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毕业回国月薪仅5000人民币,怎么看出国留学的本质?

  

文/孙晴悦

来源: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ID:dearqingyue)

  讨论本质问题之前,不想以金钱衡量任何东西,可是先看看我的故事。

  来美国后,认识了好些在这里读研读博的女生。

  我原本以为这应该是一群活力四射,野心勃勃的年轻姑娘,然而她们中的好多却面容憔悴,被成日里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然后还在内心深处担忧着未来。

  她们中很多人并不大富大贵,美国的研究生课程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也是不便宜的。而美国读研门槛还是有的,GRE,GMAT还是要实实在在考出来,对于不是学霸的大多数女生来说,来美国上学前,也已经是掉了好几层皮。

  和她们一起在学校餐厅吃饭她们说,自己越来越迷茫

  本身在国内读大学,成绩也一般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来了美国读研,花了家里好多钱,自己又觉得愧疚,然后每天真的已经非常努力在学习了,也总算是勉强能不挂科。

  “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却觉得这些力完全没使对地方。”

  “不是CS专业,在这里很难找到工作,h1b签证越来越难,留在这里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然而回国,如今公司的起薪,自己十年不吃不喝才够把这几年在美国的学费生活费赚出来。”

  

  因为真的都是大实话,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这些迷茫的女生。

  评估好你的风险和收益

  要不然你的努力反而将变成枷锁

  原本,我是最支持出来看世界的,可是那天午饭过后,我却在想,这些姑娘们没有一个不努力的,为什么好像未来对于她们来说是那样遥远。

  我自己没有经历过出国留学读学位,只是在大二的时候,出国交换过。

  出国读学位和出国交换真的是完全不同的经历。

  交换生,看哪里都是新鲜,和谁说话都是人生体验。而对于出国读学位的女生来说,面临着读完学位,何去何从的问题,而这些很多人一开始就没有想明白。

  有在国内读完本科,由于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想说,那就出去再读个书吧。也有在国内工作了一两年觉得工作内容枯燥无聊,算了,还是再出国读个书吧。

  这些女生努力吗?

  其实非常努力,考T考G,花了大量的时间,然后又斥资巨款去实现“出国读个书吧”。时间金钱,她们样样付出了。

  可是,她们从一开始就错了,她们没有想过出国读学位本质的目的是什么,想要得到的又是什么,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自己又期待什么样的回报。

  有一个女生说,非常后悔来了美国,在这里也找不到工作,而回国我都二十七八了,国内这样育龄期女生又单身的,真的特别难找工作,怎么自己出来前就没好好想清楚呢。

  也有人说“来美国读文科真的是一个大坑,和美国人一起搞研究,人家用的是母语研究美国文学,我们真的是不吃不喝也在查字典看材料。”

  姐姐你知道么,最讽刺的是,这样几乎花了一整个生命换来的学位,回国找工作完全没有优势,我一个斯坦福的中国师姐,现在在北京工作,月薪5000元。

  你在做出出国决定之前,就应该评估好课程的压力,就业的前景等等这些风险和收益,而不是把“出去读个书”当作是逃避现实的途径。

  因为同样是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你充分评估后,心中有数,那么这些付出都是正向的,你甘之如饴。

  而如果你一开始就只看到了眼前,想要“逃避”现实,那么出国之后,你也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而这些恰恰会变成你的枷锁。

  反而,你越努力就觉得不值,越看不到希望,就越痛苦。

  普通人之间智商情商真的没什么差别,仅有的差别在于,别人落棋不悔,心中早已有未来一万步的广阔天地,而你也是下了一步棋,却天天想着,要不要悔棋。

  

  金钱不是衡量前途的标准

  大格局才是

  虽说不能以钱来衡量工作,但是你自己心里要明白,你读这个学位,付出了这些时间和金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如果你是为了回国找到高薪的工作,那么你一开始就要评估好风险和收益。

  如果你只是为了陶冶情操,热爱学术,不用这些时间和金钱和回报挂上钩,那么你应该能够坦然很多,且甘之如饴。

  长大以后你会发现,但凡是想要做出点成绩的女生,哪一个不努力。

  而如今时代变化太快,这个世界已经不是你肯努力就行的。已经没有人仅仅愿意为你的努力买单。

  现在刚毕业的年轻人都说,我愿意努力,愿意付出,肯拼肯干肯加班,然而真正做出成绩的是那些有大格局的女生。

  有一个女友之前是做影视的。

  影视行业这么些年日子还算是很滋润的,随着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国产电影也还算是佳片频出。女友又是在北京,这个90%影视行业所在地。日子过得不大富大贵,却也中产有余。

  而十年前,正是影视行业大热的开始,就是那个大家都看《阿凡达》的时候,她却辞职去了互联网公司,并且是降薪降职,从最低级的运营做起。

  那时候,我们都非常疑惑,她好好的中产生活不过,为什么要去死磕一个新的行业。本来觉得影视行业已经水很深,很残暴了,但她居然不计回报地要跳去只有更残暴,更野蛮的互联网生态。

