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挑战杯”的故事:医学生的社科之旅,我想让这个世界更好

为您带来同济大学最青春的资讯

  身为医学生,别人总是说我们是学霸,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殊不知因为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存在着职业认同感降低,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等问题。201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国推行,规培医师作为新的职业群体,面临着工作学业压力大、归属感和安全感缺乏等问题,更易发生职业倦怠。作为医学生,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医生职业认同感、改善医患关系。

  “挑战杯”竞赛与其他大学生科研比赛的最大不同也是这两个字——真实。“挑战杯”竞赛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知识,囿于课本,而是要将眼光放眼于社会实际情况,从社会现实出发。在选题、问卷设计过程中,队员反复改写,精益求精;在讨论过程中,一个标点符号都能引发成员的激烈讨论。事实上,争论并没有让我们感情褪色,似乎吵得越多,感情越深厚。回忆起那段共同奋斗的日子,让我很是怀念。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闭门造车不可取,考虑实际、量体裁衣才是正途。

  筑梦:一路艰辛,永不言弃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却不知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在比赛中,团队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们始终怀揣着对项目的坚定梦想,坚持前行。

  “挑战杯”竞赛不单单是项目本身带来的挑战,更是对每个参赛者的自我挑战。我们的项目,聚焦我国规培医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基于全国14家医院的问卷调研。为了调研报告中的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我们都会反复推敲。为了在医院调研能够顺利进行,我们会提前一个月就做好采访提纲、采访计划等各种准备。调研报告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数据,可能都是我们翻阅了各种报告、期刊后才敲定下来的。2016年寒假,我们的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黄蕾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完成了最终版的调查问卷,并与全国14家规培医院联系,确定了调查地点和被调查对象。2月底,五位队员提前返校进行问卷发放、数据统计、录入和分析。团队同时走访了规培基地、高等医学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行业协会共同探讨应对策略。

  

  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

  

  走访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教授

  

走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吴文源教授

  圆梦:笑中有泪,收获颇多

  一个好的项目,从始至终,需要团队的协作,更需要每一位成员的付出,不仅是时间的投入,还有精力的投入。在前期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的小组成员和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以规培医师为主体开展“巴林特小组”近30次,让青年医师们利用该平台倾诉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时的困惑,换位思考体验病人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院的医学英语教研室和教育处联手,已将“巴林特小组”活动推广用于实习教学中,用于培养实习医师的共情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挑战杯,大学里一个最为鲜明的标签,蒙幸与你走过两年,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结。我知道,我自己在干什么,在追求什么。我知道自己想努力认真活出怎样的充实与精彩。每一种付出都有意义,每一种失败都有价值。我与挑战杯的故事,是一个没有完结的断章,故事还是会继续,我会努力让它朝着美好的方向迈进。我要在这过程中找到能让人幸福的东西。挑战杯,关乎大学生的现实关怀,责任担当,关乎一群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我们在值得纪念的成长回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