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往知来 | 柳岳梅:怎样在财经大学讲《红楼梦》?

——《易经·系辞上》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我校的使命之一。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等纳入通识教育改革板块内容;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经济思想史、文史哲学科点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现实观照对古代典籍开展经世致用的深入研究;在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中纳入“上财历史与上财精神”内容;合理规划“商学博物馆”中涉及传统商业文化的内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等进校园;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挖掘大学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促进上财精神的传承和践行,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学校官方微信平台特别开设“藏往知来”专栏,专栏下设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第二课堂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史学研究等板块。

  

  课程代码:102254

  课程名称:《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类别:通识核心课程,模块一(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选修课

  开课院系:人文学院

  授课教师:柳岳梅 副教授

  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一方水土一方人,环境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在我们身上烙下印迹,构成我们生命气质的特征。这种特征代代相传、绵延,当某种外界力量强行斩断它时,我们就成了无根的树、飘零的枝叶,面目全非。

中华传统文化的留存使我们即使散居世界各地,仍然能凭着自身文化的气息彼此走近、凝聚。回看历史,我们的民族和文明历尽劫波,顽强生存,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就是中华文化。

文化是可视的,它既依存典籍而流传,也在人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中展现。汉族精英文化虽然是基础,但千百年来多民族的融合也给予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多元杂糅、百家争鸣,不可单一而论,更不可任意切割截取使其沦为谋求利益的工具。

当我们谈及文化复兴和恢复传统时,也要有进步的意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非形式上的全面复古,而是继承传统文化中充满活力、充满进步、关爱生命、体现人类共同精神和价值的优秀部分,“人本”思想才是文化的核心,尊重生命、向往美好、自强不息,这是文明的标志,是文化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存留与汉字的使用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有口音的差别、思维方式的不同、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但是汉字是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共同的书写工具,这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下来,而且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

文化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也不是在各类考试中背出来,它是我们从小开始的耳濡目染。它在我们父母的教养中,它在我们的社会空间里,它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未断绝。因此,当一个社会环境出现文化危机时,所有关系和结构都会动摇,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影响。文化的累积是渐进式的,它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全部。

文化的演进是动态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能墨守成规,拘泥守旧。我们要承袭的是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价值部分,而不是简单外在形式。生活在现代化时空的我们,应该是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进步思维与生活方式相融合的一代人。另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不唯一家而论,任何一个先进的文化都体现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思想,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一员。它有荣光,但不孤独。因此,不要自我封闭,不要盲目傲骄。交流和互动、包容和共存,寻找文化大家庭中的共性。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的存在不是因为有大楼,乃是有大师。同样,强大的国家也是以文化吸引力为标志的,历史上成功的中外交流早有实证。

  

  对这门课程的设计

据调查,《红楼梦》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之一,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将其翻译成英文,海外很多优秀大学都开设了与《红楼梦》有关的课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优秀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注,其思想高度跳出国别、地域和种族,堪与世界著名小说媲美。此外,它还享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的美誉,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是传统书画理论与鉴赏、诗词歌赋的写作、戏曲表演、茶文化、建筑文化,还儒道思想、世家环境,都可以在书中读到。早在晚清时期,驻京的外交使节就用《红楼梦》当作教材,学习当时通行官话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通过《红楼梦》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主体风貌。

在我校通识课平台开设“《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目的是以《红楼梦》文本为基础,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多元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系统阐述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开拓阅读视野,丰富知识体系,形成纵深思考的能力,为复合型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多元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具体的讲授方法借鉴了海外《红楼梦》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优秀成果,重视文本阅读,从文本出发,带动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在十六周的教学时间内,分专题完成《红楼梦》八十回文本的解读和相关文化内容的阐释。同时,本课程在教学上强调互动,会在课前发布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提前阅读,带着准备和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之后参与师生讨论。另外,本课程的讲授视角注重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突出《红楼梦》中美的思考和那些至今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提高美的感受和认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

课堂的多媒体教学除了ppt演示,还搜集相关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图文对比中领略《红楼梦》多重内容,有形象的认识,既而形成审美思考。除配合课堂教学外,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指定文献,并完成三次平时作业,用作业的形式达到自学和省思的学习目的。

  

  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

  1. 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2. 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审美意识,发现美、欣赏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

  

  

学生的体会

统计与管理学院 陈薇:这门课是我这个学期最喜欢的课,所以每一次我都会很早到教室来坐在第一排。柳老师的讲课非常的有意思,讲课总是穿插着课文原文和各名家关于红楼梦里情节的点评,偶尔会放映一些戏曲(比如单雯的戏曲表演视频)给我们看,非常喜欢的一门课:)

  经济学院 李奎霖:上这门课之前我并没有读过《红楼梦》,只是听学长学姐们说这门课讲得非常好便选了,来听了之后便对《红楼梦》这本书有了非常深的兴趣,也非常喜欢老师讲的内容,时常引发我的共鸣,让我产生很多对生活的思考。总之,这是我在上财听到的最好的一门课。

  经济学院 薄华峥:我是一直都很喜欢红楼梦,在上这门课之前就读过《红楼梦》,但是觉得自己理解的东西很浅薄 ,进入大学以后有幸能听过柳老师的讲座,当时就被深深吸引,开始上课以后更是觉得受益良多,每次上课都听的十分认真,特别喜欢这门课。

  

柳岳梅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2001-2005任职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05至今任职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目前关注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研究,同时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文 | 柳岳梅 图 | 李京烁

编辑 | 张勃欣 李京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