上,我们一看毛茸茸的很可爱,就拍了照片,然后 把照片给小狗看。而小狗怎么样呢?它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它不觉得自己很可爱,它对这个没兴趣。对于小狗来讲,他的注意力在于如何寻找食物生存下去;对于儿童来讲,他需要的是获取大量的信息,不断发育成长。如果我们把可爱的东西强硬的塞给他,有一种自作多情、对牛弹琴的感觉。儿童书是不必可爱的。

  从上一章节我们所举图画书的实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图画书当中的人物形象未必可爱,而是各式各样,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那么,常见儿童读物的人物形象又如何呢?

  我曾经做过这类儿童读物,今天就说说这类儿童读物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模板。出版社说我需要一个兔子,在这个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个兔子;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狗,我就把这个耳朵去掉,换上一个狗耳朵,就是狗;出 版社说需要一个猫,我就换上一个猫耳朵,就是猫;说需要一个小女孩,我加上头发就成了小女孩,说需要小男孩,我就换上小男孩的头发……。总之,不管画什 么,都是这一个模板变来变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要从绘画过程上来说明。

  二、绘画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生产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生产过程最要紧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生产的速度,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产,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模板。

  下面我们以一幅图为例,看看常见儿童读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这个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好比我是北京的一个画家,我先出一个黑白的线稿,然后再把这个线稿交给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 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线稿后就开始上色。工作室的结构通常都是这样,老板一般都是画家,老板负责和出线稿的画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体的上色工作由雇员来完成。雇员是由老板招募来的,可以不懂美术,经过简单的电脑软件培训就开始上岗。大家请看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图,首先从一个苹果开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苹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盘子和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画家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不沟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认识,交给他我就不管了。因此,这类儿童读物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这幅画上面出现了两条地平线。画家已经给出了地平线,在这条地平线上,有树,有花草。画面上的小孩距离读者比较近,地平线比较远。但是上色之后,请看红色圆圈圈出的地方,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上色者是想用一幅蓝天白云的照片,在后面做为天空的背景。但是这个照片的尺寸不太合适,他就在照片的下方简单的加了一个蓝色,为了能够和照片衔接,他就在蓝色与照片的交界处涂了点白,就算是白云了。但是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活交待了,出版社也过了,钱挣到手了。

  但是任何一个儿童都会觉得这是另一条地平线,而且这条地平线很蹩脚,很怪异。地平线下方有点像海洋,但又和周围环境不符,并且没有大海的质感。说是天空,却又明明有一条线,和上面的蓝天白云压根就衔接不上。

  

  第二个例子,这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儿出问题了吗?这个草和蘑菇根本就没有涂颜色,由于干得太快、太马虎,忘记涂了。

  

  第三个例子,按照文字的意思是说,这是冬天,天很冷,玻璃上的哈气结成了冰凌。

  电脑上色的人应该把玻璃上代表冰凌边缘的黑色线条去掉,或者把它涂成蓝色,体现冰凌的感觉。但是上色的人什么都没有做,结果,画面和文字就传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长给孩子读文字时,会讲解说,天很冷,窗户上结了冰凌。但是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孩子们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块块的敲碎了

  

  这样的图画会给儿童造成认知上的混乱。儿童是很聪明的,你想骗他是骗不了的,他的感觉非常敏锐,他第一感觉是玻璃被砸碎了。如果我们告诉他这是结成的冰凌,他就乱了。

  一本这样的儿童书,书很厚,价格却很便宜,才十几元,但是类似这样的错误非常多,从错误的角度来讲,这种书是非常“超值”的,我们暂时只介绍这三个。

  下面再来看一下“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一幅风景插画为例。

  

  从这幅风景插画的绘画步骤图我们可以看出,其与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从第一步开始,这幅画上就有门、有屋顶,画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这才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打个形象的比喻,好像这里放着一个景物,我们厚厚的把它糊上许多层纱布,这时景物是完整而模糊的,然后我们再一层一层的把纱布揭开,揭一层就会清楚一点,纱布揭完,画也就完成了。

  除非是水平很高的高手,否则很难做到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而且即便是高手,也要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笔,也就是说,高手的心中也有一幅完整而模糊的步骤图,只是没有把它画出来罢了。

