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梁韵桢:IB国际教育打造的“芝加哥女孩”

成长历程

  梁韵桢,十天前收到全美排名第3的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我校首位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的学生。

心怀感恩

  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梁韵桢都没有对自己能够得到芝加哥大学的青睐抱有太大把握,所以听到录取消息的时候,她几乎掩饰不住满心的雀跃,内心迸发出太多的感恩与感谢。

  “收到这份录取通知书,对我来说真的特别惊喜。这不只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它是由很多方面促成的。我想感谢这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感谢所有的老师,感谢常春藤+项目对我的大学申请工作给予多方指导,感谢学校的升学指导团队老师和Sally老师,陪着我走完升学道路,陪着我一步步成长,真的很不容易。很多同学会说‘You deserve it’,因为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所以他们会觉得理应拥有这份申请。但是要知道,美国升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被录取了是一种收获,但也要心怀感恩。”

人生底色

  这是梁韵桢在广东碧桂园学校生活学习的第14年,她认为学校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鼓励探究,尊重差异”,在与公立学校转学来的插班同学的交流中,她发现了碧桂园学校与其他很多学校截然不同的地方,“我们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教育可以说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中学。”

  梁韵桢在念PYP幼儿园时,梁韵桢妈妈对老师们写过的话:

  国大班的各位老师:您们好,通过你们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 Amy 在总的方面来说, “提高的很多,生活常规,学习方面等也有了很明显的改变。 ”例如:在家里吃饭速度快了,爱锻炼身体,回园不再哭鼻子了,学习方面也很积极,回到家里,会积极汇报在园的各方面的情况,有什么要求,想怎么样,都会一一得讲给妈妈听,在家里睡觉也不会半夜起来找妈妈,一早起来会把被子叠好,自己换好衣服,叠好睡衣,自己下楼写写字,读一读书,不会特意去吵醒爸爸…… Amy 各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谢谢你们!

  从幼儿园开始便有了同时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机会,身处在绚烂多姿的丰富世界,也使得她的个性中孕育出海纳百川的胸怀。梁韵桢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小学时候的一次探究活动:“4、5个小朋友组成一team,记录水池中的水位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开始测量的时候是20厘米,再过一会去测量的时候竟然变成11厘米了,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很神奇。”

  “在这里,你会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多元化和包容性,open to inspiration,聆听四面八方的思想,因为好像怎么说都行得通,没有绝对的答案。但公立学校基本没有这方面的training。”有一次,她外出活动做speech,教别人怎么运用头脑风暴法。在她的观念里,头脑风暴法已经是尽人皆知的集体研讨方法了,因为她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我都用了那么多年了,但是他们却会觉得好厉害。”梁韵桢瞪大眼睛,眼里写满了难以置信。

  梁韵桢仿佛天生就带有散发正能量的基因,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把她打倒,难过了就哭一场、睡一觉,第二天接着阳光灿烂。因此,老师和同学们都戏谑她是“会说话的向日葵”。这种人格上的塑造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她小学的时候。每一次主题班会和活动,对她来说,都像是一场场的精神熏陶与洗礼。比如围绕“积极乐观”主题,辩证思维和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在老师、同学们,甚至家长们的认识交流和经验分享中,受到渗透、熏陶。梁韵桢说:“一直以来,学校都致力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品质,比如班级口头文化的建设、主题班会、周末讲座等。所以,在人格塑造和发展这个领域上,我成长得比较快,收获得比较多。”

  即便时过境迁,梁韵桢还牢牢记得在每学期PYP小学的家校年级表上都会印有“贵在坚持”这四个字,尽管当时年幼的她还无法真正读懂这个词的深层含义,但随着阅历的增长,“贵在坚持”这四个字也确实印证了太多她在重重困难中坚持下来的时刻了。

