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二、五年级(下册)易错题

  一年级(下)第六单元易错题

  [易错题1]

  在得数比50小的算式后面画“√”。

  54-9 42+874-40

  59-4 6+42 36+30

  [问诊]此题中既有不进位加、进位加,又有不退位减、退位减,因而经常会出现判断失误。可以允许小朋友先算一算、再比较,但更鼓励他们根据退位不退位、进位不进位来判断算式中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有没有变化,从而确定得数是不是比50小。如,54-9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十,所以得数是四十多,比50小。但千万要注意的是“42+8”这个算式,得数正好是50,因为题目要求比50小的算式才能画“√”,因而这题绝对不能画“√”。

  [易错题2]

  如果24+>31,里应填( )。

  ①比7小的数 ②7 ③比7大的数

  [问诊]此题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把题目当成是“24+=31”,因而会填“7”。读题时要看清符号,明确算式得数是大于31,故而所填之数应是“比7大的数”。

  [易错题3]

  

  [问诊]此题易错在被减数十位上会填“7”,这是因为小朋友在填数时只关注当时所填数位,而忽略了“退位”这一关键。个位上“1”减几是“5”, 要从十位“退1作十”,其实应该是“11”减几是“5”,个位方框里填“6”;而此时十位上的数退1后减4得3,所以没退1之前应该是3+4+1=8,十位方框里填“8”。

  [易错题4]

  括号里哪个得数是正确的?把它圈出来。

  49+5(54,44) 74-7(73,67) 4+38(42,32)

  63+5(68,78) 45+30(48,75) 37-6(21,31)

  [问诊]这类题是把正、误两个答案同时呈现出来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导小朋友选择错误的答案。因此,可以先不看答案,而是自己独立进行口算,注意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还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相减;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得数进行正确选择。当然,也可以根据算式,排除错误答案,选择正确答案。

  [易错题5]

  学校有47个篮球,一年级借走18个,二年级借走24个。一共借走多少个?

  [问诊]此题易错在把问题当成是求“还剩多少个篮球?”,从而列式:47-18-24。因为在小朋友的意识里,看到篮球的总数,知道借出的个数,往往是求还剩的个数。因此,要着力打破思维的定势,仔细分析已知条件,看清所求问题,找准数量间的关系。本题要求“一共借走多少个?”,应把一年级借走的和二年级借走的合起来,即使题中没有“学校有47个篮球”这一条件也无妨。

  [易错题6]

  小林套两个圈,最多能得( )分。

  

  25分 20分 15分 10分

  [问诊]此题小朋友常常认为套中的两个圈分别是“25分”的和“20分”的,没有考虑到得分最多的情况是两个圈都可以套在“25分”上。因此,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周密性,需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

  [易错题7]

  用25元买一个水壶,还差多少元?

  [问诊]易错之一:一年级小朋友缺乏生活经验,分辨不清哪一个是水壶;易错之二:不理解“还差多少元”的意思。上图中左边是热水瓶,右边是水壶。用25元钱去买39元的水壶是不够的,要求“还差多少元”就是指缺了多少元,要比较所带的25元和单价39元这两个数量,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25元比39元少多少元”。

常熟石梅小学 芝芝

校对:胡蕾

  二年级(下)第七、八单元易错题

  [易错题1]

  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错因分析]对角的基本特征认识不清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图一与图三中有曲线,不是边。

  [思路点拨]抓住角的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图一有1个角,图二有3个角,图三有2个角,图四有5个角。

  [易错题2]

  上图中,有( )个直角,( )个锐角,)个钝角。

  [错因分析] 首先,对角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不清晰,对直角,锐角,钝角没有形成清晰的表象;其次数角时容易出现重复遗漏现象。

  [思路点拨]根据与直角的大小关系来区分锐角和钝角,是对角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直角有4个,分别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锐角较多,建议由外而内按顺序边标记边数,共10个;钝角有2个。

  [易错题3]

  

  你能在上边的图形中找出几个角?其中有几个直角?

