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驿站|想送孩子去美国读中小学?这3个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编者的话:我们曾比较多地关注国外大学的教育状况,而随着留学低龄化趋势的愈发明显,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也引人关注。美国基础教育遵循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才培养出了那些能力全面而又富有创造性的青年?本文作者以自己的一手经验,向我们传递了美国小学课堂对自律的培养和对成绩的理解,发人深省。

2013年至2014年春,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学区的威利小学。这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级,在校学生一共299人,教职员工36人。在美国50个州(美国是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国家,每个州的教育都不尽相同),数千万的小学中,威利小学充其量不过是美国小学教育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但是通过这片小小的叶子,我们亦能管窥当代美式教育的根基与精髓所在。

  校长每天在门口接送孩子

学生作为生命的存在,与成年人是平等的,学校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及其家庭,这一点在美国小学校长的日常工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和国内的小学校长不一样,美国的小学校长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厄巴纳学区每一所小学的校长办公室都在教学楼一进门处,家长来到学校很方便就能找到校长。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校长都会在校门口接送孩子,和家长攀谈。据说临近香槟学区伯顿菲尔德小学的校长能够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在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和他们打招呼。

当然,像国内一所学校有几百上千的学生,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校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传递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孩子是学校的太阳,学校教育是服务于学生及其家庭的,而不是以学生为工具为学校争名夺利,正如威利小学萨特恩夫人的校长寄语中所写到的:“我们在威利小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孩子们的成长”。

  在自由的课堂上教会孩子自律

当然,对于儿童的管理仅靠讲道理和做榜样显然是不够的,虽然美国的课堂是相对自由的,学生们比较随意,不必正襟危坐,双目注视教师,但自由不代表没有纪律,而且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还必须教给他们学会自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律也是一种生命自由意志的表现。一个懂得自律的人会自觉地遵守外在规范,维护他人的自由意志。

一次,作为全校第一位中国学生的妈妈,我被邀请到一年级的课堂上,帮助一个刚刚入学的中国小女孩。这堂课是拼写课,老师用的是在线拼写教程,先进行示范,然后邀请孩子们上前写。大家都围坐在投影前面的地板上,最初秩序井然,孩子们举手,被点到名的孩子上前书写。一两轮以后,有的孩子按捺不住了,高举小手嚷着“我,我”,有的就趁乱抓别人的小辫,还有的在地上翻跟头,笑着喊“我——”。局面眼看无法控制,老师用手指放在嘴唇前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提高嗓音说“让我看看谁最能控制自己?”

孩子们听到这话马上就安静下来,规规矩矩地坐好,一双双小眼睛盯着自己的老师,好像在说:“老师,您看我做的最好。”老师微笑着表扬道:“我很高兴你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自控能力,今天都有一颗小星星。”

走出课堂,我沉思良久。如果这位老师严厉批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手段,孩子们只会因为恐惧而服从,他们不会意识到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自我是具有控制能力的,而自我控制的能力既是自我自由意志的体现,也是尊重他人的前提。

  学校考试更多的是为了诊断

生命是多样的,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所有学生的利益,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尽其所能是厄巴纳学区学校教育价值的核心取向。

威利小学奉行全纳教育(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儿子所在的班级里就有一名智障儿童,同时还有来自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和无家可归家庭(没有自己的住房,也租不起房子的家庭,通常住在教会里)的孩子。虽然不同种裔孩子之间存在隐性的种族歧视,但没有人会因为身体残疾或学习困难而在班里抬不起头,甚至受到排挤。班级从来不评选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也没有班级干部,课代表等名目繁多的官衔。孩子们不会在学习上互相攀比,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

为了充分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权,学生个人的考试分数绝对是不公开的,连家长会都是一对一的。考试成绩出来以后,老师会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单放进信封里,交给学生自己带回家。学校、学区进行考试也不是为了排名,而更多的是进行诊断和对学校进行问责(根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学校必须保证学困孩童每年都取得足够的进步)。

教育是一个无法完美的艺术,美式小学教育同样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威利小学对孩子的“尊重”却体现了教育最质朴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名校速递”,作者田若飞,部分内容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转载文章除确实无法确认,我们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个别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