  由此可以发现,图画书的创作和常见儿童读物的生产,看起来都是画张画,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再从色彩上看看这两者之间还有哪些不同。

  三、色彩

  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快速的大量的“出活”,那么“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是要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思想和认识。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有话要说,画家是用他的画笔在说话,一如作家用文字说话;舞蹈家用肢体说话;音乐家用节奏和旋律说话。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幅图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名作《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中的一个画面。

  

  奥菲莉亚一生都生活在剧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位大演员,但她没有让他们如愿。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够献身艺术,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剧院的舞台前面都有一个突起的小箱子,奥菲莉亚就在那里给演员提示台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剧院终于关了门,奥菲莉亚也就失业了。她在剧院里收留了许多影子,于是就把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财产——带着它们到处流浪。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海边,她无法再往前走了,她觉得自己也该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边,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幕场景,大海、沙滩、天空和奥菲莉亚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现了奥菲莉亚当时绝望、阴郁的心情。这个例子就是画家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我们看了却觉得很真实,不是色彩本身真实,而是色彩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真切。

  

  同样是表现大海,请看这两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绘画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个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也不相同,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幅画却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蓝的,太阳是红的,树是绿的,都是单调的固有色。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阳,另一幅没有太阳,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红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两幅画,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带给我们的信息却几乎为零,在这两幅画里作者没有任何话要说,作者的注意力全在尽快完成这件产品,拿到稿酬上。但是《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的画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说过,儿童在艺术欣赏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在艺术方面的敏感度有时候比我们成人还强,你能够看出来这之间有差别,儿童也一定能够看出来,并且感受更强烈。

  四、线条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线条。我们看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线条的粗细都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绘画过程决定的,它要求尽量减少绘画所承载的信息,以便于大量快速的生产。这类插图在生产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线条必须封口,这样电脑上色的时候颜色就不会漏出去,省去了修图的工作,即便是没有绘画能力的上色人员也能够操作自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线条是怎样的。我们举两本优秀图画书的例子:它们是《树真好》和《园丁》的插图。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绘画艺术作品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区别。艺术作品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粗细有致。

  《树真好》插图里的线条轻松活泼,有浓有淡,有长有短,断断续续,仿佛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就像在吟唱一首乡村的歌谣。

  

  再看《园丁》的这幅插图,描绘的是小女孩坐在一辆奔驰的列车上,小女孩的线条纤细轻盈,显得娇小柔弱,而她身下座位的线条却浓黑粗重,显得又笨又沉,但给人感觉坐起来非常的安全。

  

  五、肌理

  我们再来看肌理。什么是肌理呢?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要利用一些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总会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迹。而材料的物质构成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比如我们用泥巴捏出一个雕像来,和我们用金属去铸造一个雕像,用石头打造一个雕像,尽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其质感肯定是相差悬殊的,这种质感就是肌理。

  艺术家会利用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质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这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里,鲸鱼、大海、天空都是单调的平涂,这幅画没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这一项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作者也没有任何话要说。

  

  接下来我们看图画书的插图。在《隧道》这一幅里,隧道的墙壁和地面都有非常细致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隧道的墙壁非常粗糙,用手触摸它都会剌手?我们再看隧道前的地面,有种踩上去非常硌脚的感觉,有的画家甚至会用真的石子和沙子直接往画面上贴,以使读者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受。

  

  这是一幅韩国画家的插图,画的是韩国或日本的小木屋。韩国和日本都是岛国,环海而气候潮湿,请看这幅插图,很好的表现了木屋常年在海风吹拂下的斑驳、沧桑的面貌。画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觉,当你走进去之后,脚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墙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听到有海鸟在屋顶阁楼上筑巢的声音。

  

  与此类似的信息我们从那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鲸鱼都是虚假的。从肌理这一项的比较结果来看,无论写实或感受上,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仍旧信息贫乏,不真实。

  六、技法

  从以上的各项对比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图画书的插图都是画家手绘的,技法多种多样,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贴等等,而常见儿童读物大部分都是用电脑制作的。的确如此,在技法这一项上,图画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群芳争艳的态势,而常见儿童读物则保持一贯的单调、贫乏。这使得一些家长甚至出版社,对图画书形成了一种新的误区,似乎只要是手绘就是好的,电脑绘制的插图一定是单调、贫乏的。真是这样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绘画的优劣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插图。