  [错因分析]本题容易出错的原因有两点:1、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2、对直角判断失误。

  [思路点拨]要数角时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按顺序找一找、数一数。在数的同时用正确的标识,区别直角与其他角。正确答案有6个角,其中有2个直角。

  

  [易错题4]

  判断题:书本上的直角比三角尺上的直角大。 ( )

  [错因分析]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不清晰,误以为书本比三角尺大,所以书本上的直角较大。

  [思路点拨]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书本上的直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叉开得一样大,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所以这题应该是错的。

  [易错题5]

  按要求进行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中。

  

  正方体

  ( )个

  圆柱

  ( )个

  球

  ( )个

  [错因分析]统计时对统计的类别不清晰,正方形和正方体混淆,造成统计出错。另外统计时容易出现遗漏的现象。

  [思路点拨]统计时,要看清楚统计的类别,如果不属于某个类别的不能进行统计。如统计正方体时,正方形是不能统计进去的。收集、记录的方法多样,可以用符号表示,也可以画“正”字。正方体有4个,圆柱有3个,球有3个。

  [易错题6]

  分别按水果种类和卡片形状分一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在填空。

  

  圆

  三角形

  正方形

  桃

  梨

  苹果

  苹果比桃多( )个,桃和梨一共有( )个,苹果、桃和梨一共有( )个,三种图形一共有( )个。

  [错因分析] 本题容易出错的原因有两点:1.分类标准不明确,导致按不同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出现错误;2.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出现遗漏现象。

  [思路点拨] 本题对图中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计算不同分类结果的合计数,利用计算结果检验分类结果是否正确(合计数应相同)。苹果比桃多2个,桃和梨一共有9个,苹果、桃和梨一共有15个,三种图形一共有15个。

组稿:于正军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朱婧

校对:颜晗

  五年级(下)第五单元易错题

  【易错题1

  【错因分析】这类题型出错比较多,常见错误是通分不简便,通分之后不会约分,计算错误等。

  【思路点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应该是“通分——计算——约分——检验”,通分的时候找的公分母,只要是6和10的公倍数都是可行的,但其中最小公倍数30最简便,所以可以写成,计算完成之后还需要看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最简分数的还需要约成最简分数,所以最后结果是。

  【易错题2

  【错因分析】这类题型是要利用运算规律来进行计算,有的孩子不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的会出现去括号的时候“+”没有改成“-”

  【思路点拨】计算时,不要着急下笔,要先观察数字特征,看看是否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能不能用口算的方式计算。在计算这道题时,可以先去括号改写成,注意去括号的时候括号里的“+”要改写成“-”,接着按照顺序计算得到。

  【易错题3】两个工程队共同铺设一条管道,各自单独铺,甲队8天完成,乙队12天完成。(1)两队合作,一天能铺这条管道的几分之几?(2)两队合作一天,甲队比乙队多铺这条管道的几分之几?

  【错因分析】孩子对题意的理解不清,觉得没有管道长度不能进行计算,有的会出现1÷(8+12)这样的情况。

  【思路点拨】铺设一条管道,甲单独铺要8天完成,这里把这条管道的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完成这条管道的,同理乙队是。两队合作,要求一天能铺这条管道的几分之几,只要用。这里理解的难点就在把这条管道的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如果这个关键点理解了,那么第二小题就迎刃而解了。

  【易错题4】一瓶水升,喝了它的,还剩它的 ( ) 。一瓶水升,喝了升,还剩( )升。

  【错因分析】这类题型难度略高,很多孩子分不清这里面的单位“1”,不能正确理解分数在表示分率与具体数量的区别,即和升的异同,导致两个答案是一样的。

  【思路点拨】问题1中,升的单位“1”是1升,而后面的的单位“1”已经发生了变化,是“一瓶水”,这里必须要搞清楚单位“1”。问题中的单位“1”也是“一瓶水”,单位“1”相同才可以相加减,所以升是一个迷惑性的条件,是用不到的。因此问题1的解法是。问题2的条件中的单位“1”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可以根据题意直接使用。

  【易错题5】一节课有小时。同学们做实验大约用了全部时间的,老师讲解大约用了全部时间的,其余时间用来做作业。做作业的时间大约是整节课的几分之几?

  【错因分析】这里面的单位“1”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没有注意,根据以往做题经验把条件全部用上了,列式为。

  【思路点拨】首先要确定好单位“1”,小时中单位“1”是一小时,而、以及问题中的单位“1”都是一节课,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所以这里面的“一节课有小时”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只要注重后面的分数就可,所以应该是单位“1”-做实验的时间-老师讲解的时间=做作业的时间,即。

  【易错题6】猴妈妈摘了一些桃,小猴第一天吃了总数的,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这些桃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错因分析】有的学生审题不清,以为剩下的一半就是,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思路点拨】这题比较适合利用画图来理解分析。把一些桃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7份。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这里是把剩下的看成了单位“1”。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吃了全部的,而剩下的部分是。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 陈淼

校对:刘溪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