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考与教育改革 | 那些年的大学 留下很多珍贵“遗产”

  12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 深化高考与教育改革 -

那些年的大学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珍贵遗产

  

  

  

  

  

- 那三届 -

朱永新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下能够出现“那三届”这样的现象,其特殊性引发了我们对那个时代高等教育以及大学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的一些思考。

  第一,那时候高考是没有门槛的,它给所有人平等的机会。其实那时候对年龄和学历的要求都不严格,这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现在,无论是高考制度还是人才制度,对出身要求太高了,公务员一定要大学毕业甚至还要研究生。我认为应该给所有人平等的机会,取消公务员的学历限制。我们无论是在大学招生,公务员制度,还是各种人才制度方面,都应该采取更灵活、更开放的制度。我们一定要消除这种歧视,给予更多人更多的平等机会,人生不能一次性地压在高考上。

  第二,那时候混龄学习带来很多优势。大同学和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那时,我们的大同学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老师都丰富,老师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可以帮助解决。现在我们的大学辅导员自己还是孩子,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在一个班级内或学习群体里如果有这样的人,整个教育的活力和能量会更强。现在的大学教育制度,因为基本上都是应届生,来了以后基本都是同龄人一起在学习。国外大学也不像我们这样清一色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我们应该鼓励社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让更多混龄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使其发挥对我们高等教育独特的优势。

  第三,那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点也很重要。当时,老师的劲头、积极性决不亚于学生,因为他们也是十多年压抑下来的,他们在课堂里、在研究领域、在教学上都有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好的趋势。而现在就不太一样了,现在一些优秀的老师很难真正和本科生见面,年轻的老师也没有精力真正去做学问,外面的诱惑太多了。

  第四,那时候大学是读书的天堂。大学只是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的空间,是它的学术氛围,真正要从课堂里学到东西远远不及从图书馆学到的东西。现在,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学教育,从阅读的氛围来说远远不如我们那个时候,我们那时候到图书馆里是找不到座位的,经常需要下午把书包放在那儿抢座位、占座位,拼命地借书,每星期都借满一书包书去读的。回过头去想想,任何一个大学从书本里学到的东西有时候远远会超过从老师学到的东西。一本书是最好的老师,大学是读书的天堂,这非常得重要。

  但制度上来说,我们的大学课堂基本和中小学课堂差不多,还是“上课记笔记,考试对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以阅读作为基础的。大学应该以文本学习对话,当初我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有这样的特点:基本上老师都是开书单让你学。所以,在大学期间会做大量的阅读。我一直认为,整个中国的大学,阅读和写作这两门课程远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写作训练,但我们每星期都要写小论文,通过写作有很大的成长,这和国外的写作课程是类似的。现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中,阅读和写作远远没有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回过头来看,倒不是我们要讨论那一代人出了多少人才,更重要的是,那一代教育里还有哪些遗产直到我们今天还可以很好地继承,很好地发扬,很好地发展。

  高考制度确实有它的弊端,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但高考制度并没有非常大的变革。这时候怎么样改革我们的高考制度、改革招生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

  本文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暨77、78级毕业35周年”上的发言整理。

  那

  三

  届

  “改革开放的一代人”

  

▲向上滑动

  新浪微博

  

  中国与全球化

  Twitter

  

  @CCG_org

  Facebook

  

  @CCGthinktank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