  在MYP,梁韵桢觉得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社区设计和个人设计。社区设计注重社区服务,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权利和责任,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社区服务中。个人设计让学生真正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这些活动,都增强了梁韵桢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她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班主任真的是起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回忆起八年级时的班主任,她满怀感激。老师的一句话“不能随波逐流,随波逐流只能造就平庸之辈”对她触动很深。正是因为这句话,她毅然选择了“follow your heart”,选择了自己喜爱的Human Rights专业。参加活动的时候,老师也会告诉她,“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梁韵桢说:“可能这是鸡汤,但是它能给我带来启发,带来很多正能量。”当她接触到模拟联合国活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启了“模联生涯”,她意识到不但要更多的关注国际事务,还要扫除很多认知盲点,她的努力使她获得了第三届常春藤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国分会“杰出代表”奖。

寻求自我

  崇尚冒险主义的她,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显得有些“标新立异”。当她在耶鲁夏校上完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Politics课程后,她就跟“着了魔”一样,被人权学科深深吸引了。“Human Rights这门学科非常新颖,在二战以后才出现,现在很多传统大学都没有这个专业。正好芝加哥大学有这个专业,我就想去尝试一下。”

  “越难的事情,我越是想要试试看。在整个中学的很多次选择里,我都选择了比较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可能选择后出现的后果,要自己去承担,但我觉得这也是磨砺自己的时刻。挫败感也肯定会有,但是我挺珍惜这种挫败感的,我觉得挫败感更能让人成熟成长。”

  在申请的过程中,梁韵桢也有过艰难时期,“其实,芝加哥大学的文书特别变态。那6个题目硬是逼着你去绞尽脑汁,你要不断琢磨和修改,真的是挺不容易的事情。” 梁韵桢的写作风格偏客观和学术性,所以起初呈现出来的文书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在老师不断反复强调“To show,not to tell.”这句话后,她参考别的文章寻找灵感,渐渐学会了用感情叙述。“其实写文书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自己喜欢什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想表达什么,让人读完以后像是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就呈现在面前。”

  其实,在知道人权学科前,梁韵桢就对女权话题特别感兴趣。她最近刚读完贝·布托的自传《东方的女儿》。“如果肤浅一点来说,它是非常虐心。如果深层次一点来说,它会让你感受到一个人激发出的潜能。在一个男性话语权的社会,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敢,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很多时候,人都是三分钟热度,这几乎成了社会常态,但是从总理那儿能学到遇强则愈强,每次读到都特别有感受,看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

  梁韵桢的兴趣极其广泛:从九年级开始就一直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一路从代表、助理、副主席到进入主席团;由于家离制陶的地方很近,可以说她从小就在石湾公仔陶艺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她对石湾公仔有着不一样的情怀;热衷于在唇枪舌战中寻找快感的她也参加过很多辩论比赛;学生会的工作也是她展现领导管理能力的途径之一……但于她而言,她都可以统一把它们概括为“做自己”。

  谈及分享备考和申请经验,她并不否认自己是个需要新鲜感的人,“我感觉自己挺喜欢学习的,但得是以玩的形式去学。”相对于大部分人“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她的学习方式就显得随性很多。复习内容一成不变没关系,她就在形式上寻求多变,比如她觉得利用联想法来背单词会很好玩,又或者实行激励机制的,背完100个单词后奖励自己。

  平日里,她也热衷于看多国新闻,对于同一件事,在多方位多角度了解以后,获得更丰满全面的新闻,答题时刚好能够用上的话,答案自然也就更面面俱到了;接近模拟考的时候,她倾向于会去图书馆借书,美美的享受挑选出来的心头好,她认为在阅读中巩固单词,才是最深刻的;此外,她还喜欢上网课,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再运用一遍。

  “有时候,考试的知识点就那么多,但是我不甘于只是这么多知识点。我会感到不满足,会想我要更多。”正是这种求知若渴的心态促使梁韵桢不断进步。

  在她看来,长期的快乐是建立在成就感和满足感之上。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在玩手机当中得到放松,但那都是短暂的快乐,真正的快乐远不是一部手机可以给得了的。那要怎么获得长期的快乐?她说,比如规定自己在两周内背完整本单词手册,当你完成任务后那份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足以让你身心愉悦好长一段时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