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说|做金融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

  他,是同行眼中的专家。

  他,是同学眼中的学霸。

  他,是朋友眼中的毒舌。

  大流也随了,高分也拿了,钞票也开始挣得越来越多了,但他却是从心底喜欢金融。都说金融男不靠谱,他自己也这么说,但男女并不是重点,不可否认的是金融是个浮躁的行业,确实让圈外人有些顾虑。而这种担忧像“男人有钱就变坏”的想法一样,绑架着我们的正常思维。

  

  王程(四川小伙儿)

  毕业于英国莱斯特金融专业

  没有浮夸的外表,也没有刚出道的胆怯,相反谈吐中还有那么几分老成和淡定。对于业务侃侃而谈,但生活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回答和没有遐想的空洞。我不知道工作在金融行业的人是不是都像王程一般,但就他这两次证券公司的工作经历来看,实力、想法、胆识最终遇到了机会。

  Q=V表姐

  A=王程

  Q:在英国学的金融专业吗?

  A:是的。本科是在英国提赛得大学,在纽卡斯尔旁边的小镇,因为喜欢金融所以学的很认真。通过努力,后来拿到了莱斯特的offer,当时在爱丁堡之间犹豫,不过最终选择了在莱斯特大学读研究生,依旧学的是金融专业。

  Q:回国后有哪些工作经历呢?

  A:回国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第一份工作是在中信建投。2015年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国内金融市场的好时机,那时候想要进证券公司很不容易,不过的确也从中信建投那边学到了很多。

  说来也巧,在英国上学的时候,我就对金融衍生品比较感兴趣。比如期权,期货在国外已经很流行也很成熟了,但在国内还刚刚兴起。

  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的同事们对期权在误解,于是我就小范围的给他们讲解了一下,让他们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这件事很快就变成了大规模的培训,先是分公司的全体员工,之后是投资客户。

  一年后,我进入中泰证券做资管,针对的是机构客户,算是证券行业的新兴业务条线。主要是给机构做金融方案设计。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提出自己的需求,之后我们来设计合理的产品,再向客户讲解并达成合作。

  

  Q: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人来说给大家做培训,除了专业知识过硬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A:其实在国外学金融的老外很少,他们大多更喜欢自然学科或者文艺类的专业,反而是中国人学金融的更多一些。这其中,很多人是为了考高分随大流,但我是真的喜欢,对这个特别感兴趣。我会经常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在这过程中我也更加坚信自己可以做这个行业的工作。

  和我一起入职中信建投的那二三十人里,全部都是国内外高校毕业的学生,有些甚至是世界前50院校毕业的。和他们相比,起码在金融衍生品这块的专业知识和理解上我还是很有自信的。

  Q:和这么多优秀人才竞争就业,过程一定很残酷吧?

  A:过程非常残酷。

  我所在的中信建投分公司当时收到2000多份简历,从中筛选500人进行面试。共分12场,每场40个人,经过面试后每场只留下3-4人,再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期砍掉一半的人,最终只留下20-30人。基本上是100:2的比例录取的。

  无论是应聘还是工作,你都要保持自信,在面临考验时要冷静,愿意接受挑战。你要有足够的积极性,通常体现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还要懂得推销自己,这就要求你尽可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掌握业务帮助他解决问题。还要在和同事的相处中,多替别人考虑。

  Q:这行儿压力也很大吧?

  A:是的。去年我进了三次医院,我觉得我的心脏出了问题,但检查结果都没有问题,其实就是工作压力太大了。

  刚来中泰的时候我以为还是会让我做衍生品这块业务,这是一个很小众的业务。但后来, 领导觉得我的脑子比较灵活,就把机构业务交给我来做。把这么大的业务交给我一个年轻人,挺幸运的,但压力也不小。这块儿之前没有人做过,所以没有人教你应该如何去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没有做出成绩时,始终没有安全感。没有成绩就代表业务停滞或换人来做,当时完全是在自我和外在的双重压力下工作的。

  好在最后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和坚持,用了1年的时间做出了10个亿的业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天有不测风云,受到监管环境的影响,这种创新性业务模式不能按照预期那样持续复制,扩大规模。总体来讲金融行业总是充斥着很多变数,所以会要求从业人员时时刻刻面对不确定带来的各种压力。

  Q:看来在国外的确学到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金融知识和产品?