  天天加班,面容枯槁,感觉以前影视圈的那些积累统统都清零了。

  然而就是在那十年前,她就说,互联网+电影,才是未来。未来,不仅仅是大银幕才有前途,互联网崛起后,网络剧,短视频都只会更火,更有前途,而它们的制作成本却是大银幕的零头。

  而这个行业需要又懂影视,又懂互联网的人。这才是未来。

  

  我们是外行人,且不懂到底大银幕还是小屏幕,反正我听说的就是,后来她从小互联网公司跳去了阿里,后来阿里上市了。

  然后,她财务自由了。

  而比财务自由更重要的是,她做回了老本行,在阿里影业,她得到了以前一个小小影视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机会。

  后来,我们在北京吃饭的时候,她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别演什么苦情戏,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自己太辛苦了。你看看周围,谁不辛苦谁不努力。努力和辛苦在这个时代都是廉价的,你训练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才是正经事。”

  是啊,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里,努力已经是标配了。

  而有些人的努力却成为了一把枷锁,让自己在困境中无法自拔。

  你要学那些胸中有丘壑的人们,早早充分评估了风险和收益,评估了市场和未来,评估了自己的野心和抱负,然后以一颗无所畏惧,拿得起放得下,能够不计较眼前得失的心,坚定地走着每一步。

  “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不能纠结。

  人一纠结,就完蛋了。

  没有哪个长跑冠军,不是专心一意的。

  没有谁一边跑一边想着换跑道一边东张西望看别人跑得怎么样,还能拿到好成绩的。

  没有。”

所以,今日话题:

出国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越努力越幸运?

—END—

作者:孙晴悦,央视驻外记者。新书《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全面上架。微信公众号: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ID:dearqingyue)微博@孙晴悦。

  

  知乎@佐佐木九十二,童鞋这么说:我是国内大学读了两年多之后才出的国,美国这边毕业得三年多,所以我光是本科就得读六年。

  来之前我一心觉得自己这么热爱美国文化,英文这么好,除了留下之外不会接受任何别的可能。但现在我还有一年左右毕业,已经完全没有想要留下来的意愿(如果想读博士不算是想留下来的话),并且深刻体会到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想回国。现在出国的人的确越来越水了,但并不是回国的人都是没能力留下的。

  我在某top30,远不算顶级,但是周围的人,稍微勤恳点的,专业比较热门点的,如果铁了心要留下来,应该大部分都可以。但事实就是很多时候你能留也不想留。

  文化的隔阂,真的比我想象得深太多了。

  举个例子,有很多人英文流利交流零障碍(比如我),但是大学混了好久最后发现还是和中国人交往最舒服。况且,在大学里交到一堆美国朋友,其实真不能说明什么。

  这里我说的文化的隔阂,是交不到知心好友的孤独,是自己的“异乡人”身份,是即使能接受和了解美国文化,也难以融入的无奈。因为毕竟你在中国生活了那么多年。

  有一个墨西哥裔记者Richard Rodriguez(可谷歌此君,履历挺辉煌)写过一本书叫Hunger of Memory,说的就是自己自小生长在说西语的家庭,长大后艰难融入美国社会的经历。

  我很认同他关于assimilation(融入主流社会)的描述。他说assimilation(融入)是一次自己和家庭和血缘的割裂,是彻底放弃一种文化一种语言。否则即使你留了下来,也依然无法摆脱陌生感和边缘感。

  最无奈的大概就是美国是异乡,结果中国也成了异乡吧。

  扯了这么久,我其实是想说,无法留下的留学生,并不是一定就没有能力。太多太多有能力留下的人,发现自己还是想回中国。

  之后我想再谈谈如果无法留下的话,留学还有什么意义。

  留学毫无疑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尤其是美国英国之类学费贵翻天的地方。但倘若纯粹把留学当做一项投资,而回报就得是学历、起薪、名气、虚荣之类的,那无疑是对教育的本质的误读。虽然说这种话可能听上去很蠢,但我还是认为,教育的意义是修正我们的无知,让我们变得更理性,更智慧,更幸福。这也是为什么对找工作看似毫无帮助的哲学、文学、历史等等专业仍然是主要美国大学的核心课程的原因之一吧。

  你是没有办法去量化这些知识的。

  你收获了这些知识,同样是父母的不认同也无法抹杀的。教育才不是拿到一份好工作,一张绿卡的垫脚石。当然前提是你真的好好地、认真地享受了你的教育。倘若你不愿意努力学习,那你就要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但这个失败,并不一定是找不到工作。

  在我看来更惨的是你没有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对我来说,留学的意义并不是让我有能力留下来拿绿卡,也不是让我有能力回国之后年薪多少多少万。

  留学(美国)的意义是让我在一个相比之下更好的教育体系下,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美德,最重要是学到了对智慧的敬畏。

  最后,如果你回国了混得不好,也不能说明你一定就不优秀。中国多复杂呀,有能力没法出头的人多了去了,跟“留学”本身的关系能有多大?

  END

  作者:孙晴悦,央视驻外记者。新书《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全面上架。微信公众号: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ID:dearqingyue)微博@孙晴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