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上课点名是“负责”还是“无能”?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一学生谈到“偶尔会有这样的大学老师,给学生排座位表,必须按座位坐(相对点名更为严格)。经常找学生回答问题,以确保大家都在听课。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传授知识的欲望这么强烈吗?”

当自己习惯性地试图回答这位学生的问题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似乎说的就是自己。笔者上课也要点名,也会经常找学生回答问题。不过点名的原因是因为数学课逻辑性比较强,尤其是微积分,在开始部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非常重要,一节课不听,可能十节课都未必能补回来;而经常找学生回答问题则是因为学生差异比较大,自己要时刻根据学生的反应来控制授课的速度。至于是不是具有强烈的传授知识的欲望,估计每个老师都会有答案,“好为人师”足以说明教师确实需要传授知识,但是传授知识不是欲望而是教师的职业。

教师上课是否提问学生和具体课程有关,有的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方法和内容上进行沟通,有的内容则了解即可,教无定法,这里就不再多说。在这里就谈谈教师应该不应该点名。

大学教师点名历来被人诟病,如果一个班级一百多人,点名下来课已过半了,确实有“磨工”之嫌。

鉴于此笔者调查了一些学生对于点名的看法。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不需要点名。

首先,一部分学生认为点名属于绑架学习。认为不管自己是否喜欢这门课都要来学习,也不管是否学的会也要来学习,学习实在是太被动了。

其次,有学生认为点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还不如到课外干点其他事情来的实在。

再次,还有学生认为点名没有必要,学习努力的话自然而然就来了。

最后,也有学生认为,大学是一个自主的环境,只要自己能承担起旷课的后果,上不上在自己。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学生反对点名,事实上是反对大学教学中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权。没有办法想上自己想上的课,也没有办法不上自己不想上的课。同时也对于某些课堂的价值不是很认可。总之认为上课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最好不要干涉太多。当然,前提是能够承担起旷课的后果。

这里就有了矛盾,如果学生必须学习自己不想学的课程的话,旷课就意味着重修,而这正是学生无法承担的后果。在这个意义上,点名是有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的,至少使得学生能够及格。

如果更深一层思考,学生是否有能力判断哪些课是自己应该学的呢?以高等数学为例,无数学生都不想学习,但是高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在这个意义上,让学生自己选课程很显然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遇到难学而又必须学的课程,督促学生到达课堂则是教师的责任,所以点名似乎又是应该的。

但是,却又有不少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们都认为教师点名是一种“无能”和教学水平低下的表现。他们认为教师的课如果讲得生动引人入胜,学生怎么可能会不去听课呢?甚至举例说不少学生经常到某某知名教授那里“蹭课”,以此来论证有教师可以把课讲得吸引学生听课,进而激励和“鞭策”教师要把课讲得更加“生动”来吸引学生。

如此,教师点名和不点名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点名意味着无能,不点名对于很多诸如高数这样的课程则意味着教师不负责任。

而把上面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就会发现核心问题在于,学生没有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也没有选择课程的能力。这个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围绕着考试内容来学习,其知识面非常狭窄,对于各个学科的联系了解得不是非常深刻,对于大学专业知识结构几乎没有丝毫涉及,导致进入大学认为选课自由就是根据喜好选课,而不是根据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选课,更不用说对于以后在社会中的应用所需的知识的了解了。

谈到这里,我们教师点名不点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让大学生了解到专业知识结构,甚至是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全方位了解大学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学生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的能力,只有学生深刻认识到所选所学课程的重要性,主动上课学习,教师点名与否就不重要了。

在返程的飞机上遇到了一英国留学回国度假的本科留学生,她也谈到了教师点名的问题。在她所上的大学,教师没有点名的习惯,只要作业和考试都能过关即可。而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所以最后也会有学生不及格而重修。在中国大学,教师更希望学生都能够及格过关,因为学生的分数代表了太多的东西,比如学校的各种奖励需要分数,甚至就业都要看分数,如果有补考经历就业可能会受到特殊对待。正是教师明白这种结果不是学生自己那么容易承担的,甚至学生毕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种结果不是自己能够承担的,而刚入大学的学生并不了解这种后果的严重性,而根据自己喜好来决定对课程的学习努力程度。而教师作为“先知”者,则只有用点名的方式强制学生到课堂听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对学生负责任的。

而学生们则会因为自己到课堂上对内容不感兴趣,而觉得强迫自己到课堂听课的教师点名是无能的表现,当然这种教师也是有的。但是我们无法用国内和国外的教师点名与否来确定教师行为是否正确,毕竟国内的分数绑架太多。

在这里也就不再讨论点名与教师的责任感与无能与否挂钩,只是学生们在吐槽的同时,无论是教师、管理层还是学生都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来源:翻译教学与研究

  转自:麦可思研究

  如何关注“职教界”

  如需了解更多职教动态、学习最新职教理念、获取有用职教资源。

  如何进入“职教界”微信群

  进入“职教界”微信群可索取资料下载的用户名密码,下载更多职教类资源,

  进群方式: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