  A:相比国内的前辈们我的经验明显不足,但是有创新的想法和魄力,虽然国内监管多变导致客人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国外经历带来的灵活、野路子可能更容易适应这个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

  Q:当时为什么会喜欢金融?是看到了发展前景才有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兴趣吗?

  A:应该说是出于对这方面的喜欢。我理科比较好,喜欢数字,更喜欢钱。那时候觉得金融是个能挣钱的专业,但通过两年的感受,我认为金融是操着卖白粉的心,睁着卖白菜的钱!哈哈哈哈……

  我对金融其实有自己的见解,对于投资或从业人员来讲,它无非就是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一种举动。其中会有几种工具来替你实现这个目的,而金融衍生品就是其中之一。这就好比手工雕刻,在同等水平中, 某个工匠运用工具越多,他雕刻完美的概率会越大。金融衍生品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国内因为对它不了解所以会觉得风险很高,其实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我还是想把我的投资思维运用到产品设计当中,影响周围的投资人吧。

  当然也会预感它的发展前景,但学习的兴趣还是要从心里喜欢才行。

  Q:国内投资者接受的程度如何呢?

  A: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教育、网络、国民的自身素质都在不断提升,金融行业也不断向前。国内投资者日趋成熟,很容易接受新兴事物,未来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Q:传说中的几大证儿你都有了吧?

  A:对。基本上金融从业的所有资格证书都有了。不过我也是在回国后才开始考的,因为发现优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和高中同学相比,我不算什么。我高中所在的班级当时高考的平均分数超过了一本线十几分。各个都是好学生,我觉得自己不能落后,这才开始有了更强烈的紧迫感。今年也制定了相关计划,会把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一些证书作为目标。

  Q:刚进这行儿的时候,现实与想象有落差吗?

  A: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是有落差的。因为对行业和工作有憧憬,实际做得内容都非常基础,不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提升自我。等到开始接触核心内容后,逐渐进入佳境。

  现在与我合作的前辈们,他们都是实力非常强的创始人,那是我的榜样,看着他们的从业履历想着如果在多年之后自己能沿着他们的轨迹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就知足了。

  在给客户出设计方案时,前辈们和我会平等的交流,协商,我认为除了帮助和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认可。

  Q:如何在这个行业体现自我价值?

  A:金融是个浮躁的行业。

  刚开始有一个很好的平台,给你一份正式的工作,这时是对自身的一种认可。但当你做到一定程度,这些就都是虚的了。你会开始考虑领导能交给我什么样的任务,通过这个任务,我能提升什么, 完成任务以后能给我怎样的回报。我很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给我“闯”的机会。

  去年,我们很风光,冲的快就会有很多人认识你。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但随着技能和经验的积累,你也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我刚开始来北京工作的时候,还要家里贴补我,现在我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出钱让家人出国旅游,还让自己搬进了二环的房子。但即便这样,每每和更优秀的人相比,我还是会有紧迫感。

  Q:比如说呢?

  A:比如我的高中同学都很优秀,和他们相比就会觉得自己比较懒惰。我有个高中同学,他是个牙医,经常会去斯坦福等世界顶级高校做交流。他们集团在全国各地选了7位最优秀的牙医来北京给一位领导会诊,而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规划。为了这个目标,他戒掉了游戏,用闲暇时间去看书。与他相比,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比较明确,但落到实处就不如他了,这是我的反思。

  

  Q:金融圈的人都喜欢社交吧?

  A:我对社交比较抵触,除非是学术或者关于业务的社交,可能屌丝的生活更适合我。

  在英国除了学习我有两大爱好,烧一手好菜,还有就是玩游戏。回国后工作比较忙,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了。

  在朋友面前,我很逗比。可能在陌生人面前还比较谨慎,但是熟悉的朋友都了解我,我很喜欢善意的黑人和自黑。他们经常会说“求你放过我”,我说“我都不放过自己怎么能放过你”。

  朋友们会觉得我幽默、聪明、偶尔还比较贱,关键是善于取巧,但越到后来,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可以靠取巧来解决的。

  出国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持有一颗开放的心。大部分人都想接触比自己更高一层或者更有经验的人来学习,但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优点,即便暂时没有体现,仅是在相处中给你带来快乐也不错啊。如果人的生活只有工作,那人生也就失去了光彩。

  没车、没房,让原本就不喜欢相亲的他有了更多的“借口”,这也是王程常常拿来自黑的槽点。很多人都想拥有安迪的智慧,曲筱绡的资本,但最终都成了樊胜美。环境太现实,往往让我们忽略了“潜力”的存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