  

  图一是电脑制作的常见儿童读物,图二是版画套色风格的插图,图三是水彩风格的插图,图四是写实油画风格的插图。

  通过前面各项的比较,大家已经能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差异,能够评判出它们的优劣。不过我告诉大家这四幅画其实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因此,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答案是否定的。请您回忆一下我给您介绍的第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就是“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这一幅就是手绘的,是用水彩画的。也就是说,一幅绘画的优劣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技法,而在于作者头脑中持有什么样的观念。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看出,图画书在绘画艺术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常见儿童读物,即便它的作者用油彩去画,结果也一样是糟糕的。

图画书给儿童带来了什么?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先来讲个大鼠实验。

  研究人员挑选了三组大鼠幼崽。第一组大鼠的生活环境被安排得非常丰富,笼子被漆成五颜六色,笼子中还给它们安排了许多娱乐设施,像小转轮、喷泉、小桥等等,在视觉、听觉、嗅觉上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刺激;第二组大鼠的笼子取消那些丰富的刺激物,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第三组大鼠的生活环境,被弄得尽量单调、单一,笼子只保留其基本结构,并漆成单一的灰色,周围背景的颜色也和笼子保持一致,甚至食物的颜色也弄得灰乎乎的。

  

  等这三组大鼠成年之后,研究人员就准备了一个迷宫,在迷宫的中心放上食物,让这三组大鼠通过迷宫自己去寻找食物。结果怎么样呢?生活环境最丰富的一组大鼠最先找到了食物;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那组大鼠找得比较慢,但总算是找到了;最惨的是生活环境单一的那组大鼠,其中许多大鼠甚至没有找到食物,在迷宫里迷了路,绕不出来了。

  

  这三组大鼠百年之后呢,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解剖。生活环境丰富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较快,解剖结果显示其大脑发育的情况是:脑容量大、体积重、脑皮层厚;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一般,大脑发育状况一般;而生活环境单一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最慢,脑容量最小,体积最轻,脑皮层最薄。

  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刺激对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单一还是丰富,结果各不相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多么像儿童成长的模型,孩子小时候,我们成人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等孩子长大了,要自己到迷宫——也就是社会——里去寻找食物。

  那么,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分别能给儿童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呢?

  一、单一化环境和丰富化环境

  请看几幅图画书插图:这些都是描绘树的插图,同样画树,却可以表现出如此纷呈的姿态。

  有的树好像笤帚苗一样;有的树则像中国情韵的彩墨画;有的活像棒棒糖;有的酷似一团团的鸡冠花;还有的如同百科全书里的剖面图;甚至就像儿童们自己画的树,任何一个孩子看到这幅图后,都会立刻喊出“这是树”,尽管它更像一只棒棒糖;不管你怎么变换树的表现方式,孩子们都不会错认了它,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最接近艺术家,艺术家画的就是孩子们心中的树。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常见儿童读物,他们如何表现树:

  

  左边两幅是电脑绘制的,右边则是水彩绘制的。它们的作者并非一人、出版社并非一家、出版时间并非一日,但这些作者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水彩,观念上和表现方式上都惊人的相似。这三种树都是由一根棍棍,支起了一坨绿色作为树冠。左下角这幅稍微复杂了一些,把树叶一片一片的画了出来,但这些树叶画的十分机械、单调、概念化,只是把众多概念化的树叶简单叠加了起来,组合成同其他两幅相似的一大坨绿色。

  常见儿童读物的表现又是趋同,这种趋同给儿童带来的是单一化的环境。

  那么单一化和丰富化的环境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二、固化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让我们来看看固化性思维的实例。这三幅图是三位艺术家的三件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招贴设计作品,且都是饱受好评的得奖之作。内容分别是迎接香港回归、迎接澳门回归和迎接上海世博会。我们看,内容各不相同,艺术家也不是一位,创作时期也不一样,所获奖项也不同,但是这三位艺术家和决定颁奖给他们的评委们,也如常见儿童读物的作者一般“英雄所见略同”!

