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高考,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怎么变

  首届参加新高考的考生还未步入6月新高考考场,省内不少高校已经在筹划针对2017级新生的衔接课程了。宁波大学打算在新生军训期间首开一门两个学分的大学物理先导课,针对那些没有在选考科目中选物理的理工科新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也在拟定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先修课程。

  再过10多天,完成考试的考生们或许可以松一口气,但对于高校来说,一场特别的“考试”才刚刚开始。与招生录取方式的改变相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也将迎来新调整。人才培养的路径要不要变动?如何对待生源知识结构的差异化?教学质量如何跟进提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省内多所院校的相关负责人。

宽口径成培养趋势

  从2016年开始,浙江理工大学就在保持原有专业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把招生的大类数量从9个增加到了18个。目前全校61个专业多半已采取按类培养、其后专业分流的方式。“这些大类对学生来说,就像是一个平台。今年是志愿填报方式改变的第一年,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专业的了解毕竟有限。现在他们只要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就可以。”学校招生办主任夏青表示。

  大类招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招生办副主任王利彩透露,去年学校完全按专业来招生,今年则重组成8个大类和13个专业。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刘东说:“凡是能按照大类来招生的,都尽可能地进行了整合。”在刘东看来,这样更有利于新高考招生首年的平稳过渡。对于有坚定专业意愿的考生来说,没有影响他们的选择;对于在具体专业选择上还有犹豫的考生,则可以降低他们选择的难度。

  除了与新的志愿填报方式相适应,大类招生的其他价值也被高校看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陆向华认为,实施大类招生有利于相近专业间的资源整合,提高整体实力。夏青在之前学校大类招生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经过大类的学习后,在专业分流时能更加全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大类招生,也有学校表露了另外的想法。宁波诺丁汉大学教务办公室主任杨珉告诉记者,学校打算维持之前的招生划分,即只在部分理工科专业中按类招生。他说:“之前有的特色专业已经形成品牌。出于外界认知的延续性,我们暂时不打算做变动。”浙江师范大学今年有27个专业实施按类招生,学校在大类招生实施后,对平台课程如何跟进、专业分流的原则、大类学生如何选择专业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关注和调研。本科教学部主任赵雷洪表示,大类招生有利于宽口径的培养,但具体实践中还要兼顾各类课程的平衡设置。

分层分类重“提高”也重“补差”

  浙江师范大学目前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开出了7类数学课程。很快,这种分层分类的形式还将延伸到其他课程上。“我们在研究把物理课的教学也分层四到五类。”赵雷洪说。让学校关注到课程存有不同需求的,正是新高考选考机制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化的现象。

  据了解,按照目前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的选考科目和高校要求的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只要有一门“交集”,就可以填报该专业(类)。而不少高校专业(类)对相关科目的要求有两门甚至更多。一方面,同专业学生成绩构成上会更多样;另一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在物理、化学等专业上不能同时兼顾。基于这样的考虑,很多高校在衔接课程上提早进行了准备,或是定下开课计划,或是打算开学后“摸底”调查新生学科知识情况再做具体布置。

  “以前的分层分类教学更注重提高,接下来也要注重补差补缺了。”刘东说。他也表示,和高中不同,大学阶段的先导课程将更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赵雷洪认为,新形势将进一步驱使高校建立健全学分制,丰富课程体系。

  分层分类正在从教学理念逐渐上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需要。衢州学院教务处处长吴以莉介绍,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内部的复合。比如化工专业,既设有技术类等传统方向,还有化工贸易等偏文科的方向,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兴趣。

多元学习方式呼之欲出

  宁波大学有一个学生学习互助中心。在这里,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给低年级学生进行小班化授课,帮助他们补习那些学起来尚觉吃力的功课。学生学习互助中心开设两年多,上课的“小老师”已有30余人次。目前这个互助中心的讲授内容还仅限于部分公共课。“今年9月后,互助中心也会调查新生的需求,考虑增设其他课程的辅导。”中心负责人、宁大学工部胡佳告诉记者。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今后混合式学习方式将变得更加普遍。”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下,不少学校希望通过教与学的多管齐下,跟上新变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准备在近两到三年内,将学校的微课从2000多个增加到4000余个。湖州师范学院在本科新生进校的第一学年实施了导师制,1名教师对应3到5名学生,通过每周的交流、汇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也会在大一下学期的专业分流中发挥更多的指导作用。

  从长远的角度看,新高考或将对高校的教学实施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刘东表示,“接下来的一学年尤为关键。原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可能会遭遇挑战。某种程度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新高考不仅需要考生学会主动选择,同时也对高校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要变被动为主动,及早适应形势,补齐原有短板。”陆向华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