  

  这三幅招贴所使用的创作元素、构图等等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一个男孩或者女孩,笑嘻嘻的伸开双臂迎接和平鸽或某种不明飞行物。甚至男孩或女孩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都惊人一致,如同商量好的一般。连色彩也很眼熟,就是单一、平涂的蓝色、绿色、红色。您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的常见儿童读物表现大海的例子吧,真是如出一辙!

  大家看,如果我把三幅招贴的主题换掉,说这是庆祝“六一”儿童节行不行?完全成立!如果招贴上不写文字,你根本不知道它们究竟要说什么。这样的设计毫无价值,使得“设计”变得没有意义,与喊口号、刷标语无异。

  丰富化的环境能够产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我们也举招贴的实例,这是世界级设计大师金特 · 凯泽的作品,三幅招贴都是他一个人设计的,内容全都是爵士乐音乐会。

  

  第一幅招贴是用黑人的大腿形成了萨克斯的形状。萨克斯是爵士乐的标志,爵士乐又是黑人音乐,请看萨克斯上的按键、喇叭口都是蓝、绿、红这些单纯强烈的颜色,使人一看就会想起舞厅、酒吧等等爵士乐演奏的场所。这幅招贴的内容不用看文字就知道是一场爵士乐的音乐会。

  第二幅是把爵士乐的另一标志乐器——小号,包上树皮,使之看起来像是一颗自然生长出来的树木。请您仔细看上面“长”出来的树枝,那上面的叶子不是一种树的,而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不同树种的叶子,用以表示这是从爵士乐这一“母体”成长出来的众多新生者。不用文字解释我们就能看出,这是现代音乐与爵士乐结合的“新生代”音乐会。

  第三幅招贴,音乐会的主题是视觉与音乐。我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但怎样相通,在哪里相通?抽象主义绘画是说明这一问题的最佳范例。抽象主义是造型艺术里最接近音乐的艺术流派,两者都是直接触动心灵的艺术。在所有艺术类型当中,音乐是相对抽象的艺术,现代主义音乐甚至晦涩,难于理解。抽象主义则完全放弃具体的形象,使色彩、线条等等就如同音乐当中的旋律、节奏,用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无须借助形象来传达。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抽象主义的绘画,让平面的绘画里凸起出一支立体的小号来,使人既可以体会到视觉艺术——比如抽象绘画——与音乐之间相通的关系,又可以不经文字解释便直观的了解到音乐会的主题。

  我们看金特· 凯泽的招贴设计,作者相同,内容相同,却有色彩纷呈的不同表现,出奇制胜的不同创意。

  从大鼠实验到图画书,再到招贴设计,我们从这一切当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三、图画书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图画书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读不同的儿童读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轨迹,图画书可以带给儿童丰富化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常见儿童读物带来的却是单一化的环境、固化性的思维。

  

  尽管我举的是招贴设计的例子,但实际上,固化性思维对我们的影响远远超过艺术的领域……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将地球的每个角落都粘结起来,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分工明晰的巨大工厂,每个国家都成为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人们常说,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处在产业链条的尾端。中国的人才处在世界人才金字塔的低层,我们成了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只能和非洲以及印度这样的国家为了微薄的利润而竞争。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环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缺少了什么呢?我们缺少的正是创造力,我们急需创造力,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我们的许多儿童读物却在扼杀创造力,培养固化性思维,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就是扼杀他们的未来,扼杀我们国家的未来。改变这一切,就让我们从儿童的阅读开始吧!

  更多好书推荐

  这些童书略冷门但超精彩

  松居直最喜爱的50本图画书

  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

  生命教育,也是必备课题,无法解释的,有绘本帮你开口!

  这5本能摆脱中式英语束缚的绘本,你家孩子都看过吗?

  ⚠小朋友们,绘本导师团开新厅啦!每日绘本,各类新鲜资讯,尽在群内哦!

  原先已经在各厅的妈妈们不用重复加入哦!咱们每个群都是一样的!

  请联系小逗逗老师邀请入群,联系微信: huibenyyls

  此文也许正是别人需要

  谢谢分享

  加 入 我 们

  绘本导师团huibendst

公众号:绘本导师团

学绘本→每周日晚7:30公益课程免费学;

听绘本→往期绘本故事随时听;

微信群→每日共读绘本,积累词汇,提